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众人拾柴,火焰才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的最后一周也不太平。

先是一年一度的NIO Day,将中国品牌的技术天花板拔高了一层。后是12月26日-28日,问界、极氪小米开启“后发制人”模式:

问界M9直击理想L9腹地;极氪小米未上市先短兵相接,管理层在微博上已经开启口喷模式;小米汽车则是在新车发布前,开启技术铺地的预热节奏。

这可能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史上最卷的一周。这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竞争,一刻都不能休息。

蔚来、问界、极氪的观察稿件,网络上已经很多了。本文写在小米发布会之前,换个角度,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小米造车过程中的人才策略。

12月25日,雷军微博发文称,今天是小米宣布正式造车的第1000天,我们正式官宣12月28日举行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

时间回到2021年3月。

3月30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微博中表示,“小米董事会今天正式批准了这项决议:小米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正式立项。”

当晚,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哽咽表示,造车是此生的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压上人生所有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2021年7月,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就在媒体电话会上表示,收到了超过2万份简历。据悉,经过对人才的精挑细选,小米汽车团队已经组成了约300人的团队。

同期,小米以7737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 100%的股权。Deepmotion约有20人的团队加入小米汽车智能驾驶部。

9月1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发微博称,小米汽车正式注册,公司名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亿,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担任法人代表。同时,晒出了创始团队的第一张合影。

从统计信息我们不难看出,小米汽车的创始团队多数是小米集团的高级管理层,分布在财务、研发、管理等多个领域。彼时,最令人关注的创始团队成员当属李天原,他是小米造车外聘的第一批员工,年纪轻轻已经负责了宝马iX车型的外观设计。

此后,雷军在历次发布会绝口不主动提小米造车近况,仅仅展示了小米汽车智能驾驶的进展。

似乎,雷军决心要为小米汽车立一个潜心造车,不问世事的标签,这与小米手机营销导向的手法完全不同。

也许是到了小米汽车发布的预热期,前不久,雷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终于透露了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

雷军表示,我定了一个原则,叫“守正出奇”。“守正”是什么呢?就是说充分尊重汽车行业的规律,确保能把第一辆车做好,在这个大前提下创新。

“我们的第二条策略叫“十倍投入”。比如说一般的车企做一辆车,大概投三四百人,大概10亿、20亿的研发经费,很多车厂的车大概就是投的这么多钱。我们第一辆车整体投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所以我们是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

一句话总结就是,以饱和且过度投入的方式去正向研发一款新车型。这也是小米造车人才投入的底色。

有媒体在25日也分享了进一步消息,“第一次造车的小米,应该是凑了个团队匆忙上马,但情况确确实实不是这样的,这个团队集合了国内各家的精锐,而且年轻。”

他还记得有一位小米猎头发了个评论后来又删了,说“90%员工是降薪来的,5%是平薪来的,还有5%是高薪聘请的”,前段时间也有人说小米汽车简历100进1,确实是选优。

不难看出,小米造车对于行业人士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这背后,一方面是传统车企发展下滑,促成了一波人离开;另一方面则是北京智能电动汽车企业的缺失,进一步推高了小米汽车岗位“奇货可居”的势头。

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用1000天、100亿两个数字来丈量下小米汽车的人才策略,即小米汽车用1000天建成了一个超3400名工程师的团队,用超过100亿的研发费用,为这些工程师提供了正向研发且能施展才华的空间。

“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就是汽车工业与消费电子工业、智能生态的融合,而小米汽车将全面重新定义汽车工业的技术栈,这将是汽车工业技术范畴的一次重大跨越。

这次技术发布会将是小米创办13年来,技术积累的集大成展示。”发布会前夕,雷军这样表示。

先发技术再发车,这是小米汽车有别于其他诸多车企的节奏。不难猜想,以技术作为品牌发展的底色,为新品牌注入踏实造车的基因,是小米汽车的思考之一。

这也表现在技术领域的招人、用人层面。

上文我们提到的小米汽车创始团队,除之前是宝马外观设计师的李田原之外,这些骨干都没有汽车行业的工作经验,清一色都是手机端的管理层。

如何找到技术压舱石是造车重要一环。

即便创始人是互联网、IT行业出身,联合创始人是销售出身,但是没有一家造车新势力的创始团队中能缺失一位技术大匠。

小米汽车,胡铮楠就是技术的压舱石,甚至有媒体称他是“小米汽车的破壁人”。

胡铮楠,1975年生人,学的是人机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即加入彼时中国最大的汽车设计公司——上海龙创,随后加入吉利汽车并做到了吉利研究院院长的位置。

这样的履历与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的职业生涯轨迹颇为类似。

胡铮楠加入小米汽车可谓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021年,顺为资本官网信息显示,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加入顺为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

此后,胡峥楠在网络上一直处于静默状态,直到小米汽车曝光的时候,他给了一个好玩的回应,“防不胜防,现在脑壳生痛,要不也直接开卖吧”。

明着加入顺为资本,避开竞业协议的限制,一手操刀小米SU7的研发,胡峥楠可谓是小米汽车当之无愧的技术压舱石。

很难想象,没有技术老将的坐镇,小米汽车能在1000天内量产一款车,规划一个技术平台。

研发层面,寻找传统汽车人作压舱石,是造车的第一课。临近上市,营销领域寻找传统汽车营销人坐镇,也是小米汽车最新的思路。

据“汽车之家”报道,前哈弗品牌总经理李晓锐已经加入小米汽车,成为又一位从传统车企加入小米的高管。李晓锐加入小米汽车之前,深耕汽车营销领域多年,拥有非常丰富的市场经验。

这并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寻求传统营销人入局。

今年2月,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周钘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小米,彼时,距离周钘加入小米汽车仅7个月的时间。

随后,小米原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开始兼任营销负责人,直至此次李晓锐加入,小米汽车营销之前一直处于“边开车边换轮胎”的草创阶段。

事实上,新造车营销对于跨界人才并非一个好的选择。营销需要有不设限的跨界思维坐镇,但也少不了汽车行业的经验积淀,总之,不能抱着跨界营销当“万能药”。

比如,小鹏汽车在王凤英加入后开始回暖,印证了传统营销人对新势力下限的保证,也表明了营销领域需要体系化的梳理和重塑。这一过程在卖车前做好,疗效更佳。

从目前看,小米汽车营销的选择一直都以传统汽车营销人为主,符合行业一贯的共识,至于后效如何,仍需市场的检验。

$众泰汽车(SZ000980)$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