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_sparrow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1
23年年报显示,去年重工新接民船订单835万载重吨 ,船舶新接910万载重吨 ,金额都是700多亿,手持订单双方都是1500亿+,体量是差不多的, 重工需要提高的是周转率,把交付量提上去。另外随着总装订单的快速上升,船配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占比在快速缩小,说白了就是逆周期多元化,顺周期专业化。
23年年报显示,去年重工新接民

热门回复

可不是这样,重工民船订单是835万载重吨,但金额只有329.6亿。中国船舶民船是727.78亿,中国船舶的单吨价格高出很多。

因为船周期来了,用到船坞的任何设装备都要跟随船价上涨,除了军舰。你不可能船坞拿去做不赚钱的装备,而放弃赚钱的运输船。

当然,像武船造港珠澳大桥钢结构哪一类的,不属于船周期,毕竟比例很少吧!

这些订单里面,除了军舰,其他都属于船周期。军船是强制了利润,其他只要是民用的,都属于船周期,价格跟随市场。包括船配,修船,都会跟随市场的供需关系而变化。在上下游的利润分配中,还是看供需关系的。所以总装的利润不一定会比船配好。另外刚才说的军船,船舶也在做。怎么看,南北船都不应该差那么多。

确实里面有一个统计口径的问题,仔细看会发现这329.6亿对应的是海洋运输设备,而835万载重吨当中是包含海工装备船的,船舶那910万载重吨/727.78亿订单当中也没有把海工装备船拆出来。

我刚才还在纠结于重工的产能能不能跟上,认真想想,手持订单都是1500亿+,可以说明他们两总装产能差不多。因为船东下单都会看交付期的,现在主流船厂的交付期如果都是2027年,那不可能下单给交付期2028年的船厂,因为作为船东,这交付期很重要。所以,在手订单量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船厂的产能。

谢谢您!我都没去看年报,您很细心。那关键看交付速度,也就是总装的产能能不能提高。关键看船坞的数量够不够。如果重工的总装产能接近船舶,那这股价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