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背后的激励效应:高薪养廉只能养出懒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老张开了一家餐馆,请了个师傅专门做牛肉面。

为了提高师傅的主人公意识,老张想出了一个自己觉得很不错的办法:

那就是“高薪养廉”,老张给拉面师傅开了一份高高的工资,希望他能把餐馆当成自己家,好好干。

拉面师傅听了当场十分感动,表示会好好干。

但是几个月下来,餐馆的生意不但没有起色,反而差了不少。

老张这才发现,薪水固定了,拉面师傅对于业绩就不关心了,一个月无论卖一百碗,还是一万碗,自己挣得都是一样多。而且,卖的越多自己付出的劳动就越多,反而是“吃亏”了。

老张一听,火不打一处来。

可仔细一想,换了自己,不也会这么干吗?“高薪养廉”养出了“廉”,但也养出了“懒”。

于是老张换了个计策,他跟师傅约定,每卖出一碗面,师傅可以拿5毛钱提成。

老张想,这一招肯定会刺激师傅的积极性,卖出更多的面,挣更多的钱。

谁知过了一阵,老张一算账,拉面的销量的确增长了很多,但到了月底结账的时候,老张一算,咋还没上个月赚得多呢?

原来,这拉面师傅鬼精的很,激励政策出台以后,为了挣更多提成,师傅将每碗面的分量加大,里边放的牛肉比原来多了好些。

顾客们自然欢喜的不得了,但成本却高了。

老张被拉面师傅玩了一个团团转。

老张的故事是我虚构的,但是这在我们现实职场生活中却比比皆是。

拿着薪水当闲差,这原来在集体主义大锅饭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集体经济,干好了是集体的,干差了也是集体的,所以,大锅饭最能养懒人。国企创新、发展动力缺失,正是这个原因。

老张的第二种方案相信是很多企业的做法,这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企业主面临着跟老张一样的困境:业绩上去了,成本也上去了。

怎么才能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节约成本呢?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叫“激励效应”。什么是激励?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理性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没有动机,除非糊里糊涂无意识,是不会做出一项决定的。

回到职场,老板动机肯定是赚更多的钱,员工的动机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即所得报酬-自己付出的成本。

老张的错误在于无视了拉面师傅的动机,或者没有将两种动机协调起来,甚至让两种动机发生了对立,这样赚不到钱也就怪不得谁了。

所以,对于老张而言,最明智的方法是:直接将拉面师傅的工资与面馆的利润统一起来,比如,每赚一百元,给师傅一元……这就达成了管理学商的“最优契约”,最有效地激励了拉面师傅的工作热情。

当然,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要为每一个员工达到“最优契约”并没有那么容易。

小财经大智慧,小故事里蕴含的经济学智慧。V----X欢迎关注。蚂蚁“漫画财经”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