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云图》系列(四):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 者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

目录

一、2023年产业发展概述

二、2023年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产业吸引力评价

四、区域企业实力评价

五、区域人才水平评价

六、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七、区域产业潜力评价

2024年4月17日,赛迪顾问在第二十五届IT市场年会上重磅发布了《IT2024》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2024IT云图-中国IT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人工智能领域,赛迪顾问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吸引力、产业实力、人才水平、创新能力、发展潜力五大维度,系统性评估31个省(市、区)的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水平,努力为各级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和战略依据,助力各地精准锚定自身在人工智能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加快推动各地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国家层面加快推进顶层设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特别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国家对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不断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地方层面,多地相继出台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相关政策,提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等产业相关发展目标,聚焦提升算力基础、强化数据要素供给、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企业梯度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拓等方面重点发力,通过设立人工智能产业主题基金、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包容审慎监管等多种举措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北京、广东、上海全面领跑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区位优势明显

2023年,31个省(市、区)人工智能产业区域整体竞争力分为四个梯队,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形成的第一梯队在产业吸引力、企业实力、人才水平、创新能力、发展潜力以及产业实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梯队包括安徽、山东、天津、四川、湖南、湖北、福建、陕西、重庆,各省(市、区)以区域内特色产业为着力点,探索构建各自人工智能产业的比较优势;其余17个省(区)尽管当前的发展相对滞后,但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在政策、人才招引、技术创新等方向积极布局,力争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进一步创新突破。

整体来看,31个省(市、区)人工智能竞争大至可分为四个象限。北京、广东、上海形成的引领者梯队具备明显优势;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构成的挑战者梯队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正加快提升自身竞争力;安徽、四川、天津、湖北组成的期待者梯队产业基础较为扎实,具有良好的综合成长能力;其余19个省(市、区)处于跟随者梯队,部分已开始布局相关产业。

二、北京在营商环境、政策支持、载体情况方面表现突出,人工智能产业吸引力全国领先

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吸引力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安徽、天津、海南和甘肃,华东地区有五个省(市)位列领先地位,人工智能区域集聚效应凸显。在营商环境方面,北京、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营商环境优渥,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政策支持方面,北京、上海密集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专项政策,政策支持力度在全国位于第一梯队;在载体情况方面,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的载体数量和水平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北京市

政策支持力度强,资本支撑力度大,积极推广人工智能先行先试。2023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密集发布,持续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引领产业高水平发展;投融资规模优势明显,政府引导与市场创投共同发力,助力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健康发展。

02

上海市

拥有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产业聚集效应持续凸显。2023年,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融资规模、数据系统、超大型算力中心、开放创新生态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方阵。

03

广东省

已初步构建了较为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强化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同时,广东着力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体系,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智慧应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硬件终端的落地应用。

04

浙江省

作为全国首个出台省级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划的省份,在核心技术突破、算力算法数据支撑、创新场景赋能等领域超前系统布局,数字经济基础成熟,为浙江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依托杭州等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园、人工智能特色小镇等载体,集聚产业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05

安徽省

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和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大。2023年,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的若干政策》,加速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三、北京、广东、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实力雄厚

2023年,人工智能企业实力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安徽、四川、天津,其中5个省(市)分布于华东地区,2个省份分布于中南地区,东部及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在企业基础实力方面,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凭借较高的企业总数量、上市企业数量和创新企业数量在全国位于第一梯队,人工智能企业基础实力最强。在企业引领能力方面,北京、广东、上海的代表性企业数量较多,且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北京市

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领跑者,拥有1298家人工智能企业,囊括22家上市企业和61家独角兽企业,政策环境优越,积极促进企业成长为国际竞争强者。北京在软件开发平台与无人驾驶技术领域占据显著优势,智能硬件、智慧医疗、智能教育及自动驾驶等细分市场活力凸显。通过推进7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项目,北京正加速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源头创新和开源开放,推动产业链及生态体系优化升级。

02

上海市

坐拥785家人工智能企业,包括7家上市企业和29家独角兽企业,致力于打造全球顶级的人工智能应用实例。上海凭借国际化人才库优势,吸引了众多国际科技巨头的顶尖人才,加速技术应用与推广。在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及算法研究到应用转化方面,上海企业均有显著成果,且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跨行业应用与服务升级方面表现活跃。

03

广东省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庞大,共有1040家企业,含13家上市企业和27家独角兽企业,构建了国际化创新生态体系。广东省内,特别是在深圳,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人工智能企业集群。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金地威新软件科技园及南山智园等园区,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孵化、投资和专家资源对接,促进产业链垂直细分领域的平台建设。

04

浙江省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现有510家企业,包括5家上市企业和12家独角兽企业,以智能安防、智能零售、智能制造及智能计算等为核心竞争力。浙江智能终端产品创新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浙江重视产业基础软硬件的研发,支持企业跨领域创新,并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和服务,鼓励它们针对行业痛点进行创新,开拓市场。同时,浙江在AI芯片、AI软件、区块链、智能驾驶和智能物联等关键技术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四、北京、上海在人工智能人才结构、人才培养、人才环境等多方面资源禀赋优势显著

2023年,人工智能人才水平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四川、天津,其中北京、上海在人才结构、人才培育、人才扶持等多方面领跑全国,从区域表现来看,5个省(市)分布于华东地区。在人才规模与结构方面,北京、广东、上海的人工智能高水平从业者及领军学者储备量全国领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上海、广东的人工智能人才的学术与职业技能培育体系最为完善。在人才环境方面,北京、上海、安徽、天津、重庆尤为重视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人才专项政策丰富。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北京市

人工智能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聚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高端人才规模显著,包括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大量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高,显示出北京地区人才整体素质较高。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国家重点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主攻机器学习、类脑计算、人机交互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充足。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项政策,如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对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吸引力,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成长空间。

02

上海市

在人才水平方面表现突出,政府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个人开发者等共同参与人工智能建设工程,为人工智能人才在上海的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等提供保障措施,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上海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为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一系列人才专项政策,例如设立“东方硅谷”等人才计划,提供包括创业资助、购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此外,上海还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平台,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会议、论坛和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创新创业环境。

03

天津市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天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水平同样具有显著优势。天津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设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此外,天津的职业教育体系也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与企业深度合作,设立定制化课程和实训项目,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天津市政府积极推动实施一系列人才专项政策,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及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措施等。比如,天津推出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人工智能专家和团队落户天津。通过搭建完善的创业孵化平台和优质的生活配套服务,天津成功营造出一个利于人才集聚、成长和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04

安徽省

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围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加快前瞻性技术布局,聚焦计算智能、类脑智能、认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并取得了重点突破。安徽省政府积极推出多项人才政策,例如“黄山友谊奖”“皖江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此外,以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为代表的特色园区为各类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发展机会。安徽面向人工智能重点发展领域,建设高端人才队伍,培育创新创业团队,紧扣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开辟专门渠道,探索制定个性化政策,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科研人才供给相对充足。

五、广东政策、资金、载体等创新要素投入与协同能力强

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能力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安徽、四川、福建、湖南。得益于政策、资金、载体等多方面的要素投入与协同,上述省(市)成为引领所在区域甚至全国人工智能创新的领跑者。在创新环境方面,上海、北京、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布局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政策体系。在创新投入方面,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山东的人工智能相关财政研发投入规模位列全国首位,创新型产业受重视程度高。在创新产出方面,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相关发明专利申请量高,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主战场。在载体建设方面,广东、江苏、四川、福建、湖南的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载体数量大幅领先全国其他区域。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北京市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始终在人工智能领域保持着强大的创新能力与领先地位。2023年北京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北京目前拥有8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并设有1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1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北京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怀柔科学城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布局,构建了丰富立体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此外,海淀区中关村人工智能科技园、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等区域已成为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团队的重要集聚地。

02

上海市

拥有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重要试验区,引领全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间的数据共享互通。上海已形成独特的“1+3+8+8”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包括1个专项基金、3个核心研究院、8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以及8个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产业生态丰富多元,例如浦东张江的人工智能岛已成为国内行业标杆,徐汇西岸智塔作为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吸引大量国际企业和科研团队入驻,闵行马桥试验区则通过特色产业推动区域整体智能化发展,而临港新片区则积极打造前沿产业集聚地并探索政策制度创新。此外,上海还成功搭建人机共驾模拟器硬件平台,并在全球范围内首发满足科研及工业需求的决策智能开源平台。

03

广东省

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实施意见,推动建设“通用人工智能最强省”,致力于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广东目前拥有3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设有4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并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湾区数据融合与可信计算中心。在地域发展上,广东建立了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和试验区,如广州南沙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高地等,吸引国内外顶尖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共同推进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04

安徽省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人工智能新兴力量,正以前沿技术和产业创新为核心驱动,逐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体系。安徽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雄厚基础,着力布局打造“江淮智慧谷”等标志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安徽在人工智能领域着重发展创新孵化载体,规划并建设了若干个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的关键载体,如设立一系列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其中以合肥高新区为龙头,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蚌埠硅基新材料及智能感知技术产业基地等各具特色,共同构筑起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六、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优势明显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涵盖创新孵化能力、企业成长潜力、产业未来潜力和政策环境生态四个维度。从评价结果看,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天津、四川、湖北等十个省(市)位列前十名,其中4个省(市)分布于华东地区,3个省分布于中南地区。在创新孵化能力方面,江苏、广东、浙江、安徽的人工智能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较多,创新孵化能力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在企业成长潜力方面,广东、安徽、浙江、上海、北京的当年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最多,企业成长潜力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产业未来潜力方面,安徽、重庆、北京、天津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较为完整,并且产业规模增长率预测较高,产业未来潜力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政策环境生态方面,广东、浙江、上海、安徽出台有关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数量较多,政策成效相对更为显著,政府对人工智能的政策支持力度最高。

典型地区案例分享

01

广东省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方面居全国首位,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如广州、深圳等地的科技创新园区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了一流的研发环境和成长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广东每年新增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不仅有一大批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崭露头角,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该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广东依托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同时,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精准,预测中的产业规模增长率持续走高,尤其是在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通过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营造出优越的政策环境。

02

北京市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方面表现卓越。首先,在创新孵化能力维度上,目前北京共有国家级孵化器71家。其次,北京每年新增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众多具有高成长性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不仅有本土新兴力量崛起,也有国际知名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完整且层次分明,基于深厚的科研实力及市场需求预测,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增长率预计在未来将持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最后,在政策环境生态维度,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如《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为人工智能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与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潜力。

03

上海市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方面位居全国前列。拥有众多国家级孵化器和创新园区,如张江高科技园区、杨浦创新创业园区等,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了一流的研发环境和成长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上海每年新增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特别是在浦东新区、徐汇区等地,不仅有一大批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崭露头角,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该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上海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同时,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较为深入,预测中的产业规模增长率持续走高,尤其是在智能金融、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上海还积极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逐步提升上海市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