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投资边上》连载86, 投资中的数学偏差(续1)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正回报与负回报的差距越大,对账户净值的影响就越大。

一组回报率数据,如果每个数值与这组数据的均值相差越远,即离散程度越大,越会拉低其复合回报率。下表为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与后文第6篇介绍的优秀股票低频量化价值策略经调整后的收益率对照表,为了方便对比,策略的年收益率删掉了两个最高值,分别是2009年的162%和2015年的64%,将这两年调整为零,这样调整后,2007年初到2020年末这14年,策略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9.8%,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平均年收益率为20.3%,算术平均值接近,这样就有可比性。如果不是经过计算,只看每年的收益率数值和多年算术平均值,明显指数占优。下表3.4中最后一行为年复合收益率,指数仅有8.7%,策略为16.3%;初始投资净值都是1.0,14年后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包括分红收益)净值是3.21,策略净值是8.31,完全颠覆了人的直觉。

表3.4 算术平均收益率和复合收益率的偏差

上表的数据,做成折线图,看起来更直观。下图中蓝色折线代表沪深300每年收益率,直觉上14年间其复合收益率可能会高于策略(红色折线),实际上正相反。

图3.1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和策略调整后的年收益率

如果上表沪深300指数的数据代表甲公司,策略代表乙公司,表中每年收益率数据代表两个公司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假设它们是同行业位于不同地区的两个公司,不构成竞争,即互相不影响对方经营业绩,初期规模一样,2007年初这两个公司每股净资产都是1元,14年后,甲公司净资产为3.21元,乙公司为8.31元,显然乙公司给股东创造的价值更高了,其内在价值和市值也应该更高。只看某1年、某2年的财务指标,如2007、2008、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判断也会误导。

还假设沪深300指数代表甲公司,策略代表乙公司,表中每年收益率数据代表两个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假设它们是同行业位于不同地区的两个公司,不构成竞争,初期规模一样,2006年末这两个公司每股净利润都是1元,14年后,甲公司每股净利润为3.21元,乙公司每股净利润为8.31元,资产负债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显然乙公司价值更高了。只看某1年或2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对公司长期价值也有误导。

如果表中每年收益率数据换成代表两个公司每年的净现金流增长率,道理也一样。14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与一位投资者可投资年数相比,算长期了,一个公司某一年业绩暴涨,如果后面没有持续性(大概率是这样),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贡献非常有限,我们不必过于看重。本书第一篇介绍过投资心理学的近因效应和线性外推,业绩暴涨一般会引起投资者追捧,如果此时我们追热点高价买入,风险很大。如果投资者手里碰巧已经有一些仓位,别的投资者疯抢着买入时,给了一个高价,市场先生贪婪了、癫狂了,正是卖出的好时机。

如果投资者能够如此看待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包括但不限于某一年或两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净现金流增长率等等,也如此看待自己投资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大概率可以行稳致远了。对于一个可以生存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公司来说,公司某1年或2年的业绩增长,对其长期内在价值影响非常有限,下篇的现金流折现模型会有详述。而如果某个公司未来可能只能生存几年或最多不到10年,价值投资者基本不看它,归到“看不懂”一类,更节省时间。

例如一位员工靠自己的能力晋升了,涨薪到年收入20万元,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内在价值提升了,就算他就业的公司日后不景气导致他离职,他可能由于能力出色还会到别的公司就业,今后20年或30年继续享受高薪;如果他很平庸只是偶然某一天买彩票中了500万元,他只是个幸运者,这500万元只是他得到的一次性净资产(非经常性收益),一定有远远超过250万人每个人为他贡献了2元,因为发行方的利润和发行费用占一半左右。如果投资者给他按500万元收益的15倍或20倍以上进行估值,一定是大错特错了。

现实中理性的人们,到了股票市场就不理性了,类似这种例子很多。

(待续)

本文如涉及股票名称,仅作为分析用,不代表作者此时看多或看空,据此交易风险自负。都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注明原作者。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做商业用途,侵权必究。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价值投资之路# #成长股# #成长股投资#$农业银行(SH601288)$ $新和成(SZ002001)$ $中国化学(SH6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