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auhz2016年时的雪球访谈提纲

最近触动了很多回忆,试着记录下在香港这十年来的投资经历,有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想起曾经有这么一个访谈(2016年时),也帮助我回忆起一些人,一些事,我并不像@茅台03 兄那样一开始就想得那么明白,但还算愿意学习愿意实践,所以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沉淀下来。(2020/4/26)


【投资起源】
问:哪一年入市的,有多久了?这些年下来收益如何?
2009开始投资港股,入门差不多在2010年,个人投资时年复合收益率在100%以上,没有仔细统计过,但未来显然无法再复制这个收益水平。原因有两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香港市场无法为我目前的规模和策略提供足够流动性。
问:您觉得这几年在港股获得不错的收益,主要是因为?
以上两个原因倒过来,同时运气还不错,有教训但不致命。这几年也尝试了一些不同的投资方法,但最终发现最初的路子是最正的。
问:现在的投资方法是?尝试的投资方法是?路子不正?怎么理解?
成长股为主,基于价值判断的事件交易为辅。正不正,是从规模和稳定性角度考虑的。
问:为何会步入股市呢?您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怎么样的?
2007年因为预期直通车的原因申购QDII基金,但做得实在太烂(当然更大的错误在我自己,出发点不对,并不是因为价值,而只是为了抢在别人前面),忍无可忍之下,2009年自己就拖着行李箱去香港开户了。未来希望能做到15%到30%的年化收益率。
问:您现在管理几位数的股票资产?在个人或家庭的流动资产中占到几成?
目前管理规模9位数,一家海外的基金,我自己是基金最大的认购人。我爱我的工作,所以股票资产占了家庭流动资产的大部分。
问:您觉得靠股市实现财务自由可能吗?
财务自由看怎么定义了,财务自由不止取决于金钱,更取决于欲望。作为散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状态是最自由的,成立基金后反而没以前那么自在,但有信任我的同事和客户的羁绊,我也觉得是另一种幸福。
问:能介绍下您的职业吗?这对您的投资有何影响?
之前做过程序员。可能会更理性一些,软件系统和投资系统有相通之处,都要考虑“如何退出;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果发生xx,那就执行xx;……”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愿意持之以恒付出精力。
问:做了多久的程序员去做专职投资的?
3年,后来合伙创立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业余时间兼做研究,但随着在投资上的精力越来越大,大概3年前我知道是时候做一个选择,听从内心的召唤。
【成长历程】
问:您的投资之路大体可分为几个主要时期?各个时期的投资操作思路是怎样的、如何学习的?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投资思维发生转变的事?
paulwu:2009年比较懵懂,傻子都能赚钱的时代,我反而因为部分仓位拿了造假股武夷药业1889.hk(当时股价在净现金附近,静态也是高股息),以及在电影《阿童木》上投机意马国际0585.hk(后来变成老千股),因而收益率平平。但这恰恰是我的幸运,没有让我在错误中获利,误入歧途。(很多从牛市为起点的选手,并不长久,因为他们因为错误或是短期的逻辑获利,从错误以及短期交易特点中总结经验,一旦市场变化,这些人大部分将被市场所淘汰。)我犯的错误在熊市可能致命,但在2009年不是,另外毕竟我做了一定分散,还是有些赚钱的交易,侥幸度过了做投资最危险的时候。
但错过这样的大时代(2009年港股大牛市,大量10倍股),让我反思自己的交易系统,问题首先是我的基本功没到位,没有比较自然无法评判优劣。2010年我开始一家家阅读香港上市公司的财报,一年时间看了近千份,这时开始慢慢有些感觉了。同时,一边阅读,一边在港股通写博客记录所得(已经倒闭,网站关停前没有任何通知,我当时的所有记录都无法再访问,非常遗憾。只记得第一篇博客写的是金山软件腾讯),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些做港股基本面研究的朋友,这些朋友后来大都是非常成功的个人投资者或基金经理。在反复的碰撞和交易中,我选择了价值投机的道路。(现在因为规模关系,更偏价值投资一些。)
后面就水到渠成了,幸运站在了香港自由行的风口上(YGM、六福珠宝等);又追随了赌业的大发展(金界控股佳景集团等);当这两个引擎熄火,乔布斯来了,带给我们整个产业链的机会,先是硬件(舜宇光学瑞声科技)、后是软件(网龙、金山软件,奇虎)。做投资越久,对乔布斯越充满敬意,我们投资人只是跟随了这些伟大的创新者(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产品创新),他们是我们收益的源泉,所以我们基金取名headwater,希望能够不忘初心,最后回补给这些改变世界的人。
与之前相比,反而2015年是最不值一提的,我们错过了2015年澳洲、新西兰消费品的蓝海,反而在香港的泡沫里搏杀,无非是赚了些傻钱罢了。但也正是在2015年,我开始明白我之前的幸运,以及因何获利。
问:这几年投资港股,在哪只上亏得最多?
前文提到的意马国际0585.hk亏损相对比例比较高,因为那时规模小,也没有学会分散(当时的资金量也没有必要)。后面随着规模慢慢变大,开始分散组合,加上我对左侧交易的标的要求比较高(右侧交易会止损),因此没有遭受过单个股上特别大的损失。(12年edu新东方被做空时的一度因为不断左侧加仓,短期浮亏很大,但这种是我希望越到的亏损)
问:这几年的投资路上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我投资比较平稳,没有太多大起大落可以讲述,交易上有很多有趣的印象,经历过被做空到9块的新东方,经历过日内暴跌50%的比亚迪,但回头看只是交易,虽然赚了些钱,但仅此而已。对我比较关键的是2011年,那一年很多香港公司跌掉80%,但我有80%左右的正收益,正是这一年让我的复合收益率显得相对突出。非常感谢我的朋友@晚知晚觉,与我分享了0770.hk,1.6usd的股价派了1usd的股息,那一天刚好是日本地震,核泄漏,市场极度恐慌,因为派高息的原因,当天股价涨幅超过50%,我得以从容调配组合。11年香港市场另一次大崩盘,正是3918.hk金界控股出业绩的时候(2011.8.9),65%的收入增速,118%的利润增速,5倍左右的PE,10%+的股息率,又使我幸运逃脱(市场崩溃)。这些经历让我形成了自下而上,重微观,轻宏观的投资风格。PS: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众多初入港股的投资人惊呼好便宜,我却不以为然的原因。
问:您上文提到初入港股的投资人惊呼便宜的时候,您却不以为然,这是什么原因?
这轮香港只是跌了指数和周期股,大部分个股远比12年之前贵很多。
问:感觉您前几年的投资风格偏向成长股投资?
基于基本面判断的事件交易为主,慢慢走向成长股投资。
问:基本面判断的事件交易,这怎么理解?
出发点不同,有些人看图,我看的是基本面变化。
问:您是如何看港股公司财报的,效率还挺高的~有什么心得和技巧可以分享的吗?
没有什么窍门,早几年每天花12小时以上做积累,现在精力没以前好了。
问:2015年的收益如何?6月~9月的大股灾,您的回撤大吗?
2015年上半年50%左右,下半年10%左右,全年累计60%出头;我管理的账户在市场动荡中最大有10%+的回撤,我并不认为是什么股灾,在香港个股的跌幅和2011年比都相去甚远,更别说和2008年比了。
问:风控做得挺好的,主要是啥原因?
主要是觉得估值太高,很难选到中线股,所以没什么可以留恋,砍起来比较利落。我并不满意这个回撤,有值得检讨之处。减仓后我把部分现金用做中概私有化套利,结果并没有起到防守的效果,但因为是套利,止损不坚决,这里带来很大浮亏。
问:在您看来港股(个股)什么估值才算是真的便宜?能讲讲您的港股估值体系和逻辑吗?
以上文提到的3918金界控股为例:65%的收入增速,118%的利润增速,5倍左右的PE,10%+的股息率。不展开讲了,话题太大,我在博客中有进行部分梳理的。
问:经过2015年的杠杆牛熊,对您的投资思维和思考方面有什么影响?
要寻找蓝海,寻找创新,少做估值搏杀。
问:寻找创新,您是在港股、美股全球范围内找牛股?
因为现在有团队,所以可以做更一点。除了港股、美股,我们澳洲、新西兰、日本、韩国都有覆盖一些,但仅限于消费品和tmt,尤其是和中国需求相关的。
问:您上面说找新蓝海?大概就是潜伏新的成长股?估值搏杀如何理解呢?
去年上半年我们错过了澳洲市场,而选择了在港股和泡沫共舞,是重大的战略失误。虽然有些收益,但只是估值搏杀(高位卖给冲进香港的大陆投资人),本身并没有在选择行业、公司上有什么建树。这是我们反复反省的一点,这次只是比较幸运,如果我们是最后一棒呢?这些交易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今天赚,明天可能赔,规模到百亿难道也这么玩吗?没有持续性的。
【投研理念与体系】
问:您如何看待价值投资和成长股投资以及趋势投资?
成长股投资只是价值投资的一种,我更偏爱成长股,但时刻反省是不是为之付出了过高的溢价。我会为估值合理的成长股下注。我不懂你提的趋势投资是指基本面趋势还是特指技术面。
问:技术分析和基本面趋势这两种趋势投资,您更在意基本面趋势,找风口的行业?
对,图是可以画的,香港是个流动性很差的市场,看图很容易成为别人的对手盘。我们自己就画过图,所以知道是怎么回事。
问:您觉得估值重要吗?
以前我把估值放在第一位(特指静态财务上),现在我觉得为成长可以适度妥协一下,经济没以前那么好,成长越来越稀缺,而钱越来越便宜。
问:具体是如何选股以及构建股票池的?选股时看中那些指标?
大部分来自公告的阅读,同时为了防止主观偏见,有一套量化的系统在跑,以防止遗漏。指标无法笼统概括,每个子行业有不同观察方法,有很多我们也还在摸索之中,有一点对成长股非常重要,经营现金流。
问:您是如何看待投资的本质这件事?您的投资风格偏向多种策略混合,以基本面投资为主?
出发点都是基于基本面,不管是事件类,还是成长类,甚至套利类,如果没有价值判断为后盾,我是不会做这样的交易的。就像有人和我争论momo,笑话我胆小一样,我就胆小了,看不懂的钱我不会再试图去赚,教训已经够多。(这不等于封闭,但拓展能力圈不一定非要下注。)
问:在择时方面是如何做的,如何把握买卖点的?如何持股的?
对我来说以上是一个问题,估值合适的成长股多了,仓位自然高;如果少,则反之。现在就是比较少的阶段,不是我不想上仓位,确实很难选到。
问:您觉得投资的精力应该主要用在什么地方?您现在的投资研究范围主要偏向哪些方面?
早前相信有很多不同的路径可以成功,但往后一定是往企业价值判断上去靠的。我现在看tmt,消费相对多一些,相对容易观察到新需求。医药也是不错的行业,但我不懂。
问:为何往后面走,觉得价值判断才能走得通?资金量的关系?
是的。
问:您如何看待A股市场的本质?如何提升自己对市场逻辑的认知的?
把时间拉长还是看价值和成长的;中期则由资金面决定;短期则受情绪影响更大一些。目前短期呈现这个特点本质还是因为估值太高了,所以情绪在部分公司股价里占了很大权重。(这是我作为局外人对A股的看法)
【交易与风控】
问:对于投资风险您是如何理解的?
投资是概率(赔率)游戏,是无法回避风险的,就像刚刚qihu在股东大会通过后依然暴跌折价18%一样,我们可以分散组合来适度规避,但不可避免带来收益率上的牺牲,这里有一个平衡点,取决于你想画什么样的曲线。我非常同意茅台03兄说的“人走在马路上都有可能被车撞,你并没有犯什么错啊,怎么能期待投资不冒风险呢”
问:在风险控制的方面如何做的?
做好仓位管理,回到本质上来,出发点不要指望别人接盘,能在高估时卖掉只是市场的意外礼物。少参与泡沫,这是回避投资风险的最好应对。
问:对于使用投资杠杆,您是如何看待的?您使用杠杆吗?有没有爆仓过吗?
杠杆资金是什么样的性质很重要,是否低息,是否长期(不会因为市场波动而波动),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问:知行合一是件很难的事,您如何将投资理念与想法结合起来?
我的理念来自大量实际交易,对我来说贯彻理念并不困难。
问:您觉得2016年的机会在哪儿?当前您的投资策略是怎样的呢?
从3月份各公司年报情况看,2016年的主题是忍耐。读公告、做调研,耐心等待市场机会,可能有点残酷,一些人爆仓可能是我们的机会;或者再给我们一个乔布斯(对投资人来说就是对新需求时刻保持关注)。
问:近几年不少国内投资者都加大了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有啥QDII推荐的?对于QDII该如何筛选呢?
我因为误买QDII走上职业投资的路,让我推荐QDII?我建议看看他们的年报,是混管理费,还是真心想做好收益,一目了然。
问:对于个股的分析,您觉得研究到什么程度算够了?
因人而异。附带上止损的交易,可以放宽一点;如果越跌越买,那要更细一些。但最终还是要和精力、健康、生活追求等做一个取舍。职业投资这条路很容易进,但路并不宽,并不是人人都要走这条路。
【港股问题】
问:港股的市场投资喜好和A股并不一样,能否具体介绍?
两个市场会慢慢融合,价值是所有市场的通行证。最近A的风格不也在变化吗?
问:您研究透彻一只港股,一般是怎么进行的?
历年财报、公告肯定要过一下,如果要上仓位,调研也不能少。如果一个股票你复盘也看不出过去为什么涨,为什么跌,那就不要参与其中。
问:您当前的港股策略是怎么样的?
卧倒,但保持好奇心,多做研究,等待契机。
问:您在港股玩了好几年了,对于现在及后来更多进入港股的投资者,有什么建议吗?
谈不上建议,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中,沪港通之后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人同样带来了一些对原有投资模式的冲击。虽然我希望多一些人来港股,改善香港的流动性,但想提醒后来者不要简单用国内的惯性思维来做,这里不好就是不好,退市就是退市,没有那么多呵护。港股很残酷,但残酷的背面是机遇,正是有无数的陷阱和老千,才孕育出不为人知的花朵

作者:PaulWu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