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中国股市痼疾,中央有魄力 林义相:重大决策落地需要时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记者提问:刘教授您好,最近证监会出台了不少“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政策,包括印花税减半、规范大股东减持等。市场的反应似乎比较平淡,您认为A股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您怎么形容当前的A股市场呢?

刘纪鹏指出,我觉得当前的A股市场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四箭齐发”应该说中央是有极大的魄力想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15年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上在3000点左右徘徊,中间有两次反复。一次是我们在2008年,涨到6000多点之后回退到了比较低的点位,在2015年又涨到了5000多点,然后又再次回到现在的领域。这个过程也是积重难返,而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很多内在的矛盾来看也确实在这个时期集中爆发。当然,现在很多人也在反思中国2008年以后的股改,那次股改我们在战略上虽然采用了十送三的模式,但是在策略上,我们锁一爬二。也就是锁定一年以后,大股东可以把他的非流通股份拿出10%来进行减持,到了三年就可以全流通。这也是从战术上出现的这种结局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集中在大股东的减持上。我用积重难返来形容,它不是像过去我们领导人讲个话或者说发一个人民 日报社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15年以来,我们出现的这样的一个困难重重的局面,也就是大家谈的一分钟行情。这四项措施过于简单,还没有完全的对症下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中,我们虽然要借鉴国际规范,但是我们也要尊重中国国情。今天的中国国情,严格说是大股东减持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大家看不到制度上的长久性、耐久力。那么就会感觉到可能随时还会发生。我们过去这十几年发生的事情,就是流出的资金比流入的资金要多。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我们“四箭齐发”,目前来看还没有达到最终的效果。我想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所以要想把股市“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里边要对中国三十几年是要一个比较根本的反思。因为我们只有在一个领域里边出现了既有在财富分配制度上出现的这种非公平、少正义的现象,比如说IPO当中的三高超募,这个问题就很鲜明。不管熊市、牛市都要跑步上市,一上市就是十亿甚至几十亿的富翁。然而俩亿多的股民,却普遍被割韭菜。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要对我们的制度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反思,而不是简单的像现在没有一个根本制度保证的办法。

中国股市要办下去,在当前化解经济矛盾中,它起着尊重资本、振兴股市,拉动经济、带动消费一系列提振信心这样的关键的作用,但是我想要迎来这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的规范和解读。当然,中国虽然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中国政府在结合探索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发展中对中国国情的尊重,还是非常的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要想做成的事,我认为只要下定决心是一定能够做好的。对目前这“四箭齐发”之后,导致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但是仍然要坚定我们这样的信心。要继续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症结。我相信中国股市一定会有起色。

来源:刘纪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