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云图》系列(五):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竞争力研究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 者

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

目录

一、2023年产业发展概述

二、2023年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产业吸引力评价

四、区域企业实力评价

五、区域人才水平评价

六、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七、区域产业潜力评价

2024年4月17日,赛迪顾问在第二十五届IT市场年会上发布了《IT2024》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2024IT云图-中国IT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其中,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赛迪顾问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吸引力、企业实力、人才水平、创新能力、产业潜力五大维度,系统性评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旨在为各级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和战略依据,助力各地精确锚定自身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格局中的位置,优化要素配置,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2023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恢复向好。根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公布数据,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增速比同期工业低1.2个百分点,但比高技术制造业高0.7%。从月度增速来看,1月至12月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逐月递增向好。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格局相对保持稳定,中南和华东地区依然是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中流砥柱,新增产能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预计中南和华东地区在未来三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增速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聚集效应仍将持续。

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处于优势地位

广东凭借着较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和经济活力,在全国保持领先。江苏、山东、浙江作为电子信息制造强省,紧随其后。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的一员,也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中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位列第五位。中南和西南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四川、湖北以及湖南虽然未能进入前五名,但这些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也均有所增长,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上正逐渐迎头赶上,为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整体来看,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竞争可分为四个象限。华东和中南地区保持集聚和领先发展态势,广东、江苏处于引领者象限的第一梯队,江苏区域潜力最优,对广东呈现追赶之势;山东、浙江处于第二梯队,二者差距逐步减小。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产业基数相对较小,整体增速保持较快增长。

二、华东地区七省(市)营商环境表现最优,华北地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政策支持力度最大

从31个省(市、区)产业吸引力综合得分来看,江苏在营商环境和载体情况两个分指标表现突出,电子信息制造业吸引力最强,综合得分高达93.4分。从区域平均表现来看,华东地区由于经济实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方便等优势,产业吸引力平均表现最好,区域七个省(市)平均得分达60.5分,比第二名中南地区平均值高34.4%,是全国产业吸引力平均得分的1.5倍。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山西省

2020年到2023年,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连续四年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关行动计划,明确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及方向,推动山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2019年至今,全省产业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

02

江苏省

近年来,江苏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制定“五个环境”实施方案,针对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形成‘1+5+13’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度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制,优化营商环境。

03

四川省

2022年1月,四川公布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名单,名单中收录了7个电子信息领域园区,加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企业以及研发、服务等机构之间形成紧密的耦合关系,促进产业园区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功能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转型,园区服务能力从简单的招商服务向完善产业生态升级,优化电子信息产业载体专业化、市场化、特色化服务水平。

三、广东、江苏两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基础实力优势显著

从31个省(市、区)企业实力综合得分来看,广东、江苏在基础实力和引领实力均表现突出,两省分指标排名均在TOP3内,综合得分位列第一和第二,企业实力综合得分均超过70分,第一名广东得分高达91.2分,是31个省(市、区)平均得分的2.7倍。从区域平均表现来看,华东地区有4个省(市)进入企业实力TOP5,华东地区7个省(市)进入企业实力TOP10,平均得分57.9分是第二名中南地区得分的1.3倍。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山东省

依托优势产业链环节重点企业,布局扩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依托声学重点企业,带动正达实业、同鸣电子等山东本土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优先享受到产业外溢,形成了一个涵盖智能声学电子领域和线束领域为主要产品的庞大卫星工厂基地,不断提升本省产业企业发展合力。

02

上海市

加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投融资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对入库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或项目,提供扶持政策和上海科技创新券和“四新券”,针对国家级、市级科研载体机构和单位提供一次性资助和分阶段资助,支持产业研发载体落地,加快推动布局高端产品,提升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实力。

03

贵州省

2023年是贵州“产业大招商突破年”,全省接续开展“双千百场”(千支队伍、千次对接、百场活动)和“夏秋攻势”大招商行动,全方位面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华中等重点区域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利用驻点招商、基金招商、以房招商、云招商等方式,招引企业提升本省企业实力。

四、北京人才资源丰富,尤其是高端人才储备量全国领先

从31个省(市、区)区域人才综合得分来看,广东、江苏两省表现依然亮眼,占据区域人才水平综合得分前两位置,北京由于高端人才储备优势,排名第三,综合得分69.7分。从区域平均表现来看,华东、中南两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好,对产业人才需求和关注更高,区域人才平均得分分别为59.5分和50.2分,位列前二,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和1.2倍。该一级指标前十省(市)中,华东地区占据五个席位,中南地区占据四个席位。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河南省

近年来,河南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推动普通高校、职高等开设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关专业,健全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提高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省的匹配度。推动中原英才计划,遴选和培养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02

福建省

推动柔性引才,突破地域、户籍、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采取飞地引才、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非全职化引才机制,助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五、中南和华东地区创新环境实力旗鼓相当,优势明显

从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来看,广东得分最高,为91.9分,江苏、山东依次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从区域创新能力头部省(市、区)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占据席位最多,共有5个省(市)进入TOP10;从区域平均分来看,华东地区七个省(市)得分均高于平均分,区域平均得分最高,西北和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实力有待提升。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广东省

构建科技创新型平台,支持研发机构牵头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承担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前沿,组建面向基础研究的公共平台,重点突破产业链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02

上海市

加强上下游协作,推进基础工艺与材料攻关,引导和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加大研究投入,加强工艺研发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融合,组织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和创新突破,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基础材料领域短板和瓶颈,满足终端产品性能提升、功能拓展、轻量化、工艺突破等需求。

03

湖南省

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湖南)、湘江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2家企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三束”微纳加工装备应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马栏山数字媒体湖南省重点实验室。50家单位获批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企业获批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04

江西省

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带的带动作用,重点攻克新型光电显示印刷电路板、电子材料、智能传感器、行业电子、智能识别等领域关键技术,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智能家居等优势领域取得新突破,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融合发展。

六、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创新孵化引领作用显著

从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江苏以90.6分位居第一,超过第二名广东2.0分,浙江、山东、湖北位居三到五位。从区域平均表现来看,31个省(市、区)平均得分为53.5分,有15个省(市)的得分超过平均水平,其中华东地区有七个省(市),占比接近一半。从企业成长潜力看,企业数量增加迅速,区域集中度有所降低。从产业未来潜力看,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链完整度高,发展潜力较强;从政策环境生态看,全国多地呈现良好态势,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上海市

推进电子组装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稳步增加高技术产业和复杂加工比重,实现由简单加工到复杂制造,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利用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支持加工组装相配套的核心部件研发。

02

安徽省

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关键配套环节突破,促进新型电子材料、基础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产业基础领域发展,固链延链补链,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及优势特色领域的本地化配套能力和水平。

03

广东省

持续推动建立完善产业生态,推进软件服务与硬件产品深度融合,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从整机生产商向集产品制造、内容服务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制造商转变,提供以融合创新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服务。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发挥本省智能终端市场优势,开展芯片设计企业与终端应用企业对接合作,打造“芯屏器核”的全产业生态体系。

04

湖北省

完善优化产业生态,加快推动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支持武汉都市圈在集成电路、光通信、新型显示等核心领域研制一批技术领先的重大产品。襄阳都市圈重点发展半导体、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宜荆荆都市圈重点发展电子村料、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以及智能家电、造纸包装、家居建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