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2023年报及24Q1简评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10喜欢:11

$海康威视(SZ002415)$

第一部分:年报

一、《致股东》中摘录4个要点:

1、5个板块业绩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反映了公司经营更加稳健,无论业绩如何,公司都一直坚持长期主义,坚定加大研发投入。

2、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公司未来的业务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3、公司已把AI技术应用到各种感知产品中,也把AI技术与大数据结合,用于系统解决方案中。

4、公司坚持国际化,虽然在一些国家受到严重打压,但一直在加大海外市场投入,业务也一直在增长。

以上都是字面意思,不需解释,字里行间都是熟悉的“海康气息”。

另外,关于首提的“OT厂商”概念,业绩说明会如下作了说明:“做OT公司,也就是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营活动的场景中去,解决场景中的问题”。对此,我的理解是,海康不单纯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是一贯坚持将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

二、关于风险提示

对比2022年有两个变化:

1、条数增加:从2022年的10条增加到了11条,增加的内容为:“国内经济结构转型风险”,主要是指基建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等因素。

2、排序变化:

“内部管理风险”从第8条前移至第第6条,主要是指随着经营规模、产品线、业务线的不断拓展,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业务发展的问题。预计2024年公司营收将突破1000亿元,但业务碎片化、场景化的特征不会改变,因此,管理难度会进一步加剧。

三、关于核心竞争力

“智能物联行业的需求始终呈现碎片化、场景化特征,如何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形成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获得商业上的规模效应,是对所有行业参与者的挑战。”

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海康取得今天市场地位的真实原因,那就是“技术+运营”双轮驱动,如果单论技术,华为和四小龙应该可以一战;如果论“技术+运营”,乃至取得不错的资本回报,海康算独一份。(同2022年)

四、营收

1、从总量看,继续维持了高个位数增速,尤其是摆脱了Q1负增长实现了逐季提速,Q4更是实现了20%的高增速;

2、分产品线看,在主业降速的不利局面下,萤石微增(5%),机器人(26%)、热成像(18%)、汽电(42%)录得高增,尤其是机器人已反超萤石,创新业务仍保持欣欣向荣、前赴后继的良好态势;

3、分地区看,境内604亿已超2021年的594亿;境外在面临政策施压的不利环境下,继续保持了双位数增幅(10%),说明国际化战略仍在稳步推进。公司也表示会进一步加大在海外的投入,并对未来几年保持乐观。

4、分事业群看,PBG二连降,与政府财政收入承压密切相关;EBG录得178亿已超2021年的166亿,是唯一保持的BG;SMBG仍在缓慢复苏。

五、净利

1、逐季恢复增长

从年度看,录得141亿,恢复到2021年168亿的84%。

逐季看增速,Q1-20.7%,Q2+1.6%,Q3+13.9%,Q4+32.6%,完美符合管理层“逐季回升”的判断。

2、净利质量——净现比

2023年1.2,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与2022年相当。

从2017年到2023年这7年累计来看,净现比为0.9,可以将其作为新的估值依据(以前是用0.8)。

六、毛利

44.44%的毛利率回到了2021年时期的较好水平,比2022年的42.29%提升了2.15个百分点。

从营收件单价和成本件单价的角度来拆解,“营收件单价”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硬件生意的宿命),“成本件单价”受原材料跌价影响呈波动向下的状态,但降幅较前者大,因此毛利率实现强劲反弹。

《业绩说明会》p13:一方面是降本措施明显提升了毛利率,另一方面近两年低毛利产品受用户喜爱又拉低了一些。

七、研发

在净利低增速下,继续保持了高强度投入,费用率12.8%达历史新高,体现了海康通过研发投入驱动成长的决心和定力。

八、应收

1、应收周转天数

2023年132天(2022年121天,2021年106天,2020年123天),处于历史高水位。

2、坏账准备

计提32亿,计提比例9.1%,逐年增高(2022年7.7%)。

综合以上2点来看,尽管2023年回款力度增强,但回款压力仍然较大,公司也对坏账做了充分的准备,结合历史数据来看,风险应该可控,保持观察。

九、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2023年139天(2022年139天,2021年117天,2020年121天),保持平稳。

《业绩说明会》p13:关于存货,2024年公司基本保持现有的规模稳定。

十、借款

长期信用借款大增,主要是用于借新还旧(今年有56亿贷款到期),用低利率贷款(1.75-3.70%)置换高利率贷款(2.70-3.70%),继续观察。

十一、对比大华。

1、营收:优势在继续放大,达到2.9倍;

2、扣非净利:2023年优势在缩小,降到4.6倍;24Q1缩小到3.6倍,继续观察;

3、roe:受大华投资收益影响失真,继续观察;

4、毛利率:2023年优势恢复到2.4个百分点,23Q1增加到3.9个百分点;

5、研发:研发费用、费用增速、人均研发费等优势均在扩大;费用率两者持平。

小结:主要指标在2023年均继续保持或扩大对大华的优势。

十二、大模型

1、2024年1月发布了《观澜大模型》,参加信通院的评测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2、观澜大模型的提质增效案例:供应链生产计划的自动排程、营销端的智能化升级、软件工作的部分自动化。

3、观澜大模型包括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任务模型三层架构,这

是一个非常高性价比的应用模式。

4、印象中,公司在AI上的投入就没有亏损过。

十三、固定资产投资

现在的在建交付后,预计固定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能大致会在15-20%区间。

照这个比例,说明海康还是一家轻资产公司。

第二部分 2024年一季报

一、 营收、净利

开局复苏力度一般,但形势明显好于2023年。

5大板块增速排序:创新业务、海外、EBG、PBG和SMBG。

《业绩说明会》p7:我们预期国内经济逐步企稳,公司业绩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

另外,扣非增速(13%)远高于归母增速(6%)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业务和海外合资公司的高增速导致少数股东权益增幅大。

二、 毛利率

录得45.76%,属于近几年中等偏上水平,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

三、研发

1、从研发费用(26.7亿)、研发费用率(15.0%)、增速(8.6%)来看,均保持在较高投入水准。

2、从与大华的对比来看,费用率和费用增速均相当。

四、应收应付

应收周转天数175天,应付周转天数149天,差额达到创纪录的-26天。说明面临来自上下游的资金压力仍然很大,有待宏观环境的改善。

五、估值及交易策略

我的海康估值公式是:合理市值=归母净利*净现比*pe

净利:公司业绩指引为160-170亿,保守取160亿;

净现比:0.9(过去按0.8)

Pe:继续按25倍

即2024年合理估值=160*0.9*25=3600亿

当前市值3000亿,相当于合理估值的83折,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如果有钱,交易策略为“考虑买入”。

全部讨论

04-22 08:38

海康的管理层是个隐忧

04-21 13:35

23 年报和 24q1 吧

04-21 17:50

Aiot这是去Ai化吗

04-21 16:32

海康2023年报及24Q1简评

04-21 14:51

04-21 14:33

25倍给的太保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