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板块大涨!谁能冲进下一个蓝海市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4喜欢:13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我们都知道一根头发丝有多细,但是你能想象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那么粗,却比钢还硬的物质吗?对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碳纤维,也被称为“黑色黄金”。

各国真正开始研究、重视碳纤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大家都惊讶于其神奇的物理性质。但科研之路没有一帆风顺的,之后的40多年,当其他国家都开始商业化落地的时候,我们被慢慢地甩开,进口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多说一句,碳纤维进口设备价格通常为国产设备3-5倍)。

再之后,国产替代成为主旋律。随着梦想一点点实现,碳纤维板块开始成为投资者的“香饽饽”,比如$海源复材(SZ002529)$ 、$金发科技(SH600143)$ 纷纷涨停。

金发科技涨幅情况

涨停归涨停,那碳纤维玩家的业绩能否支撑得起股价的上扬呢。笔者仔细扒了下玩家们的成绩单,比如$吉林化纤(SZ000420)$ 2021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126%,主要产品碳纤维原丝销售直接从量变转为质变。而且随着疫情的逐渐恢复,上海的复工复产也给碳纤维项目注入活力。

上海石化碳纤维项目

除了基本面上的业绩增长是最直观的,还有消息面在驱动。风电设备巨头维斯塔斯风电叶片碳纤维核心专利拉挤工艺到期,护城河不在,其他玩家可以不再受制于人,推出碳梁叶片(只要自身技术成熟)。

但是归根到底,打铁还要自身硬。

一、纤维不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

碳纤维是个大市场,身影基本随处可见。小到你的羽毛球拍,大到一艘巨轮。

如果把碳纤维按照每束的单丝根数来划分,可以分为中小丝束和大丝束两个类别。中小丝束对工艺的要求更高,所以技术壁垒也更高,多应用于航天军工等高价值领域,而大丝束则是工业级的,在风电、轨道交通等领域则更加常见。

碳纤维的价格在不同领域的差别

这看似还没有头发粗的碳纤维,却有着极高的门槛。首先就是投资门槛,据笔者了解,一万吨的生产线投资额在20亿元都是家常便饭,这就吓退了不少投机主义分子。

除此之外,技术门槛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就要说到碳纤维的生产工艺。碳纤维生产流程长,成本占51%的原丝是核心环节,决定着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市场竞争能力

碳纤维成本构成

二、国产替代离我们还远吗?

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渐增长,供给侧的玩家最近几年扩产的意愿还是较为强烈的。据统计2021年年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21万吨,同比增长20.9%。从全球角度看,日本东丽作为世界第一的碳纤维玩家,碳纤维产能占总产能的28%还要多。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吉林化纤位列第二,CR6超过了60%,可以说行业的集中度很高。

碳纤维的竞争格局

如果将视角看回国内,国内的产能增加更是迅猛,去年同比增长了75%,产能利用率在过去五年也是提高了至少35%,说明国内玩家的产品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买账。部分领域的国产替代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实际上,扩产能也有助于玩家实现成本的降低。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碳纤维产业已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国产化率从2016年的18%提升至2021年的接近50%,笔者判断国内的龙头玩家已经开启了1-100的阶段。未来还有50%的渗透空间值得国产化。

在这条路上,比如光威集团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布局,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商飞C919中简科技(300777)已经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在航空航天高端领域的稳定供货,中复神鹰(688295)也率先突破了千吨级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工业化制造技术。

集团军作战,在各个细分赛道逐个击破,玩家们从低端领域向着碳纤维金字塔尖迈进。

三、想象空间谁来提供?

因为碳纤维应用的领域很多,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增量领域,即风电叶片(开篇讲到了维斯塔斯专利的过期),预计未来四年复增长率超过25%,这也是需求量最大的领域。如果再看得远一些,氢能领域的储氢罐对碳纤维的依赖程度更高。

曾几何时,碳纤维因为高壁垒,将无数国内玩家拒之门外,日本东丽一家独大,但是所谓知耻而后勇,就最近两三年,“中国东丽”们开始奋起反击,就像当年我们攻破锂电池的城池一样。

但是技术突破还远远不够,开启降本之路才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碳纤维行业# #金发科技预计全年净利同比增近3倍# #日本东丽再诉反射膜一哥宁波长阳科技# 

全部讨论

2022-07-22 09:02

143的碳化线厂房都拆了,机器也扔了,人全去了上海中石化那里,弃之如敝履也

2022-07-21 22:05

写得真好

2022-07-21 22:02

谢谢分享

2022-07-21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