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BIM、新能源IT之恒华科技(300365)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300365恒华科技#能源IT#$远光软件(SZ002063)$ $国能日新(SZ301162)$ 

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华科技300365.SZ)2000年创立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科技园。201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BIM平台和技术应用创新,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一、主营业务

在国家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BIM(指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等技术大力推进的市场机遇下,公司确立了“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定位。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同时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1、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电力行业营收占比95.96%)

在电力行业BIM应用方面,2018年国家电网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通知文件,全面推进三维设计工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全面应用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及建设工程数据中心的意见》要求“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新建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全面应用三维设计;到2020年底前公司所有新建、改建、扩建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具备数字移交条件,总体上实现三维设计、三维评审、三维移交”。

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基于多样的传感手段建立感知网络,实现对电网运营、用户用能、公共设施安全运维等场景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面向各类能源供应商、能源服务商、工业园区、用能用户提供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交易、能源消费、能源管理等多元化能源服务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含云售电平台、配售电一体化平台、安全监控管理平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智能运维调度管理平台、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

公司核心产品BIM设计系列软件包括输电线路设计、变电设计、电缆设计、配网设计以及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诸多产品,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覆盖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各专业软件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电力设计企业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并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与验证。其中,三维线路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二、业绩情况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217.68万元,同比下降9.65%;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5,792.22万元,同比下降29.75%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4,916.40万元,同比下降39.53%。

受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光伏、风电等业务收入确认不及预期,致使公司营业收入出现阶段性下降;同时,新能源等市场开拓前期投入增加以及转型过程中管理费用上升等因素,综合导致公司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

三、投资要点

1、BIM自主可控+国产替代

外部环境倒逼,我国自主可控战略地位上升,公司BIM底层平台自主可控符合大方向。公司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可控、贴合行业需求、可以进行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基于自主可控BIM技术,公司构建了完善的BIM产品体系,包括BIM设计系列软件、BIM基建平台、BIM智慧运维等产品,真正实现了BIM技术在工程建设全周期的应用价值,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2、双碳驱动新型电力系统大发展

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表示,未来五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合计约3万亿的投资将投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双碳目标实现作准备。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年,在发电侧,公司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提供规划咨询、三维设计、资产数字化运维、信息化产品等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业务。在电网侧,公司具备电网设计、基建、运维、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重点参与了国家电网GIM(电网的BIM数据模型标准)标准制定,使公司在电网设计环节拥有相对领先的竞争优势。在售电侧,公司提供售电平台、资产数字化运维等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恒华科技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部分光伏、风电等业务收入确认不及预期,致使公司业绩出现阶段性下降。不过公司拥有BIM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新型电力系统都是不错的题材。目前业绩不佳,可以考虑逢低关注(等待业绩改善,有一定不确定性)或等业绩改善(股价一般会有表现,买的位置或会高些)。

风险提示:新能源相关业务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国产替代进度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