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背后的中国股市往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繁花》背后的中国A股故事:人生如花,花开花落。

NEW///

近期,开年第一部爆款剧《繁花》正式收官。腾讯视频热度值连破3万,豆瓣评分高达8.2分,可谓赚足了眼球。

虽然这是一部讲述上海故事的电视剧,但因为剧情中涉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众多与股市相关的概念和事件,也备受股民关注。比如:上交所开业、“老八股”、资本市场并购第一案“宝延风波”等。投研君挑选了其中几件代表性事件,与读者分享《繁华》背后的股市往事。

01

新商业范式

“老八股”的前世今生

1990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根据上交所官网介绍,其受证监会监督和管理,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会员制法人。

《繁花》第一集开篇就提到了上交所开业当天的景象,胡歌饰演的沪上青年阿宝,在贵人爷叔的指点下,借钱买入“电真空”股票,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电真空的原型是真空电子,全称是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上交所“老八股”之一。而剧中显示屏上的瀛洲实业、臻空电子等股票,与现实中上交所首批挂牌的八只股票: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飞乐股份、申华实业、浙江凤凰、豫园商城相对应。

真空电子最早由上海灯泡厂等几家工厂联合成立,是我国首个将国有大型和中型企业改成股份制的案例。该股不仅是上交所“老八股”之一,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只B股,并在1992年成为“千元股”。2001年6月,真空电子的股票简称变更为广电电子,后又变更为仪电电子。

2016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变更为目前的云赛智联,主业也变成信息技术服务。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2.20%。

真空电子股票简称的不断变化背后,实际上也是“老八股”境遇演变的缩影。历经30多年的沧桑,“老八股”均已不复当年之勇。除了两只退市外,其余大多已改头换面。

其中,名称变更最为频繁的爱使电子和浙江凤凰,分别至少变更了5次和6次简称。随着两家公司分别出现连续多年亏损和重大信披违法等问题,均走到了被摘牌的境地。

自上市以来,除了2020年因持续亏损被披星戴帽外,自始至终没有变更名称的“老八股”只有飞乐音响,但其主业已从早期的生产销售音响设备变为目前的智能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检验检测三大板块。主业几乎没有变化的则只有豫园股份,但豫园股份目前最赚钱的业务却是黄金珠宝。

02

新商业范式

资本市场并购第一案

时间的车轮来到1993年,当年前九个月的上海股市风平浪静。直到9月30日中午,深圳宝安集团宣布已通过二级市场举牌延中实业,由此打响了新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第一枪,史称“宝延风波”。在《繁花》剧中,则以“宝瀛大战”对这起中国证券市场并购第一案进行了呈现。

从“宝延风波”发生的时间线梳理来看,当年9月14日起,宝安方面就通过旗下宝安上海公司、宝安华阳保健用品公司以及深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公司三个法人账户,悄悄在二级市场大笔买入延中实业股票。为了掩人耳目,延中实业股价的每日涨幅均被控制在3%左右。

虽然当时的股市不是很活跃,但是看着延中实业的股价慢慢上涨,公司管理层也认为是好事,并没有往被收购的层面考虑。

到9月29日,上述三个法人账户已分别持有延中实业4.56%、4.52%和1.66%的股份,合计持股比例达到10.74%。9月30日上午,宝安方面继续大举买入延中实业股票,持股比例达到15.98%。这也就有了延中实业当日中午被交易所临时停牌,宝安方面随后发布举牌公告,宣告已持有延中实业5%以上的股票。

十多年后,时任延中实业总经理秦国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他当时对宝安举牌延中实业的第一反应就是抵触:“我们把一个街道小厂弄上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这不是下山摘桃吗?”

延中实业被举牌背后,是该公司是当时少有的“三无股”,即无国家股、无法人股、无外资股(B股),这也成为宝安选择延中作为收购标的的主因。而作为一家股份全流通的上市公司,延中实业的总股本只有3000万股,其中91%是分散的个人股。

为了争夺公司控制权,延中实业除了考虑动员几家“老八股”公司出资买入延中股票,还找到了施罗德集团香港宝源投资作顾问,以期进行反收购。但计划并未奏效,到10月22日,宝安方面持有的延中股票比例已达到19.8%。

无奈之下,延中实业将宝安方面的违规操作上报证监会。在证监会的协调下,宝延风波最终以和解的方式收场。证监会认定深圳宝安集团购入延中实业股票是市场行为并且持股有效,但对宝安方面信息披露不及时的行为处以100万元的罚款。至此,深圳宝安集团顺利入主延中实业。

用当下的视角来看,“宝延风波”中的违规收购行为有不少,但其正面影响仍大过负面。宝安打响了中国资本市场并购第一枪,也证明了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的永恒主题。

03

新商业范式

揭秘“繁花概念股”原型

《繁花》的火爆,还带火了“繁花概念股”。剧中宝总一心想要打造的第一时装股——服饰公司的原型新华传媒,在电视剧热播期间成为二级市场资金追捧的对象,一度录得五天三板。

新华传媒的前身是时装股份,1994年2月正式登陆上交所,股票代码为600825,发行价5.4元。作为全国首家专营服装鞋帽的上市公司,其脱胎于当时的上海时装公司、上海市服装批发部和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本部组成的上海时装(集团)公司。1993年12月,上海时装(集团)公司改制为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到1995年,时装股份已有5家分公司,年销售总额3.79亿元,较1989年增长2.9倍。

而从时装股份到新华传媒,也历经了两次“借壳”的转换。2000年7月,时装股份大股东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拟将其所持公司股权转让给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并受让其所持有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100%股权,公司更名为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这次“借壳”,华联超市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不过,华联超市上市后业绩不佳,股价也节节下跌。2005年,华联超市净亏损超4000万元,出现了10年来首度亏损,公司销售额也下滑近20%。次年第一季度,公司又亏损174万元。“卖壳”,成为公司脱离资本市场的方式。

这对当时正计划上市却又未赶上IPO好时机的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借壳的好机会。2006年8月底,华联超市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以99%的赞成票通过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同时,华联超市的主业将变更为文化传媒,并更名为新华传媒。后者也借此成为“中国出版发行第一股”,2006年10月17日,正式以新华传媒的名称在上交所交易。

“繁花概念股”的火爆,实则是二级市场情绪传递与炒作的体现。这种炒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民对热门话题的盲目追逐心理。但影视剧的热度也存在短期性特点,随着《繁花》收官,相关概念股的炒作热度也随之退去。对股民而言,更应该时刻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式跟风。

最后,借《繁花》海报上的一段话与读者共勉:每个人都在等下一个风口,踩对了,逢凶化吉;踩错了,万劫不复。

· end ·

欢迎添加范式君微信:NB_parad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