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为什么这么牛?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2

2024年3月利用零碎时间看完了3本茅台相关的书籍,对茅台为什么这么牛有了更深的体会。

2024年3月投资记录(华为、茅台为什么这么牛)

茅台为什么这么牛:最具解释力的中国式成功真相》

茅台为什么这么牛》这本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理论性、系统性地探索解释茅台为什么这么牛的成功真相。看完全书后,加上我自己对茅台的理解,我认为茅台为什么这么牛的真相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上茅台起源于家制酒,因品质上乘获得人们的喜爱,开始对外售卖,烧房时代的茅台酒已经是卖得贵又最赚钱的白酒,利润率比当时处于市场老大的汾酒还高,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经过几代人的经营,茅台酒已经逐渐打开了销路,并具备了不小的名气。

2)1935年与长征途中的红军结下旷世不解情缘,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受到上级各方关切和喜爱,出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比如成为国宴酒、政治酒、“1954年日内瓦会议成功靠两台”的两台之一、1972年尼克松访华用酒、多次蝉联中国名酒第一等等,这些历史殊荣以及历史地位,助力茅台登上了“国酒”宝座。

3)因为顾客就是上级,加上外交外贸等需要,要求茅台酒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而且有两任厂长下台都与质量下降有关,因此保证茅台酒高品质成为了政治任务。对质量的重视逐渐成为茅台的生命,最终形成了“当产量、效益、发展速度、工作量与质量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质量”的质量第一原则。

4)由于茅台酒的销售渠道长期归于专卖系统,期间茅台酒的销售价格长期低于实际价值,这导致了茅台酒厂长达16年的连续亏损,但这也为上级消费茅台、传扬茅台提供了便利,销售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可以视为广告费,“特殊终端特许资格”、“特殊顾客代言广告”最终沉淀在茅台酒厂成为商誉价值、品牌价值。

5)从西方奢侈品的起源发展来看,茅台也有奢侈品的特性,作者在书中用了“规制”这个词,喝茅台给人一种僭越规制的享受,在社交中也是身份、财力、地位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力的提升,奢侈品消费抬头,21世纪成为茅台开始爆发的契机。

6)茅台酒复杂、传统、独特的酿造工艺、当地独有原料及酿造环境,造就了茅台酒的成分最多,香气最丰富、最协调、最有层次感,有些成分至今还是未知数,使其具有一层神秘感,可以说茅台酒是独一无二的。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发现最终引领白酒香型革命,并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7)茅台人的力量支撑茅台不断向前,一代代茅台人不惧辛劳,不论时局如何艰苦,都熬了过来,没有让茅台停产,还不断摸索将酿造工艺科学化、合理化。改革开放后,在周高廉、邹开良、季克良等优秀管理层领导下,扩建产能、开拓市场,稳扎稳打、不断进步,最终登顶白酒“珠峰”。

8)茅台的成功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过多次克服危机的历练,在转危为机中不断成长壮大。比如第二届全国评酒会排名下滑、酒质下降,促成了两次茅台试点,让酿造逐步走向科学并树立了高质量的产品观念;比如1989年经济不景气又取消包销政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叠加山西朔州假酒案,导致严重的销售危机,茅台不但走出了危机,还借机改革,创建销售公司、开始营销,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竞争力。

以上是我个人根据理解归纳的要点,其实作者的思考是非常系统的有理论支撑的,其给出的解释也相当有说服力,略有欠缺的是书中引用了很多《茅台口述历史资料》,感觉出处和真实性可能存疑。

但是,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值得看,值得5星推荐,其中用词用语比较大胆,如果放到现在来出版,估计这本书很可能是出版不了的。其实我很好奇作者的见识,又是怎么收罗到这么多资料的,可是网上又搜不到作者的介绍,有些遗憾。

茅台传》

之前听说吴晓波要写《茅台传》,就非常期待了。但是出版后唐朝老师看完给出的评价是不推荐,说看完没有收获,不看可以省时省钱。所以我也准备放弃不看了,但是后来转念一想,唐朝老师知识渊博,对茅台的研究非常深刻,对他来说没有收获,对我来说可不一定,所以还是决定读一遍。

读完之后确实收获不多,远不如《茅台为什么这么牛》,我们期待的是吴晓波能在对茅台酒的认知基础上给出他自己的思考,但是全书主要就是一个记述,思考则少之又少,很多地方我想看到作者能进一步探索,却嘎然而止了。比如:

茅台异地试验厂最终取名“珍酒”,而没有定名茅台酒,作者当面就此请教季克良,季克良沉吟片刻后说:第一,试验厂希望独立发展,第二,毕竟还不是茅台酒。

书中在这里就嘎然而止了,其实我更想看到作者能继续深入探究一下,为什么试验厂想独立发展,都是在遵义市下面的地方政府,利益分配问题不至于无法协调,而且用茅台的品牌不是更好吗?

前面已经说了珍酒品质鉴定“具有茅台酒风格”,“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当时市面上有几个能做到这个品质,当时茅台产能不高,以类似现在茅台1935的方式推出市场,绝对也是一款不错的产品。

当时茅台酒厂在争取更多自主销售权,应该也乐于多一个产品增加自主销售的份额,而且这样做也不会影响后来提出“出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说法。

而且以1997年并购的习酒的发展来看,如果当时珍酒不独立发展,现在至少应该不比习酒差多少吧。2023年珍酒李渡营收才70亿,习酒已经超200亿了,差别不可谓不大。

书中类似这种该更进一步探讨却没有了后续的地方还不少,全书主要回顾历史的描述,所以对茅台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基本不会有太多收获,当然对茅台了解不多的初入者读一读还是会有些收获的。我的评价是4星。

《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

1964年,25岁的季克良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发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茅台酒厂,同行的还有他的未婚妻也是同班同学,他们是茅台第一批大学生员工,从此季克良与茅台结下不解情缘。

季克良在茅台一干就是半个世纪,直到 2011年卸任茅台集团董事长、2015年退休,这也是这本书名的由来。

季克良这50年为茅台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1960年代参加由周恒刚主持的茅台试点,帮助总结如何勾酒、三种典型体;70年代提出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经验,起草制酒、制曲、包装、勾兑四个主要环节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质量标准等,使茅台工艺不断科学合理规范;80年代主导800吨茅台酒扩建,为后续产能扩张趟平了道路;90年代之后成为茅台掌门人,带领茅台不断扩建产能、开拓市场,产能突破万吨,使茅台坐稳白酒老大的位置。等等。

茅台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季克良,季克良可以说是茅台发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茅台教父” 之称当之无愧。

季克良是学习能力超强的复合型人才,干技术出身,1983年当上茅台酒厂厂长,发现自己不适合行政管理就做回总工程师,到1991年再度担当重任成为茅台掌门人,管理、生产、市场方面就都做得很好了,带领茅台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引领茅台不断“飞天”。

基于突出的贡献,季克良各种荣誉等身:国家白酒评委专家组成员、中国酿酒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学客座教授、人大代表等等。

季克良把一生奉献给了茅台酒,他的人格魅力已成为茅台集团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之无愧地成为茅台集团企业的精神领袖。更难得的是,季克良还有非一般的人间清醒,书中的文章和采访都有所体现。所以,怎么夸奖他都不为过。

这本书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摘选季克良写的文章,第二部分是季克良的一些采访,第三部分是别人写季克良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了,但是很多思想并未过时,还是很值得读一遍的。这本书我给5星推荐。$上证指数(SH000001)$ $贵州茅台(SH600519)$ $沪深300(SH000300)$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