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出资人的信】凌通盛泰2023年报(上):未来的优势银行在哪里-5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9喜欢:14

未来十年银行经营环境:对公出泥潭,零售入红海【2023年报(上)-5】

未来十年银行经营环境,对公出泥潭,零售入红海

我先把凌通盛泰对未来10年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特点的看法披露,然后再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凌通盛泰认为未来十年银行业的经营背景和经营环境是:

第一、居民加杠杆进入停滞,零售需求低增长,不能成为银行增长的动力。

第二、对公贷款已经走出长达10年的资产质量泥潭,化解了史无前例的十万亿级不良资产,目前对公贷款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成为银行业经营蓝海。

第三、全国性对公贷款增长的条件消失,对公贷款增长不再是全国性普遍增长!基建饱和,房价滞涨,普遍对公增长结束了,未来不会再出现了!

(1)中央政府超大规模举债,在全国范围平均投入大搞基建投资时代已经结束。

(2)全国性房地产火爆,拉升全国性住房贷款普遍增长时代结束。

第四、对公贷款的增长集中在特定高新技术产业、专精特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高技术含量产业。而非旧的传统产业!

第五、高新技术、绿色制造、专精特新产业分布规律性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分布于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群。

第六、产业分布区域集中有利于效率的客观规律,使得新增对公贷款集中于特定产业,转换为新增贷款集中于特定区域。

第七、新增贷款集中的区域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

以下是对凌通盛泰观点的论证:

居民加杠杆已经从高增长进入停滞的论述,见本文前面的内容,同时在过去给出资人所写的几封信中也有介绍大家可以查看(《董宝珍致出资人的信》2022-2023半年报,2023年半年报第一部分,234页),此处不再赘述。

对公贷款已经走出长达10年的资产质量恶化,详见2023年三季报及2022年半年报的论述,还有可参见我在与出资人交流时的视频演讲!(凌通尊享交流【拨开迷雾见真金-1】:资产质量问题已成为过去 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已成为过去

我重点论述为什么对公贷款是经营蓝海,以及对公为什么不是普遍的全国性增长,而是局部的区域性增长,并更进一步的给出新增对公贷款集中在那些特定的地区!

为什么对公是银行业经营蓝海?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最基础的社会经济背景是:

社会处于破除旧产业阶段。

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是:

让旧的落后的过剩的产能退出,并承担退出的成本和代价!

这一时代和社会经济背景对银行提出的挑战和问题是:

消化产业破旧形成十万亿级的不良资产,目前破旧和银行为破旧支付成本已经完成!落后的产能,已经大体退出了社会经济,过去十年银行业付出十万亿级的代价支付了“破”的成本,接下来是立新阶段。

在立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课题是:

新技术的兴起,新产业的崛起!实现产业向高技术阶段发展。

新产业崛起为银行业提出的课题是:

用贷款支持新产业崛起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抓住新产业崛起过程中的客观机会实现银行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可以把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和银行经营环境合在一起视为一个整体,过去的十年作为“破”的阶段,未来十年是“立”的阶段。

在“破”的阶段,银行是代价的承担者和成本的支付方。在“立”的阶段对银行业的影响偏机会!

“立”的阶段银行通过大规模贷款满足新产业建设的融资需求,这里包含着银行发展壮大的机会!

能够抓住其中机会的银行就会崛起。走出“破”的阶段进入“立”的阶段后,在“立”的阶段创造了新的贷款需求,这个需求是新兴产业的对公贷款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十年将形成对公贷款蓝海的原因。

为什么这一次对公的蓝海不是普遍性的?

回看过去分别出现在对公和零售贷款上的两个蓝海,2008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提出四万亿财政投资,同时银行配合投入大量贷款,在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扩展下,银行业出现了一个对公蓝海,这个对公蓝海是由中央政府举债,中央政府统筹支配在全国各个省平均分配,而且在分配时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越是不发达地区分配给的投资金额越大!形成覆盖全国的普惠投放!下图是发改委给出的当年数据:

图 13 国家发改委公告

这一次四万亿财政大投资,全国性大基建,形成了一次对公需求蓝海。四万亿大投资形成的对公蓝海是全国普遍的,均衡分配,从而对银行的影响是普惠的!由于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中央政府不再全面扩张债务,在全国大规模搞基建拉动经济,而且中国的一些大型基础建设已经大体完成了,很多基础设施比发达国家还先进。这样普惠全国的中央政府财政大投资创造的对公需求不会再出现。

房地产崛起拉动个人按揭形成的零售蓝海,房地产热潮是遍布全中国的普遍情况,东部、中部、西部,发达区域、不发达区域都出现了房地产火爆和由房地产火爆拉动的个人按揭增长。从而房地产拉动的零售蓝海也是全国性的。

过去10多年出现的零售蓝海,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所以在全国房地产已经停滞的情况下,个人零售不可能在短期内再次复苏成为新蓝海。

在对公蓝海和零售蓝海两个全国性蓝海市场的作用下,客观经济背景提供的需求特征是全国性的!市场机会和需求对各个银行是普惠的、均匀的,由此导致全国各个银行经营状态趋同性大于差异性。

凌通盛泰重要观点:

接下来的新对公蓝海,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举债在全国均匀分配,创造一个遍布全国的大基建建设,而是由新兴产业崛起形成的贷款需求,新兴产业的分布规律性是聚集在某个区域,而非全国平均分布,从而此类贷款需求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

经济活跃地区城商行是过去十年表现最好的银行。

我们在逻辑上确认了对公是蓝海,并且进一步基于逻辑确认对公新蓝海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集中于特定区域,于是问题来了,新对公蓝海到底集中在哪些特定区域呢?凌通盛泰给出的答案是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市。

先看过去10年有利于银行经营的经济环境集中在哪些区域。然后考察过去的优势未来是丧失了还是强化了?如果过去的优势因素没有丧失并且强化了,优势会继续延续,如果这个过去的优势因素正在丧失,就不能维持延续过去的优势。

下表是一个过去几年中国42家上市银行成长性的排名,可以看到排在前面的全是一些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

表 7 中国42家上市银行成长性排名

以上表格,我们把所有银行分为三类:

净利润过去10年涨幅200%以上的为高增长类(红色区);

净利润在过去10年涨幅介于100%~200%之间的为中增长类(黑色区);

净利润过去10年涨幅不足100%的银行(绿色区)。

可以看到过去10年贷款增速,收入增速,利润增速高增长的银行全部是发达地区和内地部分中心城市的城商行,发达地区和内地部分中心城市的城商行的贷款规模、收入增长、利润增长要比过去10年最受益于社会经济背景(零售蓝海)零售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的增速都要高。

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内地的少部分中心城市高增长的事实揭示了,过去十年能够实现贷款规模和主营收入高增长,且把增长大量转化为利润的银行,主要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少部分内地中心城市的城商行。也就是说过去10多年增长最快的银行首先是城商行,同时是发达地区的城商行。

为了考察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不是普遍现象,凌通盛泰研究团队通过同花顺iFinD金融数据终端,找到了全国所有4,300家银行中,将其中能提供过去10年完整财务数据的几百家银行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得到以下几组数据:

表 8 2013-2022年化复合贷款增速对比

从贷款增速看,过去十年城商行增速最快。城商行的增速在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中最高,股份行、国有行等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的增速都排在后面。

表 9 2013-2022年化复合收入增速对比

从收入增速看,过去十年增速最快的仍是城商行。

表 10 2013-2022年化复合利润增速对比比

从利润增速看,过去十年增速最快的是农村信用社,这个体量过小,也没有上市标的。排第二的是城商行。

在上面的数据中,确认了城商行整体的成长性好于其他类型的银行!

把有十年财务数据的所有银行按照省市分类,对其贷款十年复合增速、收入十年复合增速、利润十年复合增速进行排序,得到下表: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制作:凌通盛泰

海南只有一家统计的银行,是一家农村信用社,数据比较特殊,作排除处理。

正常数据排在前列的仍然是发达地区的省市。

在统计的所有近300家有10年数据的银行中,有100多家城商行。下表是把所有109家城商行单拿出来,按省市的净利润复合增速排序,观察其特征:

表 12 按省市分类银行过去十年成长性排名

以上全国有10年财务数据的109家城商行的数据有如下特征:

特征一:全国各城商行贷款增速,基本没有拉开大的差距,复合增速都达到10%以上,说明规模增长上,全国大体差不多;

特征二:收入增速开始拉开差距,经营较好的区域,收入复合增速在10%以上,差的区域复合收入则很低,低到接近十年没增长;

特征三:净利润增速的好坏差距特别明显,增长较好的普遍在经济较发达区域,贵州算是个特例,广东、江苏、浙江排在前列,十年复合增速在10%以上;净利润增速较差的,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差的区域,以东北、西北为主,利润出现明显的衰退。

特征四:贷款增速普遍是大于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的。这个原因是过去十年银行业息差的持续下降,规模做大了,但利润率下来了。

通过以上数据证明,能够实现高增长的城商行中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100多家城商行中,规律性出现了广东、江苏、浙江的城商行的增长速度更快。

在有10年完整财务数据的109家城商行中,我们把它们2022年报数据中的资产质量数据,按照所属的省、市进行排序,得到下表:

表 13 109家城商行按省市分类资产质量对比

观察各省份城商行的资产质量情况,可以看到具有绝对优势的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均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更活跃、工商业更发达、人才和产业流入更多的优势发达地区。而排在后面,资产质量较差的地区均是经济发展较缓慢,增长动力不强,没有新兴产业支撑较难跟上国家发展的较落后地区。

下表是我们把300多家有10年完整财务数据的城商行,农商行,国有行,股份行的增速进行了分区段统计。将每一类银行的增速分为前1/3、中1/3、后1/3,观察各类银行增长速度的差异:

表 14 各类银行增速分区段统计

数据中清晰的可以看到如下事实:

国有行无法做出差异化,股份行略有差异,差异化主要出现在城商行和农商行,其中城商行差异最大,最好的和最差的都在城商行。

城商行在前三之一中,有三分之一是江浙银行。城商行后三分之一,东北、西北居多。

农商行前三分之一,仍旧是江浙和沿海城市。后三分之一是中部和北部(特别说明:农商行的经营更有代表性和真实性,因为农商行没有或者较少城投公司贷款,更能反应当地发展情况。)

城商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一差异巨大深层原因是,中国地理面积大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一致,依托不同区域经济背景的城商行,因巨大的区域经济背景差异导致了经营巨大差异。

基于以上多维数据确认的事实是:

第一,无论是银行的成长性指标还是资产质量指标,都明显的与所依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背景形成强烈的正相关。这一现象在前几次的给否极泰出资人的信中都讲到了,这一次用更大范围的近300家分布于全国各省的城商行、农商行数据大样本统计后,看到的是更强烈的银行经营状况与区域经济强烈密切相关。

至此,上市公司的数据、银监会的数据和全国几百家城商行、农商行的普遍数据一致证明,银行业的经营状态就是与依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背景强烈相关,经济环境、经济背景是银行经营状态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二,东南沿海发达区域是优势银行产生的主要区域,其中在东南沿海各省中,长三角的江苏、浙江两省的银行经营状态在全国又处于更领先的地位。

第三,依托于发达的经济背景和经济环境。处于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商行在各类银行中的经营状况又是最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性的现象?

关于为什么区域经济发达银行经营数据更好,这个我们在否极泰基金多次的报告中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了。此处重点谈为什么优势经济区域的城商行数据在所有类型的银行中拔得头筹。

城市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和舞台,工商业等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工商业活动密集于城市导致城市聚集大量的人群,由此对公贷款和以个人为目标的零售贷款主要发生在城市。

城市经济越发达工商业越活跃对贷款的需求越强烈,城市越发达经济越活跃人越多,这样个人零售的需求也自然会增加。

其次,中国社会在过去20年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和城镇化。并且在全国普遍城市化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实现了快速的扩张和发展。

第三、一些区域中心城市是出现了比全国城市化进程更强烈大规模城市扩张,从而形成了一种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式扩张带来的“银行扩城增长模式”。

“银行扩城增长模式”以区域中心城大扩张推动依托于该城市的城商行实现超高速发展!比如最典型的是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在过去的十年,成都和杭州的城市高速扩张。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基建项目的投资需要贷款,人员涌入需要零售贷款,产业进入需要贷款。于是城市大扩张为背景下,依托于这些大扩张城市的城商行增长名列各银行前茅。

基于“大城市”扩张,实现高增长的城商行的增长模式的本质是局部大基建,这种局部大基建跟全国范围出现的大基建性质是一样的,这种特定城市大发展导致相应城商行实现大发展的增长模式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的。

第二、是特定少数的城市,大城市出现依赖的条件比较苛刻,既依赖于政策条件,也依赖于区域经济条件,数量有限。

第三、可以转移,一个城市扩张完成后,另外一个城市可以再现新的城市扩张,可以让机会在不同城市和城商行上移动。

凌通盛泰观点:

未来优势银行依旧来源于传统区域经济强劲,且新兴产业更为集中,经济结构更为领先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商行,因为从根本上中国经济区域的中心没有根本变化,接下来的经济中心仍旧是过去几十年的经济中心,这一论断和预判有两点需要重视:

第一、未来优势银行不会脱离现在已经实现高速增长的经济区域。

第二、在现在的领先优势下,能引进更多的先进的产能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

这两点要结合起来,一方面未来的优势银行一定是在过去的优势银行中的一个子集,但不是说所有的未来的银行都是过去优势区域的银行简单延续,而是在接下来的时间段能够实现城市经营性增长地区的城商行。

举个例子,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有关银行告诉我们,浙江温州是历史上浙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最近几年浙江温州的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过程不是很顺利,由此在传统低技术含量产业优势弱化过程中,没有创造出新的优势和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过去的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的普遍增长,其动力会逐渐消弭,未来新的增长动能来自“经营”,那些能够引入大量新兴产业经营得好的城市会继续崛起,并且他们的分布将会越来越集中。

由此,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化,未来不是区域经济差异缩小,而是越来越大。虽然人们主观上希望是差异缩小,但是客观上将会是差异拉大。

(未完待续~)合格投资者联系凌通盛泰市场经理可以免费获得电子版年报

全部讨论

02-14 08:00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未来可能是京津冀,雄安新区将会带动京津冀地区蓬勃发展,俺买了北京银行,京津冀地区业务占比74个百分点

02-14 07:19

董老师,分析的很全面,很充分,受教了!

02-14 10:02

城商行—>江浙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商行—>新兴产业更集中、人口持续流入城市的城商行

好文章,拜读

02-14 11:20

银行价值好

02-14 09:50

银行分化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分化

02-14 02:29

好文

02-14 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