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转发——多晶硅千亿投资暴利与风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5

回顾过去,才能更好的看清未来!旧闻转发,发生在上一次光伏景气顶点的2008年,多晶硅料售价高达300美元/公斤以上!短短一年后,多晶硅价格跌到40美元/公斤。

多晶硅千亿投资暴利与风险

2008年06月06日 22:45 投资者报

缪舢

投资者报(记者 缪舢)通威股份(600438)“计划6月投产”,南玻A(000012)在2006年6月的一期项目“计划两年内完成”,江苏顺大则初步计划7月初试投产……这些企业的近期举动,都同时指向一种特殊的材料——多晶硅。

不止这三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与多晶硅相关的企业已超过30家。稍前的4月初,第六届国际多晶硅会议在德国慕尼黑召开,UMG(高级冶金级多晶硅)成为会议热点。而与此同时,山西潞安集团与德国森特赛姆公司合作、总投资60亿元的年产5000吨高纯度多晶硅项目也宣布开工。

在这个高油价的时代,多晶硅投资自2007年开始迅速升温,相伴而行的则是有识之士和专家们的忧虑。

“国外公司是不是愿意真的将多晶硅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我们还不是很清楚。”6月3日,中科院院士、国家973计划“信息功能材料相关基础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占国在得知潞安项目后对《投资者报》说,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出这么多、这么高纯度的多晶硅。

而在2007年,多晶硅生产商江苏中能公司(GCL),曾事实上终止了2个供货协议的合作:与CSUN公司2008年的700吨供货协议,事实上已无法完成;与SOLF公司2007年50吨、2008年700吨的协议,在供应了仅2007年合同半数的产品后,中止了合同。

规划产能3倍于全球需求

“最近有人统计过,国内所有已经投产和正在规划准备投产的多晶硅产能,加在一起有10多万吨。所有想干的人都干了,设计规划的产能高于全球的需求,显然是供过于求,很危险。”王占国说。

记者看到的一份采集时间截止到2008年3月的《中国多晶硅详细产能规模》报告,共有涉及全国16个省市的33个多晶硅投资项目,总投资额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只有极少数项目实现投产,大部分尚在建设当中,有的甚至只是象征性举办了奠基仪式,或者停留在规划中毫无动静。

“有的企业开工典礼都举行了,但是不是真的投入了、建厂买设备了,谁也说不清。企业也不肯老实讲。”王占国说。

这33个项目的规划总量如果全部实现投产,我国多晶硅产能两三年内将达到146750吨。各地诸侯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争抢蛋糕,其火爆程度与10年前的网络热堪比。

但在王占国看来,多晶硅的无序上马,实际上是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上马一条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大约需要投资10亿元,而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该行业甚至化工产业的背景,却描绘了一副美丽的投资前景,这样的估计过于乐观了。“要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的多晶硅产品,门槛是很高的。因为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资金、设备,还必须要有一个技术团队,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的人才都要有。”他希望多晶硅产业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但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桐却对此表示不完全认同,“中国过去几乎没有多晶硅产业,应该说现在的投资是由需求拉动的,因此不能说是过热。”

有分析指出,在太阳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近10年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平均增长率达到33%,最近5年内增长率更是达到43%。2007年,全球消耗太阳能用多晶硅3.375万吨,2008年预计将达到4.55万吨,如果再加上集成芯片用多晶硅,总需求量在6万吨左右,而实际产量在4.5万吨,存在1万多吨的缺口。

国产5N冶金法技术落后

袁桐观察到的现象是,“国际市场主要是对太阳能用多晶硅需求强烈,而集成芯片用多晶硅需求主要在国内。”

王占国认为,国内市场对太阳能电池和集成芯片用多晶硅的需求,也就在五六千吨左右。需求虽然主要来自国际太阳能电池市场,但真正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对晶体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国内还不能提供批量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用的多晶硅,目前主要是生产SG级(99.9999%)的普通光伏多晶硅。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购买一定的EG级高纯度多晶硅,再配合“锅底料”、“边角料”等纯度很低的杂料进行混合掺用,兑成SG级的太阳能用多晶硅板。

根据北京光伏研讨会的分析数据,目前中国采用的廉价5N冶金法制造的太阳能多晶硅,当天效能比率为15%,两天后就衰减到了11%,而国外先进的多晶硅电池的标准寿命是25年。2年后的2010年,当效率10%、成本低于1美元每瓦的薄膜电池占据市场的时候,中国5N冶金法多晶硅电池的市场前景将无比黯淡。

10倍利润能走多远

除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投资资金闻香而来,价格暴涨的因素也加速了资金争先恐后地涌入,谁先人一步,谁就先掘到金山。

2002年,多晶硅价格为20美元每公斤,随后一路飙升涨到目前的300美元每公斤,真实的多晶硅价格应该是多少呢?

“50美元每公斤左右是正常的,比如有研硅股(600206.SH)与国外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价格都在50美元左右。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每公斤大约在三四十美元,这是一个基本的价格,稍微涨价的话也不会超过50美元。它的成本最多在每公斤20美元左右,现在市场价格卖到300美元很不正常,因为这个市场供不应求。”王占国说。

袁桐也认同市场供不应求的判断,“现在是非常时期,供不应求导致的价格暴涨,实际上正常的价格不是这个水平。”

成本只有20多美元每公斤,市场价格却达到300美元,利润在10倍以上,生产多晶硅犹如直接生产美元。许多来自其他行业的公司,怀揣巨资急急进入多晶硅这个陌生的行业。

“多晶硅的暴利驱使众多企业增建装置,无暇考虑产能增长的后果。”搞清楚的就是暴利,看不清的是风险。业内专家称,由供不应求产生的短期价格失衡,在产能迅速扩张之后也同样会恢复正常。

实际产能徘徊不前

目前我国实际拥有多少多晶硅产能,作为行业主管单位的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也不清楚。“说不好,有的企业不肯透露。”袁桐说,“洛阳中硅和四川新光已经实现了千吨级产量,其他如徐州中能、江苏顺大等四五家千吨级产能企业,也会在今年下半年投产。”

袁桐关于洛阳中硅和四川新光已经实现了千吨级产量的说法,记者并没有从王占国那里得到证实。“产能达到1000吨,是多晶硅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的一个标志。洛阳中硅和四川新光是业内领先企业,我所知道的这两个公司年产量加起来大概有1000~1500吨。四川新光早就说要做到1200吨,但是拖了很多年,不知道现在生产状况到底如何。”王占国说:“至于其他的小公司,不能说它们不能生产,但生产规模不会很大,一、两百吨或者三四百吨。说自己生产出多晶硅的公司很多,但真正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还不是太多。”

据业内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有洛阳中硅、四川新光、四川峨嵋和河南讯天宇四家公司能够生产合格多晶硅,其他号称要生产成千上万吨多晶硅的公司,全都停留在建设期或是规划蓝图上。而这四家公司即使生产出多晶硅,产量也极为有限。2006年,全国多晶硅实际产量不到200吨,2007年洛阳中硅达到了300吨的产量,累计投资近20亿元的四川峨嵋产能也不算太多。4家公司全部产量2007年不超过500吨。

尽管在证券市场上,南玻A江苏阳光(600220.SH)、特变电工(600089.SH)、航天机电(600151)、通威股份、岷江水电(600131.SH)、乐山电力(600644.SH)、桂东电力(600310.SH)、银星能源(000862.SH)等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进军多晶硅产业,但实际产能和投资价值如何,还是个未知数。记者6月6日追踪采访的许多企业都有计划拖后的现象。

西南证券分析师陈毅聪向记者透露:“上市公司中至今没有任何一家能生产多晶硅,虽然有参股企业,但实际上,它也不能控制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发展和战略。”

记者对有关资料整理发现,陈毅聪所指的参股多晶硅上市公司是川投能源(600674)和天威保变(600550),分别持有四川新光38.9%和35.66%的股份,为四川新光第一、二大股东。机构研究报告称,四川新光是国内第一家千吨级多晶硅项目,预计2008年实现净利润13.15亿元。据业内人士透露,四川新光总投资超过了50亿元,远远高于行业内认为的1000吨产能投入10亿元的数字。

“国内最普通的工艺技术,其化工装置从投产到达产也要1年半左右,四川新光目前也只是接近达产,还没有完成投产。” 四川新光一位业内人士说。

衍生有毒副产品

四川新光投资50亿元尚未突破1000吨产能关口,四川峨嵋投资20亿元产量仍然在数百吨徘徊。在整个行业投下天量巨资的情况下,我国多晶硅产量仍然少得可怜。

原因在于多晶硅核心技术遭到国外对我国的严格技术封锁,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最新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据王占国介绍,占多晶硅生产主流的是改良西门子法、流床法等化工生产技术,主要由美国、德国和日本掌握。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全封闭式的,没有污染和有害气体排出,也叫闭环生产工艺。我国目前还没有掌握这个先进的生产工艺。

“2005年,美、德、日三国掌握了先进闭环生产工艺的公司,曾在德国签订了一个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的协议。”王占国说。

业内人士透露,多晶硅的核心生产技术和市场被牢牢掌控在美国HEMLOCK、德国瓦克、挪威ELKEM和日本川崎、三菱等多家公司手中,鉴于多晶硅对IT行业和能源行业的重要意义和目前的高利润,国际上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继续实行技术封锁,在很多高技术领域,即使花再多的钱也不会卖给中国。

工艺路线的落后,导致国内生产多晶硅电力消耗大,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能耗高出1倍以上。利用先进生产技术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大约要耗电100度,而技术落后的工艺就要消耗200多度电能,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得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无锡尚德电力(STP.NYSE)董事长施正荣曾透露,国外多晶硅生产成本在25美元每公斤左右,而目前国内产品的成本则在70~80美元,成本是国外的3倍。

此外,由于工艺技术无法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将产生一种高度有毒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四氯化硅如果倾倒或掩埋在土地,土地很快变成不毛之地,不仅农作物无法种植,就连草和树都不生长。由于该物质回收再利用成本昂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未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据一份专业资料分析,按我国目前的生产技术,1000吨多晶硅就要产生8000吨四氯化硅,以此推算,假设33家公司的146750吨多晶硅产能全部投产,将产生11.74万吨氯化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压力。

风险2010年或爆发

中国盛产多晶硅最上游的原材料石英砂,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来中国采购最初级产品价格低廉的工业硅,再通过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加工成9个9以上的多晶硅、单晶硅,以高出采购原料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再卖给我国,赚取最疯狂的利润。

显然,如果我们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攻克技术难关,掌握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高能耗和毒污染将制约多晶硅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前期千亿元的投入打水漂。

“至少2010年前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市场仍然处于供不应求中。”袁桐说。但是她没有指明2010年之后的多晶硅市场将是怎样一个竞争格局。在多晶硅行业,以正式商业化生产为标准的投产界定点,一般是在项目动工之后的23个月。从2007年开始高歌猛进投入巨资掘金多晶硅的中国企业,甚至有可能还没有能够收回投资成本,有的可能尚在建设中未投产就胎死腹中。

“现在国外大公司之所以没有很快扩产,是因为它们仓库里还剩余了不少存货。现在它们又把价格抬得很高,把剩余的产品卖完之后再伺机扩张它们的生产能力。国外大公司生产技术成熟,扩张起来比较快。据我所知,美国、德国、挪威、西班牙都在建厂,进一步扩大产能。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如果不解决高能耗和重污染问题,生产成本会大大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一旦国外大厂商大规模投产并且低价倾销占领中国市场,我国众多生产技术落后的多晶硅厂家将会破产。”王占国说。

面对危机,王占国认为,重点是发展核心技术,而不是盲目扩大低端产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隆基绿能(SH601012)$

全部讨论

05-18 17:15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却总是惊人的相似!
未来的可能性远超想象。
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异常曲折,但总是超常地向前发展,并非昙花一现。因为光伏如阳光,是正能量,代表了光明与希望。

05-18 17:13

历史文献,很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