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预期转向,市场底部的曙光能否出现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作者:石江威

14日晚,美国劳工部公布了10月份美国CPI数据。数据显示,美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3.2%,较9月份的3.7%水平明显放缓,同时低于市场预期的3.3%水平。环比增速降低至0.0%,也低于预期与前值。随着10月份CPI的超预期放缓,市场也进一步押注美联储加息或将“落幕”。结合不久前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的超预期下行,美联储后续加息的概率和必要性都在下降。随着而来的是,当天的标普500上涨了1.9%,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37%。

货币政策预期的变化,也影响到了遥远的中国股市。港股集体走高,A股走势也相当不错,北上资金也在净流入。恒生指数15日收盘上涨3.92%,是近几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之一。

今年以来,中国市场整体疲弱又震荡反复的走势让人失望,不论A股还是港股都是如此,尤其与创新高的美股和普遍反弹全球其他市场形成鲜明反差(纳斯达克今年涨了34.66%,标普500指数涨了17%)。让投资者“失望”的不仅仅是年初领涨后回落的落差,市场的反复震荡和行业间跷跷板式的快速轮动,也使得无论是看多者还是看空者、成长偏好者还是高分红拥趸,都不得不面对被反复拉扯无法施展境地。

在这样的行情下,A股也迎来了一些政策的出台。政治局会议以来,相关政策频频出台,也很有针对性,着力于地产和政府杠杆。在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大概率继续疲弱,服务消费稳健但占GDP比例只有20%(2018年至2022年平均)的情况下,房地产还是主要选项。除了地产外,政府加杠杆也可以在私人部门加杠杆意愿不强、甚至主动去杠杆时,承担起对冲和示范效应,以形成正向反馈和循环。

在稳地产方面,8月31日央行发布通知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伴随房地产稳经济作用将重新纳入政策视野,地产行业有望明显受益;在政府杠杆方面,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灾后重建等领域。但是政策的出台短时间内并没有有效刺激股市

那市场未来怎么走,底部又何时出现呢?笔者认为除了重要的国内政策出台之外,海外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也将是关键点。

现阶段中美双方处于逆周期的货币政策,且持续时间已较长。美联储面临的是宽松货币政策周期逆转,须防止通胀失控;中国央行面临的是货币政策如何有效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货币信用扩张和降低资金成本成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目标。中美经济周期和通胀差异决定了中美货币政策从显著差异走向反向操作

尽管我们强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但是在过去的历史当中还是大部分时间和美联储保持一致的(如图所示),如今较长时间和国际货币政策背离会引发很多问题。

例如,(1)汇率问题。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逆转速度和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货币政策外溢的程度。新兴经济体,将面临利差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的压力,甚至出现汇市动荡;(2) 资本流动。如果中国货币周期和美联储加息周期逆周期,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稳定性下降。资本的流出,可能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我们逆周期还会加剧这种流动。

从今年以来,这些弊端已有所体现。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美元兑人民币从2022年4月的6.3涨到了最近的7.3附近。外资也在持续流出,截止到11.15日收盘,已经连续4个月北上资金净流出,从8月开始累计净流出1720亿元,8月单月是历史上单日净流出最多的一个月。此外,还有代表性的外资撤离中国。全球头部资管企业先锋领航确认退出中国;贝莱德在今年9月7日也宣布了将在11月7日关停旗下“中国灵活股票基金”,做出了清盘的决定;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今年也彻底关闭了在上海的办公室。

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预期调头无疑会使利差和汇率压力缓解。国内进一步采取积极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才能上升,空间逐步打开,形成有效的市场刺激。预期改善了,中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也该到周期交叉点了。另外,中美贸易摩擦的预期也在改善。如果贸易摩擦能减小,也能使得美国的商品成本等下降,通胀率和就业率的数据不再高企,美国货币政策将更加趋于宽松。

全部讨论

2023-11-16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