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交易只是集结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从国九条的鼓励分红,淘汰不分红的公司到近期传闻的港股通红利税减免,高层对分红的重视程度之高,是所有前任所未有,无疑,意图是以此搭建成熟市场的基石。那么红利股的投资是否真的就是未来一段的投资主线了呢?

我们的看法是:

1、国九条关于鼓励分红、严格市场准入,规范(限制)大股东减持、鼓励公司回购(buyback),淘汰低质量公司的表述,实际是着力保持整体市场资金的动态平衡,在以前的模式下,增发、IPO、减持都会消耗大量市场资金,而大量低质量公司的交易也占用了许多交易资源,市场就像个大漏斗,不停的在往外漏钱(说提款机也不过分),这也是A股牛短熊长的根源,高层从这里入手,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以促进分红是手段,不是一个投资策略。

2、红利交易是集结号

自国家队救市以来,买入大量沪深300ETF,随后A50ETF发行,低风险偏好的交易使低市盈率高分红的公司受追捧,品种也从沪深300扩散到高速公路、电力、水务等,从传统的红利股中移动、海油、神华、陕煤到1季度末几乎所有低市盈率的公司都有所上涨,这类交易产生的共同效应是让上证、沪深300、A50等宽基指数一路上涨,而成长股、微盘股等传统散户和私募喜欢的风格起起落落,让大家的感觉是赚了指数不赚钱。

可是,赚了指数是没坏处的,当CSI300和HSI 在环球指数YTD涨幅排行中意外的跑到了前面,自然也会吸引到嗜血的鲨鱼,抛开其他因素不说,单就国际资本流动而言,资本无祖国,有利则来,无利可图则走。

在最困难的那两年,人家一直抛,我们一直跌,那些走了的庆幸走得早,本不想走的看着零落的市况,也被迫黯然离去。如今,当我们默默的回升时,环球市场惊觉:我们居然没有HK-China的仓位!!!

所以4月底5月初的外资返场也就合情合理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红利交易是集结号,把内资的信心和外资的钱聚集在了当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红利交易仅仅只是集结号,绝对不是冲锋号,目前满场都是10多倍的公共事业股,许多公司零增长或者微幅增长,下一次分红最快也要到7,8月,那用什么来画第二上升曲线呢?

你知道,18倍PE的公司很多以前长期交易于10-12倍PE,如果跌回这个区间的话,跌幅是。。。。。。

莫道蓝筹不伤人,只是未到断肠时。

3、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去产能

我不是国际关系专家,谈这些无解的宏观大事并没有什么意思,只是试图从我的视角看看资金流向,也许对交易能有所启发。

今年来,新质生产力的提法非常流行,在大部分投资者甚至政府人士的眼里,这就是高精特新的代名词,是高科技黑科技顶尖科技。

我的理解不是这样。

布林肯一句非常傲慢的话:你如果不在餐桌上,那你就在菜单上,将帝国的傲慢展现无遗。

现在他们要拉拢日韩印坐上餐桌,自然有些人也要黯然让位。某高贵血统的Lord 去拜访,居然很多人不见,而同时岸田在国会里享受掌声雷动。

我们的应对很简单,你们玩呗,我们另开一桌,同是地球子民,为啥要做别人菜单上的菜啊。

金刻羽教授在TED的演讲非常能代表这种态度:所有人类都有权享受尊严,获得最先进的、便宜的科技产品,清洁的食物和水源,而不是靠投胎投得好(致敬巴菲特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去纠结是谁创造的或者谁主导的。

人家也察觉到了我们的意图,在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务》刊物的头条文章就是《Can C国 Remark the World》,菜单上的国家都被你拉走了,我没有菜怎么行啊,

于是,产能过剩的概念横空出世。

啰啰嗦嗦讲这么多,只是为了引述一条并不起眼的的新闻:

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规范条件是鼓励和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征求意见稿提到,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巧合的是,第二天(9日)市场大涨,创新高,巧合的是外资再一次大举买入(80亿),

尽管是针对的是锂电池行业,但涨得最好的却是一拖、合力、中集、船舶、鼎力、思源、森麒麟等顶尖的中国制造。

我们一直说,大规模的重复投资除了增加债务,对经济并没有太多帮助,现在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型生产力,看起来管理层已经在行动,

所以,这条新闻的背后,对未来的投资主线应该有所启发吧。(并非推荐上述公司,请注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