狞视都江堰城投可转债的背后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11月20日,都江堰兴堰投资有限公司在地方股交中心搞了个可转债发行仪式,代码号称813609,规模1.5亿元。说是可转债,其实感觉就是个有渠道交易的非标产品。

就是这个一个半小目标的不起眼东西,惹来了省级众多大佬的捧场,报道说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都江堰市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中国证监会四川证监局、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领导,天府股交中心、华创证券、都江堰市新城集团、投资机构等企业代表共计100余人到场共同见证。据官方描述,可转债的成功发行标志着都江堰取得了纾困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众多领导重视的背后,细微往往着见于地方。

一、城投可转债解决纾困资金再纾困问题

想当年,山东省德州市隆重推出无还本续贷,还上了央视新闻,正式打响放松银行业风险会计政策的第一枪,取(mei)得(you)了(da)良(gui)好(mo)效(fan)果(kang),随之全国大面积铺开,解决了银行正常续贷的那几天难熬的周转期,市场好评如潮。

再想想这几天这个股交中心可转债,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用想了,解决的肯定是纾困债权再纾困被迫转股的那顿互撕扯皮问题,本次股交中心可转债发行算是对纾困债未来债转股的路径进行了地方特色标准化设计,以后咔嚓就按规则转股了,不用扯皮了,就具备了大面积推行的可能性基础。这个事特别像30年前的“利改税”政策。

不得不说,当局目光深远,全盘考虑,要解决的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城投公司如何转型

标准可转债的设计初衷是后期发行人股价有上涨希望,投资者希望借助股价上涨转成股票卖一波,是看涨期权,这就需要公司盈利能力能强大一些。但是当期城投公司的独立盈利能力是值得怀疑的,现在的状况是地方政府的补贴少一丁点了都不行,怎么能指望它能独立盈利呢,这就涉及到城投公司的转型问题。

现在已经有不少新闻报道说地方民企被城投公司收购了,这好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现存的国资民营二元化分割现象,压低国资融资成本储备充足的弹药,对有价值却遭遇流动性问题的民营企业给予资金纾困,获取控股权,从而达到城投公司收购资产收购技术的转型目标,还解决了社会维稳,一举多得。这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路径,现在已经有不少城投公司采取了这种手段,只是行走其中,容易遭受点国进民退的非议,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这都是小浪花,不是大事,企业在初创的金融体系中发展,在初创的金融体系中消亡,没有人逼你强行进入,也没有逼你强行出局,一切都是按规矩来的,是最自然的结果。可以畅想,未来城投公司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整体上市,并非是妄想。

如果这个链条能成功走通,当地有优质民企的,当地的城投公司债还是应该非常能想象的。

三、谁是潜在投资者

城投公司如能转型成功,那自然有投资者会畅想城投可转债的转股现实,这又涉及到地方股交中心可转债向沪深两市可转债的转板问题,这也许是中国证监会四川证监局相关领导也在现场的原因了。

要想大规模铺开这个政策,初期的参与者一定要挣钱,从而形成跟随效应,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初期的投资者都赔成狗了,那后面的狗狗看着前面有关门打狗,就都跑了,感觉最初的投资者还是应该是国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概率大些。

新闻公告里说了,要探索开放高净值自然人合格投资者购买可转债产品的资格,这个倒是实话,培育高风险资金是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体系的重要一环,但不知道这些个高净值自然人现在在哪猫着。

四、股债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

标准可转债模糊了上市股票和债券的分界线,并给了标准化路径;城投可转债则模糊了未上市股权和债权的分界线,也给了标准化路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单纯的依靠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书本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城投公司股债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其实现代企业制度才运行了也不过小几百年,取得的成果很大,引发的危害也不小。债权作为一种刚性设计的金融工具,如今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大,其实有必要对其作出新的修正。天柱君前期写了一篇文章,建议重新定义企业所有人,也算是一种新的想法,具体请参看《债权出资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逻辑探究》。

天柱君的这些个想法好像很多人鄙视,阅读量也不高。但是天柱君觉得还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吧,邓小平时代的口号依然需要流行!

五、新的脑洞大开

城投发了可转债,本质是对城投公司的股权做了社会开放性安排。但城投公司作为准政府的意义却十分深远,对后期政府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打开了思考之门。天柱君很久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具体请参看《(去杠杆第三谈)政府为什么不能发行股票(优先股)?》,对政府的股权有粗浅的安排。

反正古代也有捐官制度,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老祖宗的宝库很多,多看看二十四史挺好哒!

另外说个事,代友征集“17中交EB”的持有人!有持仓的可以加这个微信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