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不能保送小孩上指定的牛校,还有购买意义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1、

英国有一部拍摄56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记录了14个阶层不同的英国儿童成长之路。

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是,打破英国的阶级固化太难了。工薪阶层的孩子长大还是工人,精英家庭的孩子一路名校,长大继续当精英。

《人生七年》 人生有繁花似锦也有碌碌无为

中国日渐焦虑的家长们,要是看了这部纪录片,恐怕会倒吸一口凉气,一边继续疯狂给孩子打鸡血,一边去想方设法求购学区房占好坑位。

不过未来,国内教育会朝着更加均衡化改革,打鸡血+学区房都拯救不了天资平庸的孩子,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人会“被公平”掉。

如果真的望子成龙,是时候去想更多的备选方案了。

另外当大家都不看好学区房的时候,我来说些不一样的观点吧。


2、

2020年7月31日后在北京西城区买房的家长最近登陆官网填志愿,发现本学区都没位置了,孩子大概率只能选择不太好的小学,或者被调剂到其他学区的普通小学。

官方解释是,未来入学方式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千万元级别的老破小学区房啊,如果不能保送小孩上指定的牛校,还有购买意义吗?

自媒体这两天写文连学区房爆雷这样的字眼都用上了,实在奇葩。我知道大部分吃瓜群众看到这样的文章是暗爽的,毕竟天下苦房价久矣。

可真实的情况是,如果学区房出现暴跌甚至腰斩的情况,证明国内房产市场已经在洗牌,那么一二线房价可能已经跌过好几轮了,任何有产者都无法独善其身。

更关键的是,学区房依然能让孩子拥有高概率上牛校,只是没有过去那么保险了。

学区房上好学校,从保送变成了高概率,典型的功能被削弱,价值出现折损。

所以短期来看,北京上海的学区房不会出现暴跌,顶多是价格回调,回到合理的价格区间。

既然学区房≠保送,25—30万一平的超级老破小,也理应扔到市场规律下的垃圾桶中。

另外2020年后暂时出现新生暴增、学位拥挤的情况,假如现在准备生小孩,要考虑6年后的学位情况及学生人数,再考虑到教育部一年一策的状态,到时候的学区房价格是涨还是跌可真的不好说。


3、

其实我丝毫不质疑国内想要改善教育现状的决心啊,打击教培产业、延长在校时间、降温学区房,这一切都是为了新一代能在一个更加公平、轻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可做到绝对公平是很难的,除非我们让教师实行走读制,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全均等,强行拉平每一个学校的升学率。

当孩子在任何一个学校都面对同样的升学率时,学区房才能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强行干预升学率这件事,各地方都在尝试去做。上海是要求不论多么差的学校都给上名校的指标。

杭州是降低中考难度,孩子都考满分,强行拉平优等生和差等生的成绩,但好学校名额有限,于是就出现了随机性。

以下两种画面的产生,恐怕未来会成为常态。

a、当家长们攒满6个钱包用千万级别资产押注学区房时,自己的小孩却有可能“被公平掉”。

b、而买不起学区房也不给孩子打鸡血的佛系家庭,反而有小概率摸奖进入优质学校。

对于此,不同立场的家长当然会看法不同。中产通过学区房保证子女受到优质教育的固定模式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平民孩子的机会更多了,放在14亿人口的视角来看,这是教育改革迈出的很大一步。


4、

我反对极度唱空学区房,因为我不认为学区房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也不会看多学区房,因为这波教改影响深重,这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有些家长和国家意志做对赌,就是不信上面会真的动学区房机制,深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套路,当看到报志愿时自己孩子真的要被分派到其他区时,才开始狂躁和怒骂。

这其实是没有做好预期管理。当然像西城这种学位一夜之间清零也缺乏透明度,成为期望落空的家长们的一个发泄点。谁都不想成为大政方针下被牺牲的那个人。

我给年轻父母的中肯建议是,有能力还是要考虑学区房的,但同时做好备选方案,比如提早规划好留学事宜,不要拿孩子的前途赌概率。

所以目前来看,这波教改如果深化下去,留学市场,尤其是香港、新加坡、日本这些家门口的留学目的地,会迎来更多的中国学生。

十四五后的预想升学路径


5、

开头我写了英国阶级固化的问题,可写完本文我深深感到,中国家长又何尝容易呢?

幼儿园要躲着红黄蓝,小学到高中要防止被筛掉,好容易含辛茹苦送孩子上了大学,还要面对相当复杂的高校环境。

复杂到Blackman校园行凶,86岁老院士被暴揍,各种高校负面想想就令人难过。

可看着大国重器里大量的年轻科研人员,这说明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共和国的关键领域依然是人才济济。

觉醒年代中有个情节我感触良多,

陈独秀说中国一定会有一所学子们向往的国际一流大学,

一百年了,

我们还要等多久?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海马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