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Vs.富人的孩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曾经听一个朋友讲起过他的一个有钱朋友的故事。

这个朋友靠做出口生意,积攒了不菲的个人财富,住着豪宅,开车豪车,孩子已经12岁了。

这一年跨年夜,为了锻炼下孩子的能力,父亲陪着儿子到街头闹事摆摊,卖起了发光气球。他让儿子自己在那里张罗,自己则坐在附近的长椅上观察着。

节日的气氛之下,加上儿子的卖力推销,气球很快就卖的剩下最后几只了。

这时候走过来一堆母子,孩子6、7的样子,拉扯着央求妈妈给买发光气球。妈妈肯定是嫌贵了,犹豫再三才下决心买了下来。

刚付完钱,后边爸爸风风火火赶了过来,显然爸爸有点不满意了,嘟囔着嫌弃乱花钱。

路过长椅时,这位气球老爸听到那位爸爸跟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也只能在寒冬腊月里,站在街头卖气球。”

又过了一会儿,正当他们打算收摊的时候,又一个父亲带着女儿来买气球。买完气球,父亲对女儿说“你看,这个哥哥多厉害,这么冷的天,这么小,就懂得帮爸爸妈妈赚钱了呢!爸爸希望你长大点也能跟哥哥一样。”

小姑娘回过头,笑着说:“哥哥,你真厉害!”

两个家庭,迥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方法。

第一种教育方法,靠的主要是吓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从小到大都被这样教育大的。不好好吃饭,将来就只能被欺负;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只能在家种地,不好好上学,将来就只能冒着风雨送快递,承受着严寒酷暑端盘子刷碗。虽然没有贬损的意图在里边,但在很多家长眼中,这些职业都像是给孩子生动的“反面教材”。

就像《疯狂原始人》中的老爹一样,这种家长很少教孩子应该怎么做,但他们很擅长反复地向子女们强调,如果怎么怎么着,就要承担某种后果。

另一种家长则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机会,寻找好的榜样,教会孩子应该怎么做,至少告诉他们做成什么样,才是正确的。

“恐吓”式的教育思维下教出的孩子,很可能什么都怕,不敢于开拓,最多只敢想,却不敢干,因为害怕、恐惧失败。

曾经有个前同事,创业后花了几十万买了辆宝马,这让很多人看不懂,没房的他明明可以用买车的钱凑个首付,而车是掉价最快的东西。

但同事则不这么想,做生意的人,车代表了气场。对我们而言,开车是花钱的,养车很贵,但在他看来,开车则是用来赚钱的。

穷与富,不光是钱包里票子多少的差别,思维能够致富,即便再穷,迟早也会富起来。

钱,也活该被他们赚走!

“掘金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