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然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本身就是三十年战争参战各方油尽灯枯之后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这场战争使各日耳曼邦国的人口损失约25-40%;路德城维滕贝格75%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65%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25%的人口阵亡,德意志各诸侯国男性有将近50%阵亡,包括平民有约800万人死亡。可以说,这就是一场准世界大战,尤其是考虑到当年的交通、经济是如此的落后。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更多的是一个承认各国主权、反对外国干预内政的条约,承认了各国领主有权力安排领地的内政尤其是宗教信仰的权力,主权大于教权。
人性复杂,有理性的成分,也有感性的成分,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境下发生,我们的反应可以大相径庭,大众组成的社会,只能更复杂。所以,部落间也好,国家间也好,既有讲制衡和妥协的一面,也有讲实力,成王败寇的一面。
当然,尸山血海的战争,可以烙印在人民认知甚至社会文化中,强调博弈中约束暴力的必要,一次残酷的战争,会给后来的数辈人带来更强调制衡和妥协的思考范式。
遗憾的是,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会吸取教训。
所有的制衡和妥协,必然导致威慑、同盟和保证,而所有的博弈,必然有胜者,胜者最终一定会更强调实力而轻视妥协,而所有的同盟与保证,只会让下一场战争更暴力、更全面。
古希腊时期,雅典与斯巴达克组建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与提洛同盟,最初也是更多偏向防御性质,遗憾的是随着时势变化,最后成为了相互攻伐的工具。
同样的事,无数次重演,历史就是一个轮回。
从前是德国,现在是俄罗斯,俄乌战争是欧洲安全机制失败的结果,其实欧洲的安全机制一直就不太有效。或者说,吃一次亏,学几十年的乖,然后,再来。
看中世纪欧洲史,纷乱如麻,战争多的可怕,相比之下,中国除了周期性的王朝覆灭,多数时候要好的多。当然,稳定的后果就是保守,整个社会都不思进取,从这个角度,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也是有道理的。@破釜沉舟xn 
毕竟,所有的主义,无非是提供我们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只信奉某个视角的人,就是那个拿着锤子的人。
引用:
2023-06-25 14:21
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用中国大一统数千年的经验去想象国际政治,中国的zz历史有无与伦比的向心力,这一点是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具备的,用中国藩镇割据之类的去想象的不合理的。西方近现代国际zz的规范是威斯特伐利亚以降的制衡和妥协为基调的,是贵族、神权和民主的平衡逐渐建立的规范。
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