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的亲蚕礼,怎么说没就没了?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关于亲蚕礼,想必很多朋友第一次听过这个词,是在《延禧攻略》或者《如懿传》。

说的是:

太后了为了打压皇后的势力,彰显自己的权威,以“耗资不菲,兴师动众”为由,准备暂停视作传统的亲蚕大礼。

但皇后,为了维护住自己的权威,坚持要办,甚至不惜背上“擅专太过”的骂名。两个人的关系因此迅速恶化。是为全剧的一个高潮。

而亲蚕礼,之所以传统,就传统在,先皇后,也就是乾隆皇帝第一任皇后,富察容音在的时候,每一年都会举办。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

清王朝虽然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巅峰,但是清王朝后宫的皇后妃嫔,其实更加类似于高级公务员。皇后有皇后的职责,妃子有妃子的使命。所以,清王朝的皇后也罢,妃子也罢,都并不完全是一个摆设。

因此,“亲蚕礼”既然作为一个约定俗称的政治传统,即便是太后要打压皇后势力,也要搬出“耗资不菲,兴师动众”的借口。

那几年,黄河水患不断,这多少算是一个理由。

这就解释了皇后为什么一定要坚持:

因为先皇后每一年都在办亲蚕礼,这是皇后展现自己的一个政治舞台。如果先皇后办,但自己不办,那么就等于明确向天下臣民宣称,自己不如先皇后。

这个不如,并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一个政治符号:

如果不办,意味着,新任的皇后,完全依附在太后和皇帝之下,并无自己的政治独立性。

在剧中,皇后使用了很多政治手段,最终如愿以偿。并且,以此为起点,正式开始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在剧的末尾,皇后的政治势力已经举足轻重。甚至成为制约皇权的主要力量。

《延禧攻略》毕竟是一个古装爽剧,虽然很多细节很考究,但和《大明王朝》这种正剧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的乾隆,对待他第二任皇后,远比电视剧残忍的多。

在历史上,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为了与乾隆彻底决裂,选择了断发明志。而一向刚愎自用,生杀由己的弘历,最终“收缴宝册,不废而废”。并且,在那拉氏去世之后,仅仅以贵妃之礼下葬。

比电视剧残忍,但却比他自己处理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很宽容。几乎是一种冷处理。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天下公道,自在人心。在乾隆不废而废之后,一直有为那拉氏鸣冤的声音:

1,乾隆四十一年,爆发了文字狱著名的案件“严譄案”。

严譄是都察院候选吏员,他上奏为那拉氏鸣冤。虽然这是一次政治投机,但他的理由非常说明问题。

严譄供称:“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刚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这个话说的人很多,如今事隔十来年,我哪里记得是谁说的呢。”说明此事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

最终,严譄为判处凌迟。

2,乾隆四十三年,又爆发了著名的金从善案。

案情并不复杂。一个叫做金从善的秀才,拦住了乾隆的车架,给乾隆上书:立储、立后、纳谏、施德,并为继皇后鸣冤,要求乾隆就此事下罪己诏。

最终,金从善被斩首。

而乾隆皇帝终于为自己的废后做出了解释:

“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况自此不复继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翻译:都是皇后的错,朕已经很宽容了。

但是,很多事情,一旦开始解释,你就输了。就如同雍正对于曾静案的处理一样。自己写了《大义觉迷录》,说的再多也于事无补。

因为,说到底,不是雍正的错,也不是乾隆的错,而是君主专制的错。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都知道,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巅峰。而乾隆皇帝,更是巅峰中的巅峰。

但即便如此,亲蚕礼这种政治传统,突然不办,都要给一个“耗资不菲,兴师动众”的理由。

而废后这种事情,更是要再三解释。即便大兴文字狱,也无济于事。那么,300年后的今天呢?

就算是编,也多少给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

您说是不是?

$赛力斯(SH601127)$ $高新发展(SZ000628)$ $中科曙光(SH6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