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成长博弈者的误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回复:12喜欢:25
作者:@hbwhzs

        假定有这样一家成长型公司,期初每股收益1元,前面9年业绩每年增长20%,第10年进入平台期(零增长)
        如果未来有9年的确定增长,用林奇的peg,20倍不高吧,于是第一年他愿意以20元买入,后面以此类推。
        虽然都知道大树不会长到天上,但因为增长的年份如此之长,以至于成长型投资者到第9年的时候认为前面的历史会复制未来,第10年问题出现了:
        公司增长突然消失,愤怒的成长股投资者于是用脚投票,给出了10倍的市盈率。
        而公司股价从86元下降到43元的时候,显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并没有变化,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唯一的答案就是成长型投资者不经意间就会为成长支付过高的溢价,这从来都是“成长博弈”者的悲剧起源。

查看原图

        近前最接近的案例是张裕,类似的还有罗莱家纺、天虹商场、广州友谊等。
        未来的上述案例不知道会不会轮到今天那些仍然有人愿意支付溢价购买成长预期的云南白药、片仔癀、汤臣倍健、上海家化等。
        巴菲特说他从芒格那里学到了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胜过便宜的价格买“烟蒂”,这句话显然遭到了更多的误读,眼拙的我到现在还没看到巴菲特为哪笔他引为经典的投资出过15倍以上的报价。
        可以确定的是当价值投机者失去激情离场的时候,真正的投资者的机会慢慢走近。
        去年在万科2011年年报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衡量企业股东价值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两个指标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企业最终所能达到的规模极限,这决定了企业长期的成长性;一个是企业在永续经营阶段的资产收益率,这决定了企业的长期收益水平。
        我以为这句话深谙估值之道。

全部讨论

2013-07-09 11:09

@unite_zhao
         好文章!
        巴菲特说他从芒格那里学到了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胜过便宜的价格买“烟蒂”,这句话显然遭到了更多的误读,眼拙的我到现在还没看到巴菲特为哪笔他引为经典的投资出过15倍以上的报价。可以确定的是当价值投机者失去激情离场的时候,真正的投资者的机会慢慢走近。

@卢山林
        最近几年风光的成长股投资者应该特别关注这个话题,反正已经有好几个曾经风光的很难翻身了

@又如何 回复 卢山林:
        投的是成长股,不是长成股。成长玩的是小变大,大象是巴老这样的钱主玩的,小散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回报,真不够改善生活的。

@hbwhzs 回复 又如何:
        钱少不是投机的理由,几年前一个朋友就说过,“钱少不是冲动和乱来的理由......钱少,可能成为钱更少的原因”

@胖胖鱼丸
         前一句说明了成长的极限(还能吃多少),后一句说明了如果不济,最多亏多少(10倍PE走起)

@WasteHouse
        苹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以前被当做成长股,打着滚翻倍,去年开始被市场认定为价值股,股价直降40%。

@hbwhzs 回复 WasteHouse:
        成长股和价值股的估值是一致的,都是公司生命期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循着这个思考框架去考虑方方面面,才会避免上述的歧途。

@投资即生意
        避免成长股陷阱,要密切关注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拐点,进入平台期的稳定缓慢成长公司估值要在10倍以下,而不是参考历史的高估值。

@投资即生意
        茅台很可能进入平台期,买入价格不能超过15倍。

@hbwhzs 回复 投资即生意:
        茅台现在的市盈率不就在15倍上下吗?
        我恰恰想说的是,是一些成长博弈者在上年把茅台推上了260元,在那个时点上,他们觉得20倍不到的高护城河公司,况且2013年还有增长,是值得peg一把的,我相信同样是这些人,会在200元以下卖出茅台。而丝毫不考虑200元下面的茅台隐含的长期回报率有多么吸引人。

@投资即生意 回复 hbwhzs:
        完全同意。茅台进入缓慢增长期,15倍以下按悲观业绩预期和悲观缓慢增长评估,是有机会的,再高我就不愿意买了,要警惕按过往的估值给出高价。况且A股市场可投资的优秀公司少,这种稳定型公司未来有给出20倍估值是正常的。按保守的原则,综合业绩增长15%,估值提升30%,保守至少有45%的空间。毕竟有历史性低估的银行可以选择,我就悠着买茅台,慢慢地增加点配置,我正为配置多少而纠结呢。

@hbwhzs 回复 投资即生意:
        我理解保守的原则是只赚公司的钱,不赚估值提升的钱。(巴菲特的荒岛测试,能承受十年不交易吗?)
        就茅台而言,需要理解他大致的显性成长期末端盈利的体量,在这个时点上,如果公司停止扩张,就会有大量的现金用于分红或者回购股票,这时候的终值贴现到现在,才是我们愿意为茅台支付的价格。
        至于买多买少,是个人长期资金匹配的技术问题。

@水晶皇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1989年的可乐就是20倍以上买进的。

@luyd 回复 水晶皇:
        不是20倍。是15倍市盈率,5倍市净率,12倍现金流。平均买价10.96。引自沃伦巴菲特之路。

@hbwhzs 回复 水晶皇:
        巴菲特是1987~1989年买入可口可乐的,这三年收盘价的市盈率分别是12倍、12.3倍、12.9倍,此后可口可乐再也没有回到15倍之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