阳明心学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1

好几年前就买了王阳明的好几本书,这次忽然翻看了一下,很有意思。阳明心学放在当今也是简单易懂易学,使用价值非常高。

一、王阳明其人

按照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要求,我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孔子和王阳明是圣人,曾国藩属于半个圣人。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中年得罪刘瑾宦官,在贵州龙场三年磨练悟道,创建“心学”;后来南赣剿匪,铲平宁王叛乱,收编广西叛乱,文治武功,弟子根据其言行整理成《传习录》。

二、心即理

心是人类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道德行为并不依赖外在的规训和惩戒,而是源自于内心。内心即是人伦道理,人人有良知,人人皆为圣贤。

ps:“心即理”有点类似于六祖慧能倡导的“人人皆为佛”。但佛教是避世学说,心学倡导人们按着良知的指引,在事上练,知行合一。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变得格外清晰,自身决断,了然于心。

ps:遇到一件事情按照良知,自然本能的去判断行动。比如说看到美色,自然的就会喜欢。看到恶臭,自然的就会讨厌。看到老人摔倒了,内心自然的就扶起他,但是现在我们没有扶,是因为“私欲”蒙蔽了“良知”,这是知行不合一。知行合一并非得之于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和修炼。在遇到重大事情中,钱权色等私欲与良知发生重大冲突时,还能遵循内心的良知,保持知行合一,才是圣贤的修为境界。

四、致良知

良知是内心是非善恶的判断力。致良知就是遵循良知的指引去做事情。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就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

ps:张学良当年在东北有百万大军,当日本人进攻东北的消息传到他时,他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撤,因为东北有那么多老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乡父老送进火坑,但是他深思熟虑后,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来肯定就会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家底就全没了,他在老蒋那里就没法立足了,这种种私欲的集合,最终让她做出了违背良知的决定,不做任何抵抗,把军队撤进关内。从这一事例,我们看到“致良知”是多么的难,在平时的任何一件小事中不断的致良知,修炼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在大事面前“致良知”。

五、在当今社会组织中的意义

稻盛和夫是现今日本还在“经营之神”,一年之间让破产的日航起生回生。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就是以阳明学为基础,让公司的每一人都代表公司,遵循内心的指引,主动的为公司做事情,再通过阿米巴的这个数字化工具达成公司整体目标。

基业常青书中“卓越公司都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段永平公司文化中“本分”,我们党说的“不忘初心”等等。优秀组织中的使命价值观都可以称之为“良知”,遵循组织的使命价值观的指引做事情就是“致良知”,这就是心学在当今社会组织中的意义。


朱俊勇

2021-11-10

全部讨论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答人问道》明代·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