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吴军
2017-06-25
我们昨天聊到了填报志愿的两个原则,即城市优先,名校优先,在确定学校后,就要考虑专业了。而在这方面大家遇到最多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1. 什么专业对我来讲好学?
2. 是报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
3. 今后什么专业发展的前景可能最大?
就这些问题我先谈谈我自己的经历。我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包括竞赛成绩)很好,因此,我在报专业时其实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读数学。
那时北大数学系和清华数学系的老师曾经堵在我们家门口建议我学数学。不过我父母讲,数学太费脑子,而且好工作太少,而当时中国正在宣传信息革命,于是我就学习了计算机。
后来我事业发展顺利,我母亲总是讲,当初没有让你学数学,对了吧。我开始的时候很认同她的这种讲法,我也一直很感激他们的“远见”。不过后来我想,如果我学了数学,估计本科毕业后就改行了,今天可能还是搞计算机。当然,我的数学基础会更好一点,而对计算机的领悟可能要浅一点。但是,我父母对国家未来大的趋势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因此,选择专业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应该是:
1. 国家层面的大机会
2. 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3. 专业的变迁和未来行业的机会
如果你将来主要的时间是生活在中国,那么在国家层面的大机会就是需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0多年前土木工程在清华各专业中不被看好,录取分数很低,属于冷门,但是后来赶上了国家基建大发展,学这个专业的人最后发展得都很好,甚至好过全世界最热门的计算机行业。而清华其他专业的人,至少一大半改了行,像学数学这样的专业的人,90%改了行,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了企业家,企业做得都很好。
今天中国最大的机会在哪里?我认为是国际化。
中国已经以每年8%左右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了37年了(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算起),这么长、这么快的增长在世界文明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中国自身积攒了巨大的财富,相比之下,其它国家财富增长的比例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困局,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东西其它国家买不起,而中国从海外无论是购买什么,价格都要飞涨。前些年铁矿石价格飞涨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历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都是资本输出。也就是说帮助其他国家富裕起来,让人家买得起我们的东西。
中国在这个时期提出“一带一路”,要搞亚投行,核心就是资本的输出和帮助全世界。这是当年英国、美国和日本都走通了的道路。
如果大家对当年英国和美国的资本输出没有什么概念的话,今天4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日元贷款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帮助,而今天中国要做的就是当年日本曾经做过的事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什么人才呢?不再是只能在国内窝里横的人了,而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为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人。
去年几位领导干部询问我对亚投行的建议,我反问道,如果明天就要在世界20个国家开办办事处(或者说分行),如果再加上四大国有银行将来要进入世界主要国家,谁来当分行长?我们是否有这样大批的人才储备?
我一问就把他们问住了,因此,我说要尽快培养具有国际金融能力的领袖。去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苏世民书院,完全仿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的教学方式办学,目的就是培养未来世界的领袖。
当然很多人讲,我不从政。即便如此,国际化的能力依然是需要的。今天美国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日本在海外的资产是国内资产的1.1倍,而中国虽然外贸顺差不少,但是无论是央企,还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科技界的明星公司,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国内。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之路是一定要走的。
了解了大环境,接下来就要考虑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兴趣所在。
国内的高中只开6、7门课,而且大部分时候是根据考试决定成绩,没有给大家思考问题的机会,因此大部分高中生所知道的专业数量特别少。其实,大学的专业有几百种可供挑选,因此选专业时完全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自己成绩还算好的几门课所对应的专业里。
我在硅谷地区接触到一些在当房地产中间商的女生,她们很多学的是生物和化学等理科专业,她们都抱怨在大学学的专业自己不喜欢,我问她们为什么自己要挑选那些专业。她们讲,自己在中学时是生物课代表或者其它什么的课代表,课学得还不错,自己也不知道大学有什么专业,看到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科名称,就选择了。
在中学学那些课程,只是打一个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而已,并不意味着只有那几个专业可以选择。美国在过去的10年里,新出现的专业占全部专业数量的20%左右,而这些专业很多代表了未来。
具体到专业上,本科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以增加未来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的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有1/3就已经过时了,工作5年后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一大半后来改了行。什么是适应性好的专业呢?作一些对比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数学专业的适应性比生物要广得多,金融比会计要广得多,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想选什么专业,恭喜你,如果还把握不定,不妨按照下面的几条原则作一些筛选。
1. 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所谓高势能的专业,就是指那些相对难学,而又相对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的专业。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专业是高势能的,在读研究生时从高势能转到低势能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绝无可能。
2. 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学校为了跟风刚刚开设的。那些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在开设,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
相反,一些被认为是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比如在理工科院校的数学、物理,文科院校的中文,对一些人来讲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相对容易进入。不过,选择这些专业的人要明确下面一条。
3. 如果将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选这两个专业,打好基础后,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而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华尔街,真正搞数学和物理的很少。
另外,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将来很可能也需要改行。选择这些专业,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将来持续学习,至于那些具体的课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要。
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变迁,那些会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在过去的30多年里,摩尔定律是带动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进入IT行业和使用IT技术的行业的人发展得都很好,我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而逆趋势而行的人就举步艰难了。
今天人类已经到了智能时代,这是一个大趋势,关于这个趋势,我在《智能时代》一书中有很多的讲述,篇幅原因,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当然,不论选择了哪个专业,都有可能后悔。因此,如果不满意,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在大学比学习几门课程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
除了从老师身上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未来靠不上爹妈,那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要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将受益终生。
最后的最后,今天的学习并不受大学围墙的限制,就算学校和专业真的不满意,通过互联网还是可以听到大师们教授的课程。
当然,现在社会上的讲座和公开课水平不一,不过“得到”App上的内容都是精品,比如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熊逸的熊逸书院,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等等。通过自己学习,今天比过去更容易弥补在学校和专业上的欠缺。
祝好运!
引用:
2018-06-25 09:02
吴军
2017-06-25
我们昨天聊到了填报志愿的两个原则,即城市优先,名校优先,在确定学校后,就要考虑专业了。而在这方面大家遇到最多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1. 什么专业对我来讲好学?
2. 是报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
3. 今后什么专业发展的前景可能最大?
就这些问题我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