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定量與烹飪的聯繫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5喜欢:1

最近在聽Todd Combs今年5月的一個電台節目。

其中有一部分討論定性vs.定量。他說,他和巴菲特討論股票、收購等話題時,95%-99%都是定性。你可以給兩個廚師一份食譜(定量),而大師級廚師的烹飪方法(定性)會與我大相徑庭。

我想起自己每次向媽媽請教一道新的菜式,媽媽第一句都會說:「很簡單而已!」簡單的背後是數以十年計的經驗。

食譜(定量)對我這種新手而言還是很重要的。

例如,不論是煮食時倒醬油/蠔油/鹽油糖、或在醃一些肉類的時候,新手往往會容易出現倒得太多或倒得太少調味料的情況,所以真的可能需要一湯匙、兩茶匙都量度得很清楚。但是隨著經驗累積,你知道兩湯匙大約即是多少。你知道炒這道菜要大約放多少粒蝦米、炒那道菜要放多少豆豉、炆那個雞翼要放多少冰糖、熬這個湯要放多少水。

例如,新手一開始無論是蒸、炒、煎,幾乎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拿著計時器,主要是怕不夠熟。但是隨著經驗累積,你大約會感覺到那道菜是否可以上碟了。定量(食譜)確保新手實際煮出來的成果不會偏離想要的太遠。不然新手試試沒有食譜直接下廚?

隨著經驗變得更豐富,不可能討論範圍還在要炒幾多分鐘、兩匙醬油即是多少、煮食的步驟是怎樣,而是討論如何弄得更美味,色澤看起來更好,這就講求一些技巧和細節,但顯然經驗的累積很重要。定量是為了煮出能吃的菜,定性是為了煮出更好吃的菜。

所以Todd Comb其實接下來也說得很清楚,你需要從內(公司文件或年報,亦即定量)到外(定性)進行研究。感覺很多人都是從外(敍事,例如聽到某個人說的話、某個新聞,亦即定性)到內開始的。

從內到外某程度就是以定量為基礎,再定性。這樣定性才能更有針對性。

而同樣地,定量最終還是要有定性的解釋。如果有個廚師弄了一份食譜,裡面說炒娃娃菜要放十茶匙的鹽,我會高度懷疑這份食譜的真確性,並且先讓那個廚師煮給自己吃。吃出來是感覺味道剛剛好不會太鹹,這是定性。因此定量和定性兩者相輔相成,不能僅僅依賴定量。但是如果沒有大量閱讀食譜的基礎,如何事先肯定放十茶匙的鹽是有問題?

全部讨论

2023-11-19 17:30

像不像山不是山山即是山山不是山那個比喻?
做什麽都好,我們先要掌握基本技術和知識,不可以思而不學的亂來,在掌握了知識,經過實踐之後,已經學你說“能吃”了,對很多人已經足夠,這些是專業人士。
如果有一些人可以向上升華去說哲學理念的話,那些就是大師。
不過,如果有些人未經實踐不掌握知識,卻天天說適量,隨意,少許的話,他可能是不懂表達,可能是故意保留,也可能是真不懂,只有極少的可能是天才(我也試過犯這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