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金风科技(02208)$ 风电下乡已经是三农政策啦,不光是像光伏在农村给农民省电费那种,还具有给农村村创收,农民就业的优势

会议推荐:大咖云集!第四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最新专家议程出炉

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正式赋予了我国风电产业全新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

在此背景下,4月25日,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在这场峰会讨论中,各参会领导代表谈及是风电与乡村振兴。大家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要通过发展乡村风电落实“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实现高质量发展,使风电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责任重大

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乡村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大量年轻劳动生产力在农村缺少发展机会,得不到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条件,选择离开乡村向城市聚集,致使乡村生产力短缺。如何让乡村重新换发新活力,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也是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然而,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状况看,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经济能力等因素影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难度很大。

根据《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2年)》最新数据,全国行政村共计约54.5万个其中经营性收益10万元及以下的行政村占比约 60%,5万元及以下的占比 40%,没有任何经营性收益的行政村占比 22.21%。即使在较为富裕的江浙等地,10万元也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个“门槛”。

乡村体经济发展之所以陷入困境,一是生产力的流失,二是缺乏有力的经济振兴措施和行动方案,难以维持长期有效的生产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和背景下,“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通过创新开发利用模式,用市场化方式推动村企合作,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会议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不止一次强调“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于乡村振兴、于风电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政策的出台,是可以写入我国风电发展史册的里程碑事件。秦海岩指出,风电能够快速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并形成长达20年的稳定增长来源。与解决村集体的收入问题挂钩,是“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项目区别于其他普通能源项目的主要特征。

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在为风电发展打开新市场空间的同时,通过将风电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由各类投资主体与村集体按“村企合作”模式共享风电项目收益,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农村能源革命相结合,依托大力发展农村新能源产业,提升农村用能水平,加快农村电气化进程,助推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是风电行业和全体风能人新的担当、新的使命、新的责任。

驭风行动,正当其时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

乡村风电前景一片光明,有望开辟风电行业新的增长极。会上,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从产品技术、度电成本、项目开发、电力体制、政策支撑、市场发展六大层面诠释了“千村万乡驭风行动”的正当其时。

第一,中国风电技术成熟、产品丰富。过去若干年,每年5000-7000万千瓦的新增风电装机,锻造出了一条无比成熟的风电产业链,足以支撑乡村风电的规模化、差异化开发。

第二,乡村风电度电成本更低、利润更好。以租代征、土地入股,省下了大量阻工、征地、产业投资等非技术成本,我国部分地区乡村风电项目EPC造价有望做到3000元/千瓦,度电成本有望到2毛钱以下,比集中式风电更具成本竞争力,收益率更有保障。

第三,开发运营经验丰富。中国风电多年来批量化开发建设陆上集中式和大基地项目,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都能够复用于乡村风电,让乡村风电开发少走弯路、节省成本。

第四,电力改革有效支撑。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电力市场越来越成熟,为乡村风电未来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拓宽消纳渠道打下了良好基础。乡村风电的定位一定不能拘泥于就地消纳,而是要定位成城市能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第五,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近年来,国家陆续提出“乡村振兴”、“双碳”目标、农村能源革命三项国策,乡村风电是实现这三大战略目标的理想载体,综合收益极高。刚刚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更是一针强心剂。

第六,风电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风电开发水到渠成。过去20年来,中国风电海陆并举、上山下海,解锁了各类开发场景,乡村风电是最后一块拼图。未来乡村风电将成为与陆上大基地、海上风电并驾齐驱的新时代“风电三驾马车”之一。

田庆军展望,随着风电和配套储能的推进,乡村不仅可以给城市提供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未来,乡村还将给城市提供稳定、绿色、廉价的电力,成为城市能源供给的中心。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作为风电项目开发的一种崭新模式,自驭风行动政策出台以来就备受行业关注,各地方政府、村集体、企业参与“驭风行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目前,安徽省已率先出台《关于印发安徽省风电乡村振兴工程总体方案的通知》,优先组织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20万元以下的“低收入村”进行乡村风电建设。《通知》指出,每个村 500 千瓦标准配置乡村振兴风电项目建设规模,配置总规模200万千瓦左右,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建成后每个低收入村每年增收5万元及以上。

风电乡村振兴的安徽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据了解,新政发布后,中东南部一些陆上风电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省份也在关注、研判开发乡村风电的可能性,预计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可能会陆续释放一批开发指标,有望打开一个规模数亿千瓦的庞大市场。山东、河南、广西、四川等正在大力发展风电的地区,也将借着这股政策东风,掀起风电开发新高潮。

秦海岩认为,“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政策最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一是村集体分享收益的方式要因地制宜,二是并网方式要因地制宜,三是用地要因地制宜,四是风电机组技术要因地制宜。

《通知》将“因地制宜”作为首要基本原则:一方面是宜建则建,条件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不具备条件的不强建,不“一窝蜂”盲目上马;另一方面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到精准施策,灵活选择收益分享方式、并网方式、用地方式和风电机组技术。

驭风行动要汲取光伏整县推进经验,避免出现一拥而上造成的项目签约多、落地少的情况,开发企业应当循序渐进,与村集体探索更多合作共享模式,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村集体接纳风电进村的积极性。

风电下乡,富美乡村

风电下乡对地方村集体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据测算,按照中东南部各地风资源情况,1台5MW风电机组每年可以与村集体分享红利约5万元左右。富裕乡村经济的同时,我国的众多风电项目更是做到风机与乡村的完美融合,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天润新能广西崇左天等县牛头岭风电场,铜鼓、壮锦、花山壁画等极具当地自然和民俗风情的元素点缀于风电机组塔筒和叶片之上,形成一道推广壮乡文化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

华能河南汤阴风电场,风电机组塔筒被涂装上甲骨文、文字演变、青铜文化、十二生肖、七彩长廊、城市符号、狩猎祭祀七大地方历史人文图案,变为大地文化艺术品,成为中华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

广西苍梧六堡一期5万千瓦风电项目更是形成了集风力发电、观光旅游、环保示范于一体的风电长廊,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以村集体筹资入股、华润建设运营的“新能源 +”帮扶模式,帮助苍梧县 2.45 万名贫困户脱贫“摘帽”,带动苍梧县旅游业发展,实现了企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明阳广西桂林市平乐县白蔑风电场项目建设对原先道路进行了改造,原本3小时的路程,现在坐车只需40分钟就可到达山顶,为这座深山瑶寨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后,当地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乡村风电,未来可期

作为中国能源革命的最后一公里,农村的用能形式经历了从烧柴、煤炭到用电、用气再到分布式光伏的变革,农村能源使用形式变得越来越清洁方便。

风电的融入,给原本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村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新动能和绿色生产力。

田庆军展望,随着风电和储能的进一步推进,村村户户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用不完的绿电还能上网卖钱创收,村民从单纯的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的生产者和受益者,这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巨变。

而只有当广大农村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绿色转型,中国能源革命才能真正实现。

乡村风电,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项目实施手册

2、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2年)

3、田庆军:部分乡村风电项目度电成本有望到2毛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