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一种“简单有效”的选股方法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12

先宣传一下:我的第一本书《被忽略的投资秘籍: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启示》已经出版了,在京东、当当等各大渠道都有卖,搜索villike就能找到了,这本书不求大卖,但我希望能卖五十年,因为内容绝对值得。

这是我对《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二篇,在上一篇中,我提到:

“我的投资之路,是从2012年开始的,做投资其实是歪打正着的结果,一开始我想学习的只是企业管理相关知识而已,后来却阴错阳差地走到了投资这条路上,具体的经历我发过文章,在我的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回复villike可以看到。

2013年是我跨入投资大门的元年,这一切都始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写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我已经在各种场合反复向别人推荐过,没有一千遍也有几百遍了。

……引我入门的这本《聪明的投资者》,就这样一直陪在了我身边,过去这10年,这本书我看了有差不多10遍,而且我很少单独挑一部分出来看,一般都是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看一遍。

……如今,再想让我写出过去10年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已经不可能了,当时的那些“哇塞”时刻,如今已经忘掉很多,而且这本书里的很多思想,都已经被后人、尤其是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进一步发扬光大,以至于我在其他地方已经讲过太多,再重复似乎没有必要了。

但是,我还是想基于我2023年这一次的阅读,把一些对我仍有触动、或者我认为对当前投资者而言有明显价值的内容摘出来,然后分享我对这些内容的思考和看法,如果有必要,我会尽量讲清楚哪些是我原来的想法、哪些是现在的,以及中间发生了什么,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大家的理解和吸收吧。

以下加粗字是原书摘录,未加粗字是我的阅读感受。

对于防御型投资者而言,挑选普通股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在此我们给出四项可遵循的规则:

1、适当但不要过分的分散化,你的持股数应限制在最少10只,最多30只不同的股票之间。

2、你挑选的每一家公司应该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财务上是稳健的。这些形容词必然会有一定的含糊性,但其基本意义是十分清楚的。

3、每一家公司都应具有长期连续支付股息的历史……具体来说,我们建议连续支付股息的历史,至少应该从1950年开始(当时是1971年)。

4、投资者应将其买入股票的价格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范围内,每股利润应取7年的平均数,市盈率应控制在25倍以内,如果是过去12个月的利润,则应控制在20倍以内。

在《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中,格雷厄姆把投资者分为防御投资者和主动投资者两类,划分的标准是是否愿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选择股票、并追求更高的收益。

摘录这段是他给防御型投资者的选股建议,我之所以摘录下来,是因为在这段话写下来历经近百年后,这些看起来简单的标准,依然可以作为普通投资者选择股票时可以参考的依据,甚至完全可以从这些标准出发,去构建适合自己的选股标准,我们一条条看看。

第一条标准,是关于分散投资的。

不管现在我们再怎么谈“集中投资”,我一直想传递的信息是:我认为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水平(也包括我自己),是达不到“单调一家公司”的地步的,换句话说,在某个具体公司上犯错误的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4-5家公司是一个会让我比较舒适的范围,如果将来我的投资水平能继续提升,我希望可以集中在3家公司上,但1-2家公司始终让我觉得难以完全放心。

关于适度分散更可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大多数投资者是持续有现金流入的,最常见的就是工资,而你想要买入的具体某一家公司持续有机会的概率会比较小,而在持有现金等待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一些值得买入的公司,这就自然地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分散化。

当然,格雷厄姆说的10-30家公司,我觉得还是有点多了,就我个人而言,持有公司大概8-10家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点看不过来了,鉴于比我看公司经验丰富的读者应该不会超过50%,所以模糊来说,我建议大多数读者不要持有超过15家企业。

第二个标准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财务上是稳健的”,而且格雷厄姆也承认“有一定的含糊性,但基本意义是十分清楚的”。

之所以说“含糊却清楚”,举个例子来说会更有感觉,比如,茅台格力、海天等公司算得上这个标准,从反面的角度来看,如果对于一家公司是否符合上述标准,你感觉有迟疑,那这个公司就十有八九不符合条件了。

这个标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前两个其实就是“大蓝筹”,最后一个就是“低杠杆”,前者一般拥有一定的行业地位,而且历史悠久,后者则踩到了许多公司最终倒下的原因——债务危机。

当然,“大蓝筹”往往意味着公司听起来已经没有那么性感了,想象空间通常比较小,但投资最重要的是降低亏钱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定要选,选“大型、知名”的公司是一定会更好的。

第三个标准是长期支付股息的历史,这个标准写于1971年,而格雷厄姆要求从1950年开始支付股息,也就意味着20年的股息支付历史。

而且他的要求是“连续支付”,意味着每年都要有,单单这一条,可以把A股绝大多数的公司排除掉,毕竟上市满20年的公司都不多,每年都分红的就更少了。

如果你有兴趣、也有数据资源,你可以试试看这样选出来的A股企业都有哪些,我大胆猜一下,如果你一开始就买入这些公司,并持有至今,你的投资收益率应该会远远跑赢大盘。

连续多年支付股息,至少说明了两个事情,一个是公司具有盈利的连续性,而且赚来的大概率是真金白银的钱,第二个是公司是愿意回馈股东的,毕竟在A股,分红强制性没那么高。

第四个标准是对市盈率的要求,格雷厄姆建议以过去7年的平均利润为基础计算市盈率,他要求这个市盈率低于25倍,如果用TTM的市盈率,他要求低于20倍。

这个标准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个,格雷厄姆优先采用的是过去7年的平均利润来计算市盈率,用平均数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方面是规避单一年度的净利润调整或净利润异常,另一方面是避免过度乐观——你想要买入的公司,一般在过去是盈利增长的,而用平均值可以拉低算市盈率的净利润。

第二个关键点是25倍,如果该企业的净现金数额不大,这意味着大约4%的静态收益率,而这个收益率相比于债权投资而言,长期来看是不低的(短期债权投资收益率可能会超过这个数值)。

第三个关键点是如果用TTM市盈率,同样在净现金数额不大的前提下,静态收益率是5%,这意味着他进一步提升了对买入价格的安全性要求,也是呼应第一个关键点中“避免过度乐观”这一思路的。

格雷厄姆这4条标准看似简单、甚至看起来很迂腐——现在还有几个人会用7年平均利润来算市盈率的?但是,我认为他的这些标准哪怕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你按照这个标准来,你的股票账户里的股票会是这样的:

财务风险不高的大蓝筹,有悠久的分红记录,你的买入价格静态收益率在5%甚至更高,另外,你的账户里有10家以上这样的公司。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几乎可以躲开股市里大多数的坑,我没有去回测过,但我认为这样一个组合的收益率会明显跑赢指数,读者们如果有兴趣和条件,不妨去测试一下试试。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讽刺,但格雷厄姆在这本书中传递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雄心壮志”,而是更“安于现状”,你在股市里反而可能会更能赚到钱,他的这些策略,就是这一观点的真实反映。

@今日话题 $标普500指数(.INX)$ $恒生指数(HKHSI)$ $上证指数(SH000001)$

全部讨论

03-26 06:50

昨晚刚读到这段话,结合之前一直读博主的笔记,当时就感觉博主的湿雪长坡和书中的这段话有异曲同工的味道,博主可能结合自己的理论体系做了调整。看书的快乐慢慢开始多了起来

01-25 08:42

这本书不错,就是一章太长了,晚上到十二点才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