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瓴都亏了10亿的广联达,还能从行业的泥潭中爬出来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9喜欢:10

新年伊始,万象回春。

原本是一切新希望的开始,可是对于建筑信息化行业龙头企业广联达的员工来说,可能并不开心。

风波

1月初,有多名广联达的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称,公司全员收到口头通知年底绩效清零。这对于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普通员工而言,无疑给这个寒冬增加了更多寒意。

与此同时,部分传言提到,公司此次清零年终奖,可能跟高管股票解禁有关,为保障2023年到达考核要求,管理层试图通过清零员工年终奖来保障业绩。

此事一经发出,网络上就开始传得沸沸扬扬,争议颇多。不得已,公司管理层发了公告回应,声称公司2023年经营结果未达预期,将由公司管理团队对经营结果承担责任,公司管理团队年度奖金为0。同时,希望全体员工能够理解,并共克时艰。

据说相关事件,在广联达内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曾有过激烈争议。根据部分网络资料来看,广联达员工年终奖大约占到员工全年收入的15%~30%,如此大比例的收入锐减,相当于一年当中2到4个月的工作白干了。

也正因为如此,年终奖清零事件才会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议。

寒冬

而在争议的背后,与其说是广联达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争执,不如说这是广联达对行业寒冬的警示。

1月29日晚,广联达公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预告显示,广联达2023年净利润仅为9000万至1.3亿之间,整体下滑近九成,仅为2022年全年净利润的12%左右。

要知道,这一数字在过去的四年当中,分别是2.3亿、3.3亿、6.6亿、9.6亿。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二级市场上,广联达曾受到一众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而谁也没有想到,进入2023年,这一数字会突然暴跌90%,仅剩下1亿左右。

这不仅伤了广联达员工的心,更伤了广大A股投资者的心。

因为与这份业绩相对应的是,广联达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一路下跌,从最风光的千亿市值,跌到如今仅剩190亿,投资者损失惨重。

因投资广联达损失巨大的不仅普通散户,机构投资者也没能幸免。

广联达曾于2020年6月17日完成非公开发行,发行股数为5348.65万股,此次发行引入高瓴、UBS AG(瑞银)、华融瑞通等总计约27亿元的资本进入,定增价格为50.48元/股。

其中高瓴资本独领2971.47万股,包揽定增项目的过半股份,总计投资15亿元。

而查看公司股东数据,截止2023年9月30日,高瓴资本依然在榜,经过拆分后,高瓴最新持股数为41,600,633股,按照2024年2月2日收盘价计算,该笔投资最新市值为4.75亿,亏损高达10亿元!市值仅剩本金的31%!

净利润一下跌去九成,这无疑给广联达的经营者和投资者都敲了一记警钟。

对此,公司回应,这是由于人力成本、折旧摊销和资产减值增加所致。

其中包括:

广联达在产研、销售、技术平台、人工智能等方面投入比较大,人力成本快速增加,导致成本费用增长较快;以前年度资本化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在年初结项转入无形资产后开始摊销、西安研发基地在年初投入使用转入固定资产开始折旧,折旧摊销增加约2亿元;受部分业务板块增速未达预期影响,2023年度资产减值较2022年度增加约1亿元。

在这份年度预告之前,公司三季报其实已有预期,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47.5亿元,同比增长7.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62亿元,同比减少59.02%;基本每股收益0.1586元,同比减少59.39%。

此后,或是为了降低业绩对股价的过分影响,公司于近日发布了回购公告,广联达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已累计回购股份1570.59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0.94%,最高成交价为24.5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5.00元/股,成交总金额为3.13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而早在2023年8月,公司就通过议案,拟花费3到5亿来回购自家股票,目前来看,这一计划已完成最低目标。

可能正是上述一系列的事件,才导致了广联达一度传出要清空员工年终奖,以达到保护整体净利润的目的。

质押

值得注意的是,广联达频繁发布控股股东质押股份公告,根据最新一份质押公告,公司实控人刁志中先生已累计质押股份84400000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31.72%,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5.07%。

其中,质押起始日为2024年1月4日的质押股份数量为530万股和260万股;质押起始日为1月11日的质押股份数量为200万股;质押起始日为1月22日和1月23日的质押数量分别为720万股和440万股。以上质押股份均为补充质押。

质押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控股股东不断地质押,有可能显示了公司正在经历的困难不小,另一方面,也是在表明,公司实控人对公司未来的信心。

同时,如果公司股价继续大幅波动,不排除引发实控人更多的保证金追加,以及股份强平的风险。如果按此发展,则外界市场将会对广联达产生更多的质疑,以及引发更大的股价波动,如此反复则会跌跌不休,恶性循环。

关于广联达

公司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立足建筑产业,围绕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公司业务面向建设方、设计方、中介咨询方、施工方、制造厂商、供应商、运营方等产业链各参与方,提供以建设工程领域专业化应用为核心基础支撑,以产业大数据、产业链金融等为增值服务的数字建筑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根据业务阶段及服务客户不同,公司将业务划分为三大业务板块和数个创新业务单元,分别为数字造价、数字施工、数字设计业务板块;数字建设方、数字城市、数字供采、数字高校、数字金融等多个创新业务单元;根据业务区域不同,又分为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

建筑信息化行业呈现单寡头格局,广联达是我国建筑信息化领域龙头。公司目前在建筑信息化全产业链皆有布局,收入体量在行业内位居第一,领先同行业其他公司数倍,凸显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截至目前,数字造价业务仍是广联达的核心业务,2022年,造价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7.73亿,为2022年贡献了72.41%的营业收入。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广联达在行业中属于遥遥领先的龙头企业,其造价产品营收涵盖超过一半的下游市场,曾经风头无两,市值飙升,一度成为千亿头部。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基建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但房建项目的投资和开工依旧在下滑,建筑行业也处于洗牌阶段,短期客户缺乏信心,业务投入相对谨慎,进而影响了广联达的业务开拓,其业绩和股价也随之滑落神坛。

让我们从更大的维度来看,广联达所处的建筑信息化行业如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关于行业

首先要明确的是,建筑信息化行业的下游才是建筑行业,尽管建筑行业开始进入萎缩阶段,但我们从相关数据可以明确的看到,建筑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程度依然远远不足。

根据相关数据,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约为0.08%,而发达国家则为1%,中国仅约为发达国家的1/10。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建筑信息化行业存在较大成长空间。

信息化率每增加0.1%,都将带来超过百亿元的建筑信息化市场空间。根据中研普华数据,2025 年我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76 亿元。

建筑企业利润承压急需精益管理,亟待信息化助力。从建筑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变动趋势来看,我国建筑企业利润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利润增速逐年放缓,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亦呈下降趋势。建筑企业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进入瓶颈期,野蛮扩张不再。

在资金压力和投资下行下,精益管理、成本控制更加受到重视。信息化转型、实现数字赋能越来越成为建筑企业缓解成本压力的有效手段,信息化厂商有望迎来更多机遇。

客户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率。地产下行挤压了下游施工企业利润,客户纷纷寻求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建筑信息化行业尚为蓝海,数字化渗透率低,未来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就目前行业遇到的问题而言,行业的萎缩可能会阶段性降低信息化发展速度,但从大的生产力发展角度而言,建筑行业信息化、数字化、甚至智能化都会随着整体技术的推进而逐步深化,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核心趋势。

说得大一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不会因为短期的困难而放弃向更高维度的发展

相反,建筑行业现今遇到的困难,有可能反而会加速这个过程的到来。

快速的行业出清会迫使活下来的企业思考,如何在接下来的行业发展中活得更好。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企业们活得更好,谁就会更被行业所需要,更具有行业价值和生产力价值。

这一点,我们在广联达数次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公司层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才会提到:客户对于数字化投入的需求已经回归到了关注项目降本增效上。如果广联达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降本增效的需求,客户会倾向于加大预算。

我认为,公司的判断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未来如何

我们从一些公开资料上看到,一些预测数据依然认为:未来建筑信息化市场会进一步增长。

尽管下游建筑行业遇到阶段性问题,并且有可能行业开始空间缩小,相关企业在这部分的预算也会阶段性推后,或者降低,甚至部分出清企业就直接永久性丧失需求。

但作为一个原始行业,要赶上下一波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就必须要摆脱过去的标签,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

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使命,更是我们国家经济转型要做的重点工作。

广联达在数字建造领域的占有率最高,位列领导者地位,尽管由于行业出清问题,自身管理调整问题等,导致市场增长却利润不增长。

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些新陈代谢的问题:活不下去的企业永久退出了,新增长的企业需求还没长好。

广联达原有的造价产品,在未来即使不增长的情况下,依然会是广联达的基本盘,是广联达现金收入的保障。

而未来,市场却不止造价需求,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才应该是广联达发力的核心所在。

基于此认知,我认为过去的建筑信息化可以称为建筑信息化1.0,未来将会是建筑信息化2.0的时代,与其说广联达处在建筑信息化1.0的末端,不如说广联达正处在建筑信息化2.0的起点。

行业方面,作为行业里不可多得的龙头企业,广联达是最有能力整合行业所有资源和业务的企业。从头到尾打磨行业产品,从顶到底为行业赋能,这是广联达已经在做的事情,即便广联达没有这么做,未来行业变迁也会逼着广联达这么做。

企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广联达做业务调整、砍期间费用,也是处于这个阵痛期不得不为之事,是为应对行业调整和发展的必要操作。

在如今这个阶段,在新旧交替的当口,广联达就如同换挡的汽车一般,总是要顿一顿。而顿过之后,等行情出清完毕,空间稳定下来,汽车还是会加速的。我曾在一篇通策医疗的文章中如此形容牙科行业,我认为建筑信息化行业亦是如此。

最后

短期风险依然在,我们还是要谨慎为之。

而长期,不作妖的话,作为行业老大的广联达依然会是这条街最亮的仔。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广联达(SZ002410)$ $国产软件(BK0498)$

全部讨论

一个行业没落,上下游企业很难独善其身

02-04 23:06

不可能

人人都想住大 house。存量置换的需求客观存在,房地产会萎缩,但不会消亡。

02-05 11:19

机体还是陷阱

按目前的净利润,对应16年底部,差不多是现在的8元

02-05 06:23

早都通过转融通转回来了。

02-05 04:11

别担心@山戴王

现在还有200亿,再腰斩时候再看看。

02-04 16:23

吹上天也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