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的投资收益居然很高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上周五收盘后,上证指数跌破了3000点。

大家最近应该经常听到这个数字,主要原因是它总围绕着3000点上上下下的起伏。这一个折磨投资者内心的事件,被称之为“3000点保卫战”。

我拉了一根3000点的线,大家看看。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上证指数就在3000点上下来来回回地波动。

趋势是逐渐趋于平稳。

从时间上来看,过去有16年了,上证指数的表现看上去是比较差劲,没什么增长性。要是买了上证指数的股票,这几年感觉回报很一般。

《沉思录》里写到:“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事实未必像我们想得那么悲观。

上面这张图,粉红色的是指数点位,蓝色的是估值。

上面看不到数字,我来补充一下。

我们现在上证综指的点位是2939点,PE是12.78倍。2007年上半年那会,同样的点位,PE是39.82倍。

也就是说,这16年来,上证综指的点位虽然没变,但是估值便宜了许多。

我们来变换一个视角:

假设2007年上半年的PE和现在一样,是12.78倍,那时候的指数点位就应该是943点,经过16年时间,指数来到了2939点。

16年时间增长幅度为312%,年化增长率为7.4%。

上证综指的平均股息率为2.16%。

所以,长期投资上证综指,年化回报为9.56%。

是不是也还可以?

当然了,为什么我们买上证综指不挣钱,原因很简单,我们买贵了。

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上证综指的估值波动范围特别大。最高的时候到了将近54倍,最低的时候不到9倍。这些都是近20年之间的波动。

相差了6倍。

对于指数这种增长性本来就不算高的投资标的,买在山腰以上,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消化掉高估值。

我们就以年化9.56%作为内在价值的增长线,如果买的时候比较贵,未来估值跌掉了一半,那就需要8年的时候来消化估值。如果未来估值跌成四分之一,比如说从买的时候的40倍跌到10倍,那就需要16年来消化估值。

不要怪上证综指不好,本质上是你买贵了。

巴菲特曾经建议,投资指数就得定投,但定投这操作是不是很靠谱呢?

我回撤了一下,输入的参数值如下:

定投标的:上证50(510050)

定投开始日:2007年3月(PE是39.82倍)

定投结束日:2023年10月(PE是12.78倍)

定投的周期:每月1次。

结果如下:

定投的年化收益是2.48%,如果在开始日一次性投资,年化收益为1.95%。

如果加上平均每年约为1.5%的分红。那么定投的收益约为年化4%,一次性投资的收益约为年化3.5%。

可见在高估值的时候开始,即使定投也无法对收益起到绝对的改善作用。

这是结论,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具体来看估值变化,见下图:

你们看这个箱体,上面的箱体估值比较高,超过了15,下面的箱体估值比较低,低于15。

在2007年开始对指数的投资,基本上都在高估值区域。而在2007年之后的定投,基本都处于低估值区域,并且估值整体是下行的。

由于我们定投的时候,指数并不是在一个估值区间内来回波动,而是呈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造成了定投带来的回报也比较有限。

我们要相信从长期来看,指数的估值一定会在一个箱体内来回波动,所以指数的定投一定是有效的。

不要简单的用3000点保卫战这种简单的逻辑来论证投资,16年的3000点,和现在的3000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现在定投上证指数,我个人觉得是个蛮不错的选择,除非未来很长时间内,估值继续向下波动,波动到了PE只有5、6之类的。

这种发生的概率,我觉得还是蛮低的。

原因很简单,上证综指成立之后的早期,上市的公司并不多,所以大部分公司都被热炒,整体估值高。随着我们中国股市的越来越成熟,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估值就会慢慢的落在一个区间里,来回震荡。

当然,也许偶然也会有极端情况,但市场只要越是成熟,极端情况就会越少发生。

这里再普及一个概念,就是综合指数和成分指数的差别。

我最上面用的上证综指就是综合指数上证50指数就是成分指数。

综合指数就是用全部指数按照规则进行编制而成,成分指数就是把这个市场里的部分股票作为成分股按照规则进行编制。

比如说上证综指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的综合表现,而上证50指数就是其中的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的综合表现。

整体上走势是趋同的,但是会稍微有些差异。

在计算时,综合指数以股票全部股本为基础计算指数,而成份指数仅以股票流通股本为基础计算指数。

美股指数也有十几年不涨的情况,所以不要简单的说中国股市不行。

从内在价值来说,刚才回撤了,上证综指的内在价值大概保持在10%左右。

挣不挣钱,关键就在于买的时候是不是在低位了。

中国的指数也是不差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