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行业简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5回复:7喜欢:1

#行业分析# 

创新药行业自2021年年中以来持续下行,这其中的原因有过去的估值过高、创新药同质化、医保谈判等问题。

行业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充裕的资本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前者解决研发投入的问题,后者解决投入后的成本收回问题。

充裕的资本

从历史发展来看,以恒瑞为首的传统制药企业,都是由易入难,先研发仿制药,积累资本,再靠自身积累的资本研发新药。而以百济神州为首的制药企业则是依靠外来的资本投入直接研发新药,直接跨越了资本积累的阶段。百济神州等企业的发展主要起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美元长期低利率,低廉的资本为新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活水,尤其是创新药行业,只要有人才和技术,缺少资金完全没问题。

创新药发展到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在20年融资,到现在23年研发投入消耗得差不多了,亟需新的融资。但是现在融资很困难,首先是因为2021年以来,美国通胀上行,美联储执行加息政策,美元资本不再廉价。其次是投资人之前的投资大批未变现,这些投资集中在2020年,时值疫情期间全球央行放水,大量的资金投入了创新药行业,形成了泡沫。再次是投资人不容易被忽悠了,行业发展了数年,大家也看出来所谓的大部分创新药企业实际上创新力不足,为了保证顺利上市,大部分药物都是me too或me better,管线集中,在PD-1领域形成白热化竞争,投入资本收回遥遥无期。

当前美元、欧元利息都比较高,创新药企业要面向海外资本融资很难。而国内当前货币信贷双宽松,人民币资本是否能代替海外资本?人民币资本要分为民间资本和官方资本。当前民间资本,也就是私募股权市场由于市场行情不佳,也处于行业低潮期。官方资本也面临债务等问题,只有部分官方资本比较活跃,想通过资本合作或招商的形式,恢复和发展当地经济。总的来说,国内利率虽低,但股权融资依旧困难。6月17日,国w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草案)》,这也许为创新药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过落地还需要时间。

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解决的是创新药企业的效益问题,我们可以从收入分解来看,创新药的销售收入取决于患者基数、渗透率和定价支付。患者基数是自然概率问题,可控的因素在于渗透率和定价,渗透率和新药上市政策、入医保政策、入院用药政策有关,定价和医保谈判、支付模式有关。

现在国内的创新药使用率还是很低,陈奇锐的《中国创新药还有明天吗?这取决于一项关键改革》提到:“中国的创新药市场容量太小。有数据认为中国创新药仅占中国处方药销量的13%;另有数据说,2021年中国创新药仅占全球创新药8300亿美元的3%,中国创新药实际容量2021年还不到2000亿元人民币。与此相比,美国的创新药市场占全球的50%+、欧洲占16%,日本加上韩国人口不到中国人口的1/9左右,但创新药容量几乎是中国的近3倍(8%Vs3%)。”不得不承认,虽说名义上是属于中国的创新药,但是买单的主要还是美国医保。

为什么国内用药渗透率这么低?主要在入医保环节和入院用药。入医保需要谈判定价,医保的主要目标是控费,在谈判环节大力压价,导致药企收益很低。有的药企也就选择不入医保了,新药的使用率也就不高。入了医保也还有新的问题,那就是入院用药,医院有医院的一套规则,批准药物进院非常困难,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利益的原因。

医保谈判问题。国家是支持生物医药创新的,这从很多政策支持加快审评可以看出来,审评的时间也确实缩短了。医保局的目标不是与创新相悖,而是出于控费,似乎也只有控费。医保谈的就是价格,二三折是家常便饭,药企要么接受,要么不入医保,前者增收不增利,后者盈利缓慢。

支付模式问题。医保局一直在推行DGRs和DIP支付模式,倒逼医院控费和过度治疗,医院主动控费,也就不愿使用新药。3月4日,国家医保局公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298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其中对新技术、特殊药品、器械、高值耗材等的付费方式做出答复,释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新信号,或许能增加新药的使用率。

股价

现在创新药企业的股价较之前高点都降低了不少,下跌多在50%以上,港股的创新药企业打一折的比比皆是。现在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低潮期,作为投资来说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但具体投资时机需要等信号。信号可能是一款爆款新药被研发,引起了投资人的兴趣,融资环境改善;也可能是政策环境改善,企业盈利预期增加;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创新药ETF(SH515120)$ $港股创新药ETF(SH513120)$ 

全部讨论

2023-08-31 15:55

持续看好创新药。分子方面政策有了,爆款药(减肥药)也有了。分母方面美元的强势快到头了,美国的经济低于市场预期且就业市场走弱。

2023-06-27 22:41

Mark

2023-06-24 18:25

是医保局,而不是卫健委,一直在推行DGRs和DIP支付模式。基本情况都搞不清,还分析个球

2023-06-24 13:27

现在还不是时候

2023-06-24 12:11

行业皆有周期,有冷也会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