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散四年的投资进化之路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8

一、提要

资本市场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市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要找到不变的锚(方法论),而且这个锚必须中可持续、稳定且可大量复制,让人遗憾的是没有百分之百的锚,仅能以一种高概率形式体现,锚的对与错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验证,可能做对了却被自己当作错误来处理,也许做错了却欣欣然认为自己无比正确,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难的事。

关于投资进化的难点,我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1、投资价值观的升级;2、认知能力圈建设与界定;3、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前者似陡坡,是非常陡峭的学习曲线,攀登起来非常吃力,但如若成功跨越,视野与格局将显著提升,而后两者似长缓坡,需要长时间孜孜不倦地积累,考验的是持久的耐力,随着内容的不断积淀,难度的边际效应将逐步递减。

想要进化升级,我认为承认自己的无能是前提条件,唯有打破旧有的执念,才能焕发新生。可偏偏在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是对自己非常自信,如果与别人存在分歧,那一定是别人错了,而始终坚自己必然是正确的,在投资领域更甚。在错误的方向上保持异乎寻常的自信是进化升级路上最大的障碍!可是破旧立新是一件让人非常痛苦的事情,自己坚持的信仰被自己证明是错误的,会有一种心理被抽空的感觉,毕竟人的精神意志都是依托自己的价值认知进行支撑。放在投资领域,即是投资方面出现重大挫败,足够机敏的投资者会发现自己惯常使用方法开始逐步失效,出现持续亏钱结果,而反应迟钝的投资者则往往继续坚持,直至出现本金永久性损失。看到有句话说得挺有意思,没有什么比亏光本金更能促使你进步。在投资市场上承认自己的无能,其实不是坏处,反而会成为一种优势!

二、2016年(信仰破碎、深度焦虑,动摇职业方向)

2016年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投资方法论主要依靠曾经对市场板块轮动规律总结,叠加形态、量价关系等技术分析方法,在指数没有持续下跌风险的前提下,从热门概念股中挖掘一些短期交易性机会。然而从2016年开始效果明显变差,指数节奏频繁把握不准,轮动规律开始无法兑现,信心大受打击,本以为只是所学的方法论只是出现一些纰漏,心想或许是忽略掉其中的一些小细节,随即开始大量翻阅各类分析方法书籍,试图找出问题所在,但非常遗憾!所补充的一些小细节对整体糟糕的状况完全没有任何改观。再恰逢一些其他不利事情的共振影响,整个人心情状态处于崩溃中,那段时间深度失眠,连续一周每天仅能睡着两个小时,投资心态处于非常糟糕的状态,始终不明白过去屡试不爽的方法为何完全没有了任何用处,执念基本破碎!信仰完全丧失!同时对工作方向产生深深动摇!从现在回望当时的总结:1、这套方法曾经好用主要应归功于市场环境好,而不是方法本身好,也不是自己很厉害,市场环境好让自己产生的幻觉,一旦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后,效用力即出现大幅下降,皮之不存,毛将鄢附?2、在那个时点辞掉工作之后,稳定的收入现金流断了,心态出现失衡,将充裕的时间过度聚焦于市场,再次加剧了心态失衡的负面情况,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对于平衡心态非常重要;三、从现在对于研究与交易的理解来看,方法本身就不完善,存在非常多的缺陷。

出现两个微弱光芒的线索:

线索一:曾经加入一个投资业务群,群里有人在某个视频直播网站授课,并分享过一系列资料与指标公式,现在回头看,对我有莫大帮助的是其中一个指标,也就是一条线(等同于均线),只不过这条线会变色。期初并未当回事,直到某天清晨在鱼梁洲绿洲大道前树荫下散步时想到一个困惑点时,这条线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困扰的问题是:在一段指数窄幅震荡的行情中,高低点的差距也有近30%的波动空间,如果用所谓的技术分析的方法来看,往往用形态来进行分析时涨幅己达20%左右,上升的空间己接近尽头,但此时才刚刚确立看好,完全无法下手,但变色线条指标却可以在涨幅5-10%的时候就提示你入场,但这个变色指标在那个时点下如果按你的分析思维系统是无法得出看好的分析结果。如果按指标提示的无脑执行,可以收获5-10%到20%这个从指标买点到分析买点区间的价格差盈利,也就是说思维买点是滞后于指标买点。那这个买点买不买呢?在这个指标买点出现时,你的思维还是空头思维,并未转向多头,要是买,肯定是非常担忧,甚至恐惧压根不敢下手,这就是困扰的矛盾点。投资却是可理解与可接受的交集!

线索二:2016年的10月坐火车回家时,在火车上再次翻看利弗摩尔的回忆录书籍,这本书虽然曾经在校期间翻看过,但经历过少并产生太多共鸣感,此番经历一些波折后,再次阅读此书有太多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这种投资天才同样有情绪奔溃的时候,也明白了投资过程中平和稳定的情绪的重要性,性格特征也是相当重要,如何在投资中规避性格短板,发扬性格中的长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投资与交易本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本身就不完美,那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去淡化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性特征,积极接纳不完美。

关于线索之一的后续:

很多都是碰巧而己,纯属机缘。经常逛论坛寻找新的思维刺激点,接触到了盈利模式、交易体系等新词,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作为思考点积蓄着。在某个APP论坛评论中互动,认识一位在江苏某高校任职的物理系博士生讲师,给我推荐了一些精选的书籍,对方在工作之余会做外汇投资,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风格,他的方法尽是从所推荐的书中组合再由自身实践而来。有时候看一些论坛帖时,看到做一些数据的统计,当时设想是不是能给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数据用来观察指数,做成温度计一样的显示计量工具,既然指数无法通过盘面线条波动来把握,那用数据是否可行?经过一个月的数据统计之后,发现真的可行!数据是客观的,数据波动的背后体现的是市场的情绪周期,市场情绪波动特征就如物理学中的机械波一般,表现的形式如同非规则的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一般,确定波峰与波谷在何处直接观察数据即可,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人的主观感受的评判误差。巴菲特的那句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往往现实中更多时候会是市场疯狂时你也疯狂,市场恐慌时你也恐慌的样子,还是需要用数据来当作温度计,对市场的情绪进行测量,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看待市场。

线索之一中的困扰,指标买点出现在思维买点前,该如何去说服当时自己的思维去接受这个指标买点呢?交易体系可以!形成固定的交易体系,用交易体系产生的最终数据输出,即概率与盈亏比的组合,两个用来评价交易系统可行性的核心数据,来说服你,按指标指示去执行,是可以做到正确的结果。再用这个正确的结果去说服你的思维接受!

背后差异在于思维方式!在这一轮进化之前,思维模式流程:第一步分析看好;第二步执行买入。进化之后,思维模式流程:第一步等待信号出现,第二步即是执行,背后实际上遵守规则,严格执行!说服自己思维认可的过程,其实放在了组建交易体系上。这些认知在当时是不明晰的,当时的情境仍是身处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二、2017年(焦虑、彷徨、微光闪现)

2017年决定离开求学和工作长达八年的城市,奔赴大城市,到能接触到更多行业专业人士的地方去,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给自己赋能。前行带着两个目的:1、求证自己思考的新路径是否正确,习得完整的体系模式,完善新的方法论;2、着眼于未来大A长久必走价值投资之路,如有机会,可深入学习价值投资体系。

关于目的之一的求证: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到一家外汇公司应聘后参加培训,事前也仅仅是为了参加培训,一个星期后学到的四句话:1、要有固定的操作模式;2、做量化交易;3、用概率化来思考;4、被动式盈利(被动接受市场变化)。这四条基本上符合预期设想。(交易系统可以让你的投资行为变得标准化、客观化、数字化、简单化)

关于线索之二的后续:

首先分享趋势经济学家时寒冰老师两段话:

其一:在没有暴利,没有波澜的平静日子里,作为一个投资者,他要做的,只是等待,如同播种下真正的种子,要等它发芽,出杆,开花,结果,而不是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要等待收获。无论是短期获取暴利的日子,还是长期获取微利甚至被套的日子里,他都需要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定力有多大,他所承载的财富重量就有多大。

其二:人选择财富,财富也选择人。你在以怎么样的心态对待财富,财富也会以怎样的状态对待你。耐心如土壤一般,让贫瘠的土地不再干涸,慢慢出芽、长杆、开花、结果,这是一个过程。

2017年订阅了时寒冰老师的“投资的艺术”课程,上两段文字是学员同学在学习群中分享的老时大道无为系列的博文文章中的两段话,表达的意思是提升身处投资漩涡中的耐心,不可急躁。如果放在最初的那种方法上,炒概念热点,玩图形博弈,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内心很真实,时刻都想着坐上火箭发射的拉升模式,而且还能高频次的把握。假设这个设想真能做成,那收益率可能要逆天,可惜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切实际!贝索斯问老巴为什么他能成为世界首富时,老巴的答案是因为大多人都想快速致富,而他只想慢慢变富。欲速则不达,要控制自身快速获利的欲望,对收益率做出降维预期,同时也需平复短期过度逐利的心态,当心态平稳而放松时,这些才是盈利的基本条件。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恐惧、冲动、侥幸、贪婪、怀疑、浮躁、犹豫、后悔……这些都需找出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回避克服。芒格曾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借此智慧之言换一句话可以说,如果知道哪个弱点会在何处影响我,那我将永远不去碰那个地方。

关于目的之一的后续:

既然构建交易体系的方向己经明确,这件事就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在外汇公司的培训中,也看到了所谓的交易系统,同时也翻阅不少书籍,查阅不少网络资料,整体的流程也算知悉。制定理念原则、确定设计逻辑、寻求设计工具等都比较容易,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执行者的性格与交易系统的匹配度,但最麻烦的是交易系统最终的有效性必须以最终的数据输出作为结论判定,反馈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一次就能实现?显然是不可能,数据非常多,构建与验证周期非常长,真正认清自己不简单,而且试验执行力需大受考验。比如一笔赚钱的交易不一定正确,一笔亏钱的交易不一定错误,看起来是不是很无理很荒诞?然而这句话说得无比正确!构建交易体系的工作量太大,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非一朝一夕可成,我并没有自始自终去完成这件事,并不是因为看到这个难处,而且因为其他事情,没精力去琢磨这个,因为工作内容涉及价值投资方面,精研这个方面时间就不够了。

当对交易体系有了更多学习之后,直接提升了我对交易的认知。市场上有超大量的投资者,甚至不乏机构投资者,认为交易仅仅是买与卖的操作执行而己,看好即买,看空即卖,但真正的交易远不止这些,背后隐藏着非常多的学问。如果不能在这个层面实现认知与行为进化,那你的投资将永远无法步入专业的队伍!实际上市场上大多数玩家永远无法升格的门槛就在这里。(这是第一次投资价值观的升级!)

三、2018年(焦虑、忐忑、希望之光)

关于目标二的后续:

在2018年春节前,就己收到撰写一篇某演艺公司的深度报告的要求,由于没有撰写研究报告的经验,起初还是比较忐忑,并不清楚一篇报告背后思路是什么,想要达什么样的目的,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018年春节假日期间翻看了多份卖方报告,最终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加上自身的理解组合成一篇,经过一轮大手术外加四轮小手术般修改后最终定型。紧接完成一篇关于显示面板的行业报告,第二次按对应的模版完成就变得相对容易很多,两份共计100多页,两份报告完成之后,基本的研究外骨骼己成型,但具体个中内容还需要细细斟酌。

商业分析基础薄弱是最大的原因,差不多就是零基础,比如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商业模式的优劣,不知道如何分析周期性,在财务分析方面,分不清营业成本与营业费用,毛利率的起伏变化该如何找原因,ROE该如何进行拆解分析,如何从现金流的角度分析公司盈利质量高低等等,毕竟是化学工程工科毕业生,不懂这些也是很正常的。随后的两个多月开始主攻行业与公司分析、财务知识学习,经过两三个月的奋战,行业与公司分析的思路方法突飞猛进,基本的财务知识与分析技能也得到较大补充,随后在完成某家生产甜蜜素的公司以及一家楼宇传媒公司的分析上就进入非常顺手的状态了。

知道并不代表理解。详细地完成一篇报告,可以足够对一家公司有更深入一些了解,因为完成报告的过程中是需要将公司的业务不断分拆,围绕着公司盈利的来源与影响因素,对每个细节进行深啄,从主线逻辑往支线逻辑不断下沉,穿透到底。公司价格=估值*利润,在假设估值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利润增长是推动公司价格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如果有更好的估值低点拿到股权,那公司的价格增长有望受利润与估值的双升带来戴维斯双击效应,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模式。估值这重因素不可控,由市场整体流动性与风险偏好影响,只有经营利润是属于公司自身原因,研究分析的重点放在预估公司未来的利润如何。

大A市场长期的博弈属性造就了大多数参与者均为博弈性思维。在博弈模式中,你的盈利来源来自于别人犯过的错误,二级市场可交易的股票仅是各类玩家博弈的工具介质而己,这项工具介质可以完全脱离背后的资产价格属性。在这类博弈思维中,你完全不知道他会涨多高也不知道他会跌多深,参与者不是奢望短期大幅盈利就是担忧大幅亏损。在价值模式中,股权背后对应的实体资产,运营状态的实体资产不断创造新价值,产生现金流收入,这是有明确的价值的。如果市场价值低于实际价值,一定会被参与者发现,并迅速填补这个坑洼,这也就是有些公司(仅指认认真真经营业务的公司)在低谷构筑横盘震荡形态的原因,有些资产价格如果本身处于合理甚至低估的位置时,是不必过于担忧价格会持续下行的,但前提是对公司要有分辨力。熟悉了过往的博弈思维模式,转换为价值模式是非常困难的。在2018年市场单边下行的趋势中,低估以及合理估值的价值类的资产有效抵御住了市场整体的下行压力,市场环境加新的价值认知共同促成投资价值观的再一次升级。公司只有依托核心业务不断创造收入增加利润,公司的规模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对应的市值才能不断上涨,没有这些硬核来支撑公司的市值增长,那都是在玩手捧雷,只待那个运气不好的倒霉接棒者出现就炸!如果参股的是一家非上市公司或者自己开公司,会不会有可能只干了一个星期或半个月时间的公司就能完成增值20%利润空间再顺利转让?只不过是跳动的K线图欺骗了你,让你自行忽略了本质!所以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回归商业的常识!(第二次投资价值观的升级!)


意外插曲:

2018年四季度,本来团队只是归类整理影响整体市场的核心关键因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公司合编了《A股历史回顾与对比分析》这本册子,接近1100页,经过这一波“摧残”,对市场的整体分析策略框架开始有谱,解决了一个曾经总是看不准启动第一波的困扰,虽然现在也不一定完全能把握,但至少明白了其中的底层逻辑,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挖掘思考的线索点,终于摆脱了看图分析后知后觉的处境,对市场运行的本质进入高一层次的维度。如果利用这些框架类知识去分析,可以基本上能做到与公募险资的节奏同步。如果对底层逻辑的分析足够正确,那么单边大牛、阶段小牛、区间震荡以及单边下跌的整体市场格局,是可以提前做出预判。

四、2019年(忙碌、信仰重塑、云淡风轻)

在2018年总结完整体策略分析方法后,2019年开始全面下沉到行业与公司的相关研究上,开年之后研究工作就变得非常忙碌。基于在撰写报告过程中的体悟,行业与公司的研究框架十分重要,如果说到哪个行业哪家公司,就能迅速反应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哪些点,那将会大幅提升效率,就不必事前要阅读大量资料,挖掘提炼主要的分析主线,2019年工作余外时间用来整理主要行业的基础知识积累与研究框架的组建上。在金融、消费、科技与周期四大板块中,除了周期类以及部分非重点关注的行业外,容易学习与理解的行业己初步完成积累与总结。难以理解的暂先完成初步知识的积累,行业基本知识累积是构建能力圈不可或缺的环节,长缓坡不是短期可以速成,主要依靠大量阅读、积累与思考,还有个人生活经历以及与同行业人士交流学习也非常重要。

可以经常听到媒体上提及投资要做好三件事,即关注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选好的优秀的赛道,选优秀的运动员,在合理的位置下注。在行业与公司的研究框架完成后,好价格是进一步需要考虑的。估值又分为相对估值法与绝对估值法两类,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的商业模式采用的估值方式均不同。比如消费类企业在初创期无盈利时采用PS估值方式,在成长期要采用PE的估值方式,在成熟期后要采用PB-ROE方式进行估值;周期类公司在逆周期下采用PB估值,在顺周期时可采用PE估值;重资产类公司需采用EV/EBITDA;而特殊商业模式如SaaS类软件服务公司收入后置费用前置类公司则采有PS估值;公司业务包含不同种类,有些需要将业务拆分,分别采用不同的估值方式对不同业务进行估值然后再计算累计叠加,像创新药类公司,需要将具体单个新药品种按DCF方式进行估值,然后汇总合计得出总估值。有好的入场价格,安全边际足够,心态会更加稳定。当然如果价格略高,就需要业绩增长去消化高估值,只是需要的时间相对更长一些。

弄清楚这些基本的框架知识,也并不代表就会了,知道并不能代表理解。如果不能内化于心,做好深入的理解,浮于表面的认知起不到任何作用。比如分析消费品类公司,往往是分析“三力”,即产品力、品牌力以及渠道力,再就是公司的管理团队。这些往往都是定性分析,定性分析较难用明确的数字进行表达优劣,只能通过深入认知,而且可以见解各异,无标准答案。伊利的液态奶产品品质一定比其他对手的强?强在哪里?行业格局是否会出现变化?品牌优势的护城河足够深吗?竞争对手会不会赶超?深度分销的渠道优势会不会被竞争对手瓦解?等等各类定性分析都可以有很大疑问,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当把眼光聚焦于垄断类的公司上,会发现确定性认可度会更高,比如上海国际机场的区域垄断属性、中国国旅的独家免税经营全牌照的特许经营权以及在正向循环的规模效应形成的成本优势等等。这些处在长缓坡上的基本知识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积累,经历、思考,才能获取。即便速成体系,也无法做到深度理解,决心下手了你也拿不住。

用研究体系来寻找方向,用交易系统进行仓位管理与交易执行,用情绪管理来管理自己。只有在研究体系、交易体系以及情绪管理这三方面均能做好协调匹配,投资之路才能走得越稳越远。在宏观经济增速呈阶梯下行,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己经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增量蛋糕己越来越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己经进入优胜劣汰时期,同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力强的企业日子过得依然宽裕,而竞争力弱的企业慢慢步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待遇将拉出较大差距,将很多行业的人均消费量指标与发送国家对比来看,其实差距真的还很大,所以很难想像现在就己进入存量经济时代,但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优秀公司的股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可参与可分享企业盈利的机会,只是大A长期被当作赌具玩耍,2016年随着外资不断涌入,市场的估值体系己经开始重构,市场的价值属性己经越来越强,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