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淘“金”】海外启示录 | 从海外视角窥探中国产业发展路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铢积寸累,久久为功。国金研究每周末为您精选系列研究报告,共赏“研”途美景。

资本和市场全球化的机遇之下,海外市场逐渐成为中国品牌新的角斗场,其延续数百年的行业变迁也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可借鉴意义。本篇将聚焦海外龙头发展路径,借鉴成熟市场经验,研判未来趋势走向。

国金研究持续为您带来海外产业最新研究观点与投资机会!

国金研究-海外启示录

苏晨

国金证券研究所所长

执业编号:S1130522010001

张弛

国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3070003

陈传红

国金证券汽车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30001

姚遥

国金证券电新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12080001

许隽逸

国金证券石油化工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19040001

陈屹

国金证券基础化工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1050001

满在朋

国金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30002

龚轶之

国金证券前瞻研究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3050001

核心提炼

一、总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贸易摩擦升级和内需沉沦是日企出海背后的重要推手。日企出海路径经历从欧美向亚洲转移,以运输设备、机械等优势制造业为基本盘向化工、消费品类倾斜的过程;海外市场份额的扩张不仅为企业贡献收入增量,也带来公司营业利润率的改善,而盈利优势则成为制造业类行业股价表现韧性背后的重要驱动力

二、新能源

美国新能源政策:美国自1971年,先后通过十余份政策法案提升新能源战略地位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2016年起,美国新能源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和太阳能成为新能源消费结构主力,重启海风计划,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短期美国新能源产业难以在规模和成本上与中企竞争,内外部利益分歧下,美国政府难以通过关税和法案等措施彻底封堵中企在美国的市场空间;同时通过盟伴体系开展国际合作,与盟友共建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但逐步加强的产业激励政策和不断收紧的补贴排外措施将推动中国企业向欧美本土和中立地区进行产能转移以规避潜在的贸易摩擦。

美国光储市场:美国光伏需求持续向上趋势不变,高壁垒铸高盈利。高贸易壁垒带来高溢价和高盈利,在严格的供给限制下美国市场超额利润有望继续保持;与此同时,头部组件及辅材企业积极优化东南亚及美国产能,持续增强高溢价市场出货能力。中长期看清洁能源的成本优势难被逆转的情况下,光伏需求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光伏风电已是美国度电成本最低的发电类型,且随着利率下降、技术进步,未来清洁能源的成本优势将更加突出。

新能源环境价值如何变现:回顾欧盟碳市场碳价持续翻倍之路,供/需多因素调节下碳市场价格走强,拍卖收入再用于绿电扶持;绿电环境价值于长期购电协议PPA(付费主体为下游碳排企业)、现货市场(付费主体为高碳排电源+下游碳排企业,现货市场的环境溢价逐步可覆盖度电成本。国内绿电行业从“带补贴”走向“平价”,正进入“全电量消纳难度加大,保量保价部分的绝对量/比例双降+剩余部分进现货市场”阶段;国内“绿电”、“绿证”、“碳”三线并行,碳市场-电力市场平行体系或更适合我国国情。

相关标的:

光储:宁德时代阿特斯阳光电源金晶科技福斯特、福莱特等;

智能电表:三星医疗海兴电力等;

变压器、分接开关、组合电器:金盘科技华明装备思源电气等;

海风零部件、风机:大金重工东方电缆中天科技等;

绿电:南网能源江苏新能等;

三、机械:机床

日本机床工业1889年起步,1982年开始后来居上,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第一。其一,日本借助数控技术出现/机床高经济性实现超车;其二,产业链上下游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日本上游数控系统、丝杠导轨、轴承实现跃迁式扩张,下游新能源汽车亦对机床行业影响巨大;其三,全球制造业转移带来新机会,日本企业根据制造业流向不断调整布局实现了出海扩张;其四,日本成功使用组合型政策工具助力产业发展。目前中国机床企业有较多成长机遇,数字工厂、AI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有望缩短与海外企业差距,低成本优势持续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增长同时降本诉求较强催化技术进步,新兴市场快速成长带来的制造业转移机会让企业有巨大出海成长空间,同时政策层面对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望不断加大。

相关标的:

华中数控科德数控贝斯特海天精工纽威数控

四、化工:轮胎

通过对米其林复盘和分析,我们认为轮胎企业发展成功主要有创新力、品牌力、全球化三大核心要素。(1)创新力:轮胎工业发展至今对于汽车性能有重大影响的四项里程碑技术创新中,子午线轮胎以及绿色轮胎技术均来自于米其林;(2)品牌力: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跨界营销、拟人化LOGO以及赛车文化三个角度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3)全球化:更接近原材料产地和终端消费市场,降低成本,同时兼并收购也是轮胎企业快速打开目标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的有效途径。目前部分国内轮胎企业已经在创新力、品牌力以及全球化三个维度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未来随着海外布局的逐步完善有望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轮胎企业。

相关标的:

赛轮轮胎森麒麟玲珑轮胎通用股份

五、消费:咖啡

日本咖啡需求复盘:咖啡馆是先导角色,速溶/罐装/便利店等依靠便利和廉价优势加速渗透,产品属性及生命周期差异化,其中,速溶咖啡满足功能性需求,生命周期最长;罐装咖啡满足便利性需求,后受限于低端定位;便利店则依靠渠道和采购优势压低现磨咖啡价格;进入成熟期后,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消费量占比最大,市场份额均35%+。咖啡在日本的成功证明咖啡品类对东亚茶文化国家拥有极强的渗透性,同时咖啡具有成瘾性,其增长穿越日本人口停滞及老龄化时代。

日本咖啡供给复盘:Doutor、星巴克、Komeda成为日本咖啡行业的三大模式,复盘发现,连锁咖啡行业的竞争建立在两大基础规律之上,随行业发展进入中后期,同质化竞争程度越来越高,品牌间产品差异性会随时间变小,没有品牌可以垄断单品;功能性需求对口感要求较低,对价格更加敏感,对品牌的忠诚度最低;社交、休闲等升级性需求对口感要求更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则更重视品牌。

参考日韩和中国台湾咖啡行业发展历程,看中国咖啡需求天花板:(1)咖啡需求增长速度前期缓慢,中期加速,末期逐渐触及天花板明显减速。(2)中期需求加速原因并不是来自于门店端推动,而是来自于咖啡成瘾性释放和代际群体更替。(3)韩国咖啡起步更晚,但实现对日本人均消费量的超越,揭示了咖啡风潮兴起时人口结构更年轻,社会更“内卷”将推高人均咖啡消费量天花板。(4)中国台湾经验揭示了咖啡风潮兴起时人口结构更老,且奶茶文化盛行和相对更低强度的工作氛围,可能会拉低咖啡消费量天花板。

系列报告目录

总量

2024.01.15-《企业出海系列:日本企业出海的历史经验与重要启示》

新能源

2024.02.01-《重塑“利维坦”: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历史演进、实施逻辑与投资机遇》

2024.02.07-《美国光储市场专题:风浪越大鱼越贵,高壁垒铸高盈利》

2024.03.07-《公用事业行业深度研究:海外视角看:新能源环境价值如何变现?》

化工:轮胎

2024.04.11-《米其林:从全球轮胎行业标杆企业看中国轮胎企业出海之路》

机械:机床

2024.03.07-《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日本机床行业启示录》

消费:咖啡

2023.11.01-《海外消费复盘系列:日本咖啡行业启示录之需求篇——舶来品终成燎原之火》

2024.02.15-《海外消费复盘系列:日本咖啡行业启示录之供给篇——连锁咖啡的竞争与终局》

2024.04.13-《如何看待中国咖啡需求的天花板?——咖啡的觉醒年代系列(一)》

报告导读

1 | 企业出海系列:日本企业出海的历史经验与重要启示

1、日企出海的时代背景:从“贸易战”到“失落二十年”。上世纪70年代日企开始尝试向海外转移生产,80年代日本出口规模及贸易差额飞速扩张,日美贸易失衡带来的是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此外,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消费与投资都走向沉沦,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推升,成为日企出海背后的另一重大推手。

2、日企出海的变迁:从“贸易立国”到“对外投资”。出口地区从欧美转向亚洲;运输设备、机械为代表的优势制造业为基本盘,近年化工类、消费品类占比上升。对外投资上,欧美始终是重要目的地,亚洲新兴经济体、尤其中国是重要增量;行业则从制造业走向非制造业。日企出海的“盈利优势”在2012年之前清晰可见,海外市场份额的扩张为企业贡献收入增量、营业利润率改善,海外子公司经常利润/销售收入比率、资产收益率明显优于国内企业。

3、股市映射:海外扩张支撑股价表现,利润率是重要变量。日企海外扩张带来的盈利优势,成为制造业类行业股价表现韧性背后的重要驱动力,日股漫长杀估值期间,表现相对韧性且具备超额收益的行业集中在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板块。若海外业务扩张同时带来营收规模及利润率提升,股价可能会获得更高超额收益;若仅能带来营收扩张而净利率尚未明显提升,股价依然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但幅度较为有限。

4、日本企业出海的经验与启示:(1)日本出海路径一是具备相对要素成本优势的市场,如中国、东盟等亚洲国家;二是拥有庞大内需的市场,如欧美等发达国家。(2)优势制造业率先出海,并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迁移。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具有局限性。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企业出海系列:日本企业出海的历史经验与重要启示》

2 | 重塑“利维坦”: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历史演进、实施逻辑与投资机遇

1、美国新能源政策可以分为能源安全与独立(1973-2007)、经济复苏与能源结构转型(2008-2020)、提升产业竞争力(2021-至今)三个阶段。1974年前,全球尚无管理国家间能源政策的国际制度体系,美国构建了美国政府和国际石油公司共同主导的石油美元格局。1973年石油危机动摇以国际石油公司为中心的运转机制,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将石油资源作为外交威胁和武器,挑战世界能源体系。复盘近20年,全球性危机和变革为美国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预计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将推动美国新能源政策深度布局。

2、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内部逻辑:能源安全。美国政府投入多项政策推动新能源转型和独立,预计未来十年将持续打造国内新能源产业链,以弥补国内产能不足和对外能源依赖。

3、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外部逻辑:提升竞争力。目前中国具备比较优势,新能源产业成为中美博弈主战场之一,也为美国对华产业遏制的核心领域,美国已对华开展一系列新能源“双反”调查。对于盟友,美国从国家到州/省层面相继推出10项旨在保障关键矿产供应安全的产业政策措施;通过盟伴体系开展国际合作,与盟友共建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

4、中美大国博弈推动美国重回产业政策周期,逆全球化和“脱钩断链”促使中美各自开展“国产替代”进程。美国将采取持续收紧新能源产业补贴范围以及提高投资准入限制等措施来减缓中国新能源产业对美国市场的渗透和冲击;国内外利益群体冲突、盟友分歧以及基础设施不足等现实阻碍将会为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和产能出海带来契机。

风险提示:技术进步超预期,美国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地区冲突加剧。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重塑“利维坦”: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历史演进、实施逻辑与投资机遇》

3 |美国光储市场专题:风浪越大鱼越贵,高壁垒铸高盈利

1、成本决定光伏需求持续向上趋势不变。长期来看各类能源的发电占比由其综合成本决定,光伏风电已是美国度电成本最低的发电类型,且随着利率下降、技术进步,未来清洁能源的成本优势将更加突出。短期能源政策等因素或对需求有部分影响,但中长期看清洁能源的成本优势难被逆转的情况下,光伏需求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

2、高贸易壁垒带来高溢价和高盈利。美国设置光伏贸易壁垒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本土制造,以目前中美制造成本差距来看,高贸易壁垒势必会带来更高的安装成本。细数过往美国贸易政策,每当贸易壁垒上升、供给限制趋严,美国市场组件价格相对于其他市场的溢价便会扩大,此时满足要求的产能往往会因供不应求而享受远高于行业的高盈利。此外,目前美国组件供应的关键仍是硅料,2024年在美国贸易限制无明显放松的情况下,我们预计海外硅料价格有望保持稳定,同时组件因海外硅料的供不应求和海外一体化产能的稀缺性,也有望继续保持高溢价和超额利润。

3、头部厂商积极优化海外产能。拜登政府2022年6月豁免了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两年关税,但2023年8月最终裁定认定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有规避反倾销/反补贴关税,预计2024年6月后进入美国市场的组件必须使用非中国硅片或至少4种非中国制造辅材才可获得豁免。为应对潜在的贸易风险,头部组件及辅材企业积极优化东南亚及美国产能,持续增强高溢价市场出货能力。

风险提示:传统能源价格大幅下降风险;国际贸易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美国光储市场专题:风浪越大鱼越贵,高壁垒铸高盈利》

4 | 公用事业行业深度研究:海外视角看:新能源环境价值如何变现?

1、绿电环境价值变现是电改后续看点。国内绿电行业从“带补贴”走向“平价”,经历“全电量可消纳+保量保价”、“全电量可消纳,保量保价+保量限价结合”阶段,正进入“全电量消纳难度加大,保量保价部分的绝对量/比例双降+剩余部分进现货市场”阶段,当前入市电量比例升至47%+、常规电量交易中折价幅度约为10%~50%。23年电改重磅政策——煤电容量机制出台、为煤电转型托底。往后看,“双碳”目标不改,绿电仍将向主力电源地位迈进,而体现环境价值是绿电“扬长”方式。

2、他山之石:欧盟破局点在“碳”。绿电环境价值于长期购电协议PPA(付费主体为下游碳排企业)、现货市场(付费主体为高碳排电源+下游碳排企业,现货市场的环境溢价逐步可覆盖度电成本。回顾欧盟碳市场碳价持续翻倍之路:供/需多因素调节下碳市场价格走强,拍卖收入再用于绿电扶持。(1)供给要素:总量控制趋严,拍卖配额比例提高,碳信用等抵消选项减少,短期/长期的富余配额回收机制建立;(2)需求要素:碳排核查的覆盖范围扩大,俄乌战争后气价波动,疫后经济预期修复,每年设置固定履约时点。

3、国内“绿电”、“绿证”、“碳”三线并行,碳市场-电力市场平行体系或更适合我国国情。全国碳市场电力行业100%免费配额扭曲碳价信号,电力市场化尚未改革完全,采用欧盟碳-电联动机制难以传导碳成本将加速火电产能出清、有违保供目标;同时,为水电/核电等清洁电源带来额外收益,有违匹配低价用户的初心。因此,绿电使用量对应碳排记“0”、绿证抵消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定向支持方式更为可行。基于环境溢价与对应当量碳价水平趋同的假设,度电环境溢价应在0.07~0.5元/KWh。此外,CBAM利好绿电,以22年出口量与出口金额测算,当CBAM仅对直接排放收费时,碳关税占出口金额不足2%;而若预期扩至对间接排放收费,该比例将接近30%。使用绿电可减轻征税压力。

风险提示:国内绿电、绿证需求侧政策、碳市场政策释放不及预期;国内绿电市场化比例提高,上网电价不及预期;国内用电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等。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公用事业行业深度研究:海外视角看:新能源环境价值如何变现?》

5 | 米其林:从全球轮胎行业标杆企业看中国轮胎企业出海之路

1、米其林是全球轮胎行业龙头企业,在美国《轮胎商业》公布的2023年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希望通过复盘米其林的发展历程来找到轮胎企业脱颖而出的核心要素,从而为中国轮胎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2、核心要素一:创新力。轮胎工业发展至今对于汽车性能有重大影响的里程碑技术创新有四项,即斜交充气轮胎、子午线轮胎、绿色轮胎以及“液体黄金”技术,其中子午线轮胎以及绿色轮胎技术均来自于米其林。目前国内怡维怡橡胶研究院研发的“液体黄金”技术打破了困扰世界轮胎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定律,赛轮轮胎已经推出多品类相关产品。

3、核心要素二:品牌力。轮胎具备明显的消费品属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论是对于配套市场的整车厂商还是对于替换市场的终端消费者的选择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一线产品占据OEM重要市场份额,对于自身品牌宣传高度重视并在品牌策略与策划方面投入较大,而米其林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跨界营销、拟人化LOGO以及赛车文化三个角度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国内轮胎企业也开始不断增强品牌建设。

4、核心要素三:全球化。上游角度,全球化布局有利于轮胎企业更接近原材料产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抗价格波动能力。下游角度,全球化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的布局有利于轮胎企业更接近终端消费市场,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借助广泛的营销网络兼顾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此外,复盘米其林全球化历程可以发现,兼并收购也是轮胎企业快速打开目标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轮胎企业,例如赛轮轮胎/森麒麟/玲珑轮胎/通用股份等均已进行相关海外基地布局。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海运费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风险。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米其林:从全球轮胎行业标杆企业看中国轮胎企业出海之路》

6 | 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日本机床行业启示录

1、产业变革启示:日本机床产业崛起与数控技术出现有较大关联,数控技术出现让很多原先的行业壁垒被数控系统的探测和自适应能力削弱,打破原有市场格局;叠加日本更低的综合成本,机床经济性优异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客户,市场份额全球首位。当前没有可见的直接颠覆CNC的技术出现,但中国制造业数字工厂建设快速推进、AI技术加持有望缩小原先靠长时间经验积累构筑的技术壁垒等仍能看到技术变化出现的机会;国内高端机床、高端数控系统等售价低于海外企业同时保持了较好毛利率,后续低成本优势有望持续发挥。

2、产业链启示:机床产业链上下游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日本的上游数控系统、丝杠导轨、轴承走出了全球领先的行业龙头,规模实现跃迁式扩张;国内上游企业普遍起步晚、份额低,但也因此具有较大投资价值,未来势必要实现国产替代。日本的汽车产业对下游机床成长做出巨大贡献,拉动需求的同时也促进技术进步;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存在相似性,一方面资本开支拉动机床需求,一方面整车厂追求降本增效的诉求有望促进机床厂技术迭代升级,强化国内竞争力。

3、出海启示:复盘全球/日本机床需求,可以看到几轮比较有持续性的增长均出现在大规模制造业转移时期,日本企业根据制造业流向不断调整布局实现出海扩张;目前印度、墨西哥、越南等新兴市场快速增长,新一轮制造业转移已有苗头,国内企业正面临较好的出海扩张时机。国内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并实现出口收入高增长&占比提升,出海将是国内企业未来成长的核心变量之一。

4、政策启示:日本机床产业实现反超离不开政策支持,从供给端(技术引进、基建支持、资金投入)、需求端(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资金支持)、经营环境端(贸易管制、法规制定、技术倡导)推出成体系的组合型政策工具;国内市场相关支持政策不断推出,对企业技术升级验证、客户开拓、产业链配套进行支持,未来政策支持力度有望不断加大。

风险提示: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行业成长不及预期、出海开拓进展不及预期、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日本机床行业启示录》

7 | 海外消费复盘系列:日本咖啡行业启示录之需求篇——舶来品终成燎原之火

1、日本经历四次咖啡浪潮:第一次始于1850s国门开放咖啡引入日本,但仅流行于社会名流;第二次始于1950s,咖啡馆、速溶和罐装咖啡得到迅猛发展,咖啡在大众中普及;第三次始于1990s,星巴克为代表高品质咖啡兴起;第四次始于2010s,便利店推出性价比更高咖啡。四次浪潮后国民每周咖啡饮用杯数达10杯,日本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咖啡消费国。

2、咖啡量增源于渗透率和单人饮用量不断提高。(1)不同咖啡业态接力发展:咖啡馆完成咖啡启蒙将咖啡推向全国,速溶和罐装咖啡依靠低价+便利属性渗透更多人群;(2)渗透率提升后咖啡成瘾效应释放推动人均饮用量进一步提升;(3)1990-2021年咖啡消费量+40%,清酒/啤酒/水果饮料/绿茶消费量均下滑。

3、不同咖啡品类属性、生命周期不同。(1)咖啡馆满足社交需求,早期将咖啡推向全国,1980s渗透率到顶开始出清;(2)速溶咖啡满足功能性需求,1950s以来不断增长,生命周期最长;(3)罐装咖啡满足便利性需求,随自动售货机发展,后受限于低端定位,在2010s便利店咖啡冲击下销量下滑;(4)便利店在2010s门店数量达到一定量级,后依靠渠道和采购优势压低现磨咖啡价格。进入成熟期后,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消费量占比最大,市场份额均35%+,罐装咖啡~20%。

风险提示:消费习惯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口老龄化进度差异。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海外消费复盘系列:日本咖啡行业启示录之需求篇——舶来品终成燎原之火》

8 | 海外消费复盘系列:日本咖啡行业启示录之供给篇——连锁咖啡的竞争与终局

1、第一种模式:日本版“瑞幸”——性价比咖啡龙头。Doutor是日本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占据8.8%份额,以性价比模式切入市场,价格比星巴克低60%,以咖啡为主后期为提升店效增加基础餐食。早期为小门店模式,后因日本外卖欠发达国情门店面积不得不扩大,门店经历20多年增长于2007年陷入停滞;发展后期在人流量密集的大城市东京遭遇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竞争;在人流量更小的中小城市,由于未能拓展小门店模式,又缺乏显著品牌力优势,在密集分布的便利店咖啡冲击下拓展空间大大减少。

2、第二种模式:星巴克——高质高价+西式社交空间。星巴克是日本第一大连锁咖啡品牌占据18%份额,1996年进入日本延续高价+第三空间模式。消费者的品质诉求、社交空间诉求和品牌诉求共同支撑星巴克的高定价,通过长尾中小城市门店数量实现门店总数对Doutor的超越。在大城市,星巴克同价格带没有遭遇有力对手的竞争,因此能够稳步进行门店扩张,而其他相同定位品牌由于品牌力缺乏生存空间有限;在人流量更少,休闲需求居多的中小城市,星巴克模式依靠瞄准休闲需求和强有力的品牌效应,获客能力更强,从而推动品牌在中小城市开出更多门店。

3、第三种模式:Komeda——高价+日式社交空间。Komeda是日本第三大连锁咖啡品牌占据8.2%份额,1993年拓展特许经营,推行高价+日式社交空间模式。Komeda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延长顾客在门店停留时间,通过打造日式温馨风格,推出早餐服务和多样化的小吃甜点,增加顾客在门店的消费额;核心客户群体是星巴克和Doutor所忽略的日本中老年人休闲需求,通过将门店设立在居民区大大降低租金成本。Komeda门店迅速增长并不断接近Doutor门店总数,其市值也于2019年超过Doutor。

4、日本三大咖啡模式的竞争与成长背后底层规律:(1)Doutor模式,性价比模式前期依靠价格优势高速成长,后期由于产品创新速度减缓,品牌影响力降低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中;(2)星巴克和Komeda模式,验证了“第三空间”市场在成熟型咖啡社会的巨大潜力,这一潜力在目前中国咖啡需求加速渗透初期还未充分显现出来,也未被市场足够重视,但具备长期的发展韧性。

风险提示:人口老龄化进度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消费习惯差异。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海外消费复盘系列:日本咖啡行业启示录之供给篇——连锁咖啡的竞争与终局》

9 | 如何看待中国咖啡需求的天花板?——咖啡的觉醒年代系列(一)

1、咖啡馆价格与全国青年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匹配程度,是影响中国咖啡需求天花板的关键。目前,新品类溢价及竞争不够充分导致中国咖啡馆整体价格水平偏高,在2023年咖啡馆供给大量增加趋势下,价格有望逐步回归合理水平;预计以星巴克为代表的高端咖啡价格仍有下降空间,以瑞幸为代表的中端咖啡价格已接近国际水平,便利店咖啡有望成为低端价格带主要业态。

2、1990年后出生人口是中国咖啡需求主力人群,且目标人群分布集中度会有明显提高。截止2020年90/00/10后合计达4.81亿人,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影响之下,叠加工作压力加大,他们对于咖啡接受度远高于前几代人。此外,在人口集中度不断提高和上大学比例持续提升的长期趋势下,目标人群分布集中度会有明显提高,并且呈现收入越高地区年轻人口越多的特征,这将大大加快咖啡在我国的渗透进度。

3、日韩和中国台湾发展历程证明:①咖啡需求增长速度前期缓慢,中期加速,末期逐渐触及天花板明显减速。②中期需求加速原因并不是来自于门店端推动,而是来自于咖啡成瘾性释放和代际群体更替。③韩国咖啡起步更晚,但实现对日本人均消费量的超越,揭示了咖啡风潮兴起时人口结构更年轻,社会更“内卷”将推高人均咖啡消费量天花板。④中国台湾经验揭示了咖啡风潮兴起时人口结构更老,且奶茶文化盛行和相对更低强度的工作氛围,可能会拉低咖啡消费量天花板。

4、对于中国大陆咖啡消费量天花板的思考:①谨慎预期下,中国台湾咖啡需求提升节奏对大陆参考性很强,可将奶茶影响/内卷不及日韩的社会氛围考量进去。从1990年0.43kg/人/年提升至2015年1.70kg/人/水平的速度参考性较强。②中观预期下,中国台湾仍是最好参照,从1990年0.43kg/人/年提升至2017年2.17kg/人/水平的速度参考性较强。③乐观预期下,考虑到1990年后出生人群对咖啡接受度之高以及社会压力的加大,可以对标日本。日本从1960年0.12kg/人/年提升至1989年2.5kg/人/水平的速度参考性较强,但需考虑中国国土面积更大的影响。

风险提示:人口老龄化进度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消费习惯差异、地缘政治因素。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如何看待中国咖啡需求的天花板?——咖啡的觉醒年代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