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辐2020年度业绩公告解读

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37喜欢:26

核心结论:

1、中国同辐2020年下半年财务数据恢复情况低于预期,主要由于各种一次性损益的影响,核心子公司原子高科恢复良好,海得威正常恢复至持平或略微下滑;

2、中国同辐各项核心业务2020年有序开展,核药房等产能建设、核医学诊疗学术推广、I125粒子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打造、C13原料国产化等都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

3、2021年是中国同辐股东和管理层利益一致的元年,也是各项业务的收获年,期待看到同辐的新气象!

一、财务数据解读

很多投资人对中国同辐2020年度业绩不是很满意,包括各种新闻标题也是类似“净利同比减少35.09%”这样的风格,不知情的看到这样的标题第一反应就是中国同辐的业绩太烂了!诚然,去年疫情对同辐的净利润影响不小,但是里面有多少是疫情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一过性损益?又有多少反映出同辐核心业务的真实运营情况?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拆解财务数据,拨开财报表面数字的迷雾,或许又会看到层次感更加丰富的真相。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不管是中国同辐整体还是子公司原子高科及海得威的归母净利同比均下滑50%+,而下半年,在原子高科归母净利实现同比增长23%的背景下,同辐归母净利却同比下滑22%,确实令人心生疑虑,我们来逐条分析个中缘由。

首先,所得税费用下半年新增接近4000万,其中3200多万是所属公司获得高新企业认证导致所得税率变化冲减前期计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用大白话讲就是因为税率变化,导致当期账面需要多确认一部分所得税费用,这项费用是一次性的,以后不会有了。可以看到,如果不考虑所得税费用的变化,下半年除税前利润其实有接近10%的增长。

其次,由于2019年底同辐发行了公司债,2020年下半年利息支出同比增加,同时受疫情影响,公司联营公司也大幅亏损,再剔除这两项影响,可以看到同辐的核心利润指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了17%。

我们再来看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2020下半年,预估同比多计提了4600万的坏账损失,我猜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受疫情影响,下游医院支付能力暂时不足,多计提了坏账;第二,2021年是股权激励的利润考核年,因此针对应收款项集中提前做个小清理,轻装上阵,也就是俗称的“财务洗澡”。

至于其他的核心经营指标都算正常,毛利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低毛利业务如医疗物资等受益于疫情,营收有比较大的增长导致整体营收结构的变化。2020年管理费用增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研发费用的增加,剩下的估计就是折旧增加和工资刚性,不过从员工人数上面看,却在减少,比起中报更是减少118人,也算是一个好迹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20年同辐归母净利下滑幅度有点大是事实,但是可以解释,如果剔除掉一过性的影响因素,2020年下半年净利润可以实现与营收同步增长约20%。

资产负债表总体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游客户的支付能力受限,应收账款中账期为1-2年的款项增加较多,但是从过往情况来看,应收账款整体的回收情况还是比较良好。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同辐的应收账款看起来金额很大,但实际上和海得威的会计处理有关,其中约30%的应收账款有对应的技术服务推广商保证金,约50%对应支付给分销商的推广费用,所以可以看到资产负债表的“应计费用和其他应付款”跟“贸易应收款及应收票据”两者基本可以抵消,应收账款风险小。

虽然同辐账上有6个多亿的有息借款,但是其中5个亿的债券利率只有3.8%,加上账上25亿的现金,可以认为基本没有负债风险。至于长期资产的布局,“物业、厂房和设备”的增长反映出疫情期间,产能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92亿,只有净利润的61.39%,主要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增加;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4.24亿,主要是产能的继续扩张;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56亿,主要是还借款和支付股息;总体处于相对良性的状态。

二、各项核心业务开展情况

中国同辐核药部分受疫情影响,营收同比下滑10%,考虑到原子高科2020年下半年营收增长22%,推测海得威下半年仅恢复至同比持平或略微下滑,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更偏消费体检属性,相比肿瘤的诊疗迫切性没那么强,因此海得威下半年业绩恢复不如原子高科是情理之中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同辐非核药部分如辐照和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及其他业务却受益于疫情实现快速增长,同时放射源和放疗设备及相关服务增长势头也很强劲。其中放疗设备业务,2019年以来中核安科锐总共获得74套甲类设备配置证,假设按照3000万/台的价格,则订单总额高达22.2亿,2021年下半年随着这部分订单设备落地装机,中核安科锐业绩有望得到释放。

由于业绩公告没有披露具体品种的销售额,我们只能通过相应的产能数据来大致猜测

18F和锝标药物都是订单式生产,基本没有库存,因此实际产量基本上就是对应当期销量,可以看出中国同辐的锝标药物恢复远好于18F,这也跟同辐大力建设的核药房大部分都是锝标相对应。市场推广方面,中国同辐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大力推进“核医学诊疗工作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全年完成6家医疗机构的启动及验收工作,同时共开展了57家医院的项目启动工作,有效助力公司产品拓展市场,同时作为行业龙头,积极同学会专家大咖配合,加快普及核医学临床诊疗应用。99mTc-MIBI产品的学术推广覆盖5500余人,预估全国核医学人员覆盖率接近50%。99mTc-MIBI产品主要用于冠心病的心肌灌注显像,在国外冠心病人用量非常大,但是国内由于缺乏医保引导和规范性的原因用的不多,东诚针对这个适应症也从GE引进了一款产品:锝[99mTc]替曲磷注射液,产品性能方面略有优势,期待两家未来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做规范。

I125粒子总体恢复也还可以,这个品种有望成为打开核素市场想象空间的重磅肿瘤治疗品种,针对这个品种,同辐在2019年收购宁波君安后,2020年又收购北京飞天兆业科技(粒子治疗计划系统),大幅提高了公司I125粒子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积极打造近距治疗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中国同辐第一个全程数字化追溯供应链。

从C13/14的实际产量可以推测,海得威下半年仅恢复至同比持平或略微下滑。随着2021年疫情的好转,以及公众对健康意识的增强,海得威业务有望迎来良好恢复。

生产能力方面,中国同辐有17个(99mTc+F18)核药房,多于东诚的14个(F18,不含上海欣科),未来两者的核药房布局应该大体相当在40-50个左右。海得威坪山基地的投产大幅缓解了C13/14的产能压力,同时C13原料有望于2021年底投产,届时有望降低C13的成本和助力C13开拓国际市场。

国际业务方面,中国同辐抓住疫情的机遇,向27个国家出口钴源、呼气检测试剂盒、放免药盒、新冠检测试剂盒等产品,实现出口收入2.67亿,同比大幅增长461%,有望为公司未来更好的走向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集采政策方面,公司特别强调由于药品的半衰期特性、市场寡头供应和药品刚性成本等方面原因,药品带量采购暂时不会对中国同辐核医学相关产品销售产生影响。

#2021雪球投资炼金季#  @今日话题   

 $中国同辐(01763)$    $原子高科(OC430005)$    $东诚药业(SZ002675)$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1-04-01 22:27

很好。辛苦了。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0,也推荐给你。

2021-08-12 12:09

25年底之前pet—ct会新增至少2000台,就看同辐能拿到多少量。

2021-05-08 16:13

大佬,向您请教,F18-FDG,目前同辐和东诚市场份额分别是什么比例?

2021-04-07 10:45

老子上了,不允许儿子上;那儿子上了也应该不允许老子上。

2021-04-03 10:27

中国同福,个人觉得之后的看点,一是放射设备这块。这次年报已经单独列出,可能预示以后的比重比较大,初期原装进口设备比重大,中后期国产化率提升,配件,服务,毛利的提升非常关键,应该对同福的利润影响很大。二是产业基金的运作,这块体现的是集团的未来产业布局,并购的好,会使整个核药领域都卖上一个大台阶,把核药产业带到风口上。

2021-04-02 10:15

辛苦了!如果同辐科创板上市,会对东诚带来什么影响?

2021-04-02 08:07

相比之下,东诚经营业绩要好了?这个成立吗?

2021-04-02 00:23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2021-04-01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