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好运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26喜欢:1
控股股东已经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派驻了一批外国专家到公司并且组织安排了控股股东管理层到公司,和公司管理层及业务部门一起对公司发展的五年计划做了深入探讨,对技术转移项目进行了详细布置
…………
就我以往在美''资与美国人接触的经验看,美国人很傲慢。一来,肯定觉得这不好,那不对,尤其还考虑到鲁阳的民企背景。但是他们就不会考虑到中国的市场实际情况。美国人要是真厉害,宜兴和上海厂也不至于亏成狗。这两个厂其实就是傲慢和不思变通的结果。
只有等到他们真的参与到中国市场几年了,才会有一些反思和总结。然而,三年外派时间也到啦,又调走了,再换一批人,再重复循环这个过程。
尤其考虑到鲁阳现有的管理层都被清洗了,公司没有不同声音了。不管对错,美国人的要求只会被执行。如果对了,天幸!如何错了,一步步衰落。具体过程,可以参照国际纸业最近二十年在中国的衰落到退出的路线图。
奇耐本身是个破落户!厉害的是清湖资本,不是奇耐。如果还是奇耐的那一套,鲁阳没戏的。

热门回复

外资不是万能的,国内有的生意能玩的转有的就是玩不转。比如你说的国际纸业这种商品差异化很小的企业,以及像之前太平洋这种金属包装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完全没有差异化,纯粹拼成本,在国内就是严重的水土不服,最终惨淡出局是很正常的。而依赖于技术或管理在产品品质或调性上具备差异化的产品,比如重庆啤酒、苏泊尔、以及工业领域我所熟悉的卡特彼勒收购的企业,在国内都发展的还可以。鲁阳的产品以及未来奇耐将要导入的产品在技术上是具备差异化的,所以理论上也有成功的可能。你自己是哪个行业的?

是你这个逻辑,奇耐和鲁阳2015年走到一起的确很令人以外,因为最初摩根和鲁阳是有合资公司的,论机会摩根是有先机的,第一阶段也确实是奇耐通过收购鲁阳把他限制住了。目前进入第二阶段,未来应该是三个可能的终局:1、奇耐将鲁阳成功整合,新产品顺利导入,海外市场成功打开,鲁阳成为奇耐乃至于清湖的摇钱树,2、成功整合,奇耐被清湖卖个更好的价格,3、整合失败,奇耐被清湖割肉出让。目前来看,我个人倾向于2的可能性较大。总体而言,1和2对于我们股民都是好事。
至于后市,其实也不用搞那么复杂,首要就是跟踪上海奇耐的汽车衬垫项目国产化导入,这是最成熟导入最顺畅的一个项目,如果后续一年都没法顺利导入(汽车衬垫毛利率达到30%),那后面的事就更难了,那会再认定终局变成3,一切也就1年的时间成本。$鲁阳节能(SZ002088)$

你这认知从头错到尾[吐血]

这种并购,然后改变的过程,在我过往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两次。一次是失败的,这一次正在进行。对于外企的并购和变革,我应该说是有深刻体会。

汽车衬垫这玩意就是普通商品,没有差异化,单价很低,实际上氧化铝纤维,hot微晶模块,新能源电芯材料这有些差异化,甚至电池隔热垫都没差异化。以氧化铝陶瓷纤维为例,这个可以应用到航空,船舶等高端领域的,既要性能稳定,又要耐高温。我认为新材料这块才具备差异化的可能,中低端陶瓷纤维的各类产品化并不会带来竞争优势,拼到最后就是拼价格。年报里面已经写了成立了新材料公司,这是要重点做的,一旦有新材料逻辑,估值都得重估。

说明奇耐(清湖资本)是带着很强的盈利性来的,从分红和收购就能看出来,之前清湖资本没有进来的时候,只有奇耐,那时为什么不收购?那时是协同,清湖进来后,要拿回报的,需要以鲁阳节能为平台,进行资本运作,把投入的资本+盈利给赚回来,好的方面想,它会想尽一切办法要鲁阳挣更多,从而自己挣更多,这比之前一阶段奇耐控股的利润追求性更强(奇耐当时控股鲁阳,优先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和自己竞争,这是属于一种战略,同步影响鲁阳,其次获得回报)。不好的一方面,如果清湖的战略实施失败,它是要卖的,就是所谓的止损和保本出,那时的资本运作肯定是不利于小股东利益的。

这样理解就是正面的,但当时进来时东响负利润,这个公司也是奇耐之前买的

沈阳东响之前一直就在奇耐上海里面,收购奇耐上海时卖给大股东了,有点不太看得懂这个操作,难道后面再卖个好价钱,参考奇耐上海,宜兴高奇么[捂脸]

大股东超细纤维早晚得注入上市公司!估值得3个亿左右。不挣钱的!辞职高管对这个资产迟反对态度!

但问题在于,鲁阳到底是成本导向,还是技术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