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保险是“自杀保号”还是年薪百万?聊聊内地保险和香港保险的路径之争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8

5月6号,有一篇文章《高才涌入香港卖保险:年薪百万的日子回来了|棱镜》火爆全网。

5月7号,有一篇文章《“自杀保号”,失业中产卖保险》火爆全网。

看得我这个老保险人心痒痒的,今天和大家聊聊卖保险和保险,都是我熟悉的领域,看完你们绝对有收获,哈哈。

第一、国内卖保险,九死一生

先说国内卖保险这个事情,关键词就是难,买保险的人很难,卖保险的很难,保险公司也很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憋屈,都想撂挑子开骂。

在中国卖保险不是个很体面的事情,没有五险一金,也没底薪,到底下个月能赚多少钱,全是未知数。很多新人进来之后迅速把自己身边的资源变现,然后就两眼一瞪,迷茫了,完全不具备拓新的能力。

还有些走自媒体渠道的,利用公众号、小红书等拓客,但是要我说呀,本来就是卖保险一个事情,现在变成了自媒体+卖保险两个事情,两个赛道都很卷,流量+专业+服务一个都不能少,能通过做号卖保险养住一家人还是很难很难的,百不存一。

举个例子,我现在正常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全网肯定是过50万,超过百万也正常,但是从2023年8月到2024年1月,5个月赚了154元。2024年4月至今,一个半月了,赚了0元,我也不知道我下个月能赚多少。

我拥有众多的流量及铁粉,卖保险尚且如此艰难,普通人可想而知。

卖保险的缺点还有很多。

比如,需要持续学习,很多人做保险后参加各种培训班,考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证,其实最后都没啥用,是自我PUA,但是在内卷之下,极少有人能真的置身之外。

比如,保险对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销售一份医疗险为例,需要客户配合提供体检报告,有些客户认为涉及自己隐私不愿意配合,你怎么办?需要客户如实告知他的体况,需要挨个走健康告知。

而有保险意识的一般都是中年人,看过几百份体检报告,我还没见过完全健康的体检报告,有健康瑕疵的,就需要去判断产品是不是能买,需要不需要告知,走不通的时候还需要走人工核保,和保险公司专员沟通,极其疲惫,到最后一看,赚了十几块钱。

除了身体累,如何面对熟人的不理解,如何面对同行无底线的竞争,这种失落、挫败感,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甚至感觉是“嗟来之食”。谁又愿意成为“追在别人屁股后面求人买保险”的人呢?

至于最重要的收入这里,《2023中国保险市场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保险营销员月收入在万元以下,近四成营销员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

现实的数据比这还可怕,因为这里统计的是“能活下来的人”,2023年5月,中国经营报曾援引中国保险学会的统计表示,保险代理人的一年留存率不足50%,个别保险公司新人第一年流失率高达80%,这么高的流动性是因为他们有钱不赚吗?

真相是卖不出保险,自己离职或者被公司淘汰了。

第二、香港的保险爽歪歪

说起保险,公众的直接反应就是骂大陆保险,夸香港保险,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可笑的,我可以负责人讲,绝大多数人压根不清楚香港保险是什么情况。

香港的保险除了土著,大多数是卖给了内地客户,这些内地客户似乎从来没想过,如果香港保险这么好,为什么全世界的人民没有来香港买?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的保险比香港好,为什么不去那些更好的地方买?

根据棱镜的数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统计显示,内地访客在2023年购买的产品中,在保费贡献上,终身寿险保费达到478.09亿港元,占81.1%,与储蓄寿险合计贡献保费91%。而重疾保费仅有18.28亿港元,占比为3.1%。从保单结构看,2023年内地客户主要买的是储蓄险,原因是香港保险宣传预期内部收益率可达5%—7%,远高于内地3.5%的水平。

但是在2017年,内地访客购买的医疗/保障型保单数目占比高达95%,储蓄/投资型保单占比5%;在保费规模贡献上,医疗/保障型保单贡献了64%的保费,储蓄/投资型保单占比为36%。

说明:图片来自于棱镜

既然香港的储蓄险收益率很高,是一直高还是这两年高,如果是一直很高,那么2017年的时候为什么买储蓄险的人较少?如果是这两年高,为什么这两年高了?

这些涉及产品的深层次问题,去香港买保险的人似乎很少有人去提问,而卖保险的人也不会主动讲,或者一笔带过。

第三、香港的储蓄险到底是什么?

棱镜中有一段话非常有意思:保代提到,客户卖掉了在新一线城市闲置的住宅,转换成美元保单为孩子保驾护航。在孩子5岁时年缴15万美元,缴费期5年,等到孩子25岁时就可以每年提取14万美元,领取到60岁。

这个大饼看起来真美啊,但是没有人想一下保险公司拿了保费之后干什么去了,凭什么给客户这么高的收益率吗?

我们看一下香港富通「匠心传承」的基础资料,这是一款宣传5年缴费,第六年开始每年领总保费的7%至终身的神奇产品。

这是一款多元货币储蓄产品,主要内容如下:

在官方的材料中,我们清楚看到它的类别是分红险,红利结构是归原红利+终期红利,在谈到收益率的时候,用到了“预期”两个字。

预期5.42%,5.42%当然是很高的内部收益率了,但是预期就意味着它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比如这款产品,对于回本是这么讲的:对于5年缴费期产品,预期回本是第七年,保证回本是第十三年。

在香港的保险,它可以拿70%左右的资金去投股票,30%的资金去投至安全,相当于一个混合型基金,如果基金赚了钱,其中80%到90%返还给投资人(保户),保险公司承担了基金投资亏损的风险(有保底利率),也留一些投资收益作为自己的利润,风险和收益对等嘛。

高保底,低收益,低保底,高收益,收益总是和风险对等的,我们可以把大陆固定收益类产品理解为极高的保底收益率+0浮动收益率的产品,香港的保险是保证利率1%或者0.5%+较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不同的产品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要看产品的属性和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匹配。

说实话,香港的保险行业现在流行吹牛,反正是预期收益,既然都是非保证,你当然是要相信口碑好一点的公司,随便的公司给你说一个非保证,你都信吗?现在我觉得香港现在已经走偏了,大家都在比赛吹牛。一个比一个写的激进,极大概率是无法实现的。

从香港的历史数据看,最好的产品大概是5%到6%,主流的产品是4%到5%。吹牛吹到7%,怎么长期做到?

我们来看看香港保诚分红险长期的回报率,选择保诚是因为它是唯一一家愿意公开所有历史保单实际分红的保险公司,数据足够长,公司规模大,很有代表性。

历史回报率这里,我们发现不同年代销售的产品,其收益率差别极大,在美元利率较低时间发行的产品,收益率也较低,反之则较高,这两年恰好是美元利率极高的时间段,所以保险公司给出的预期收益也较高。

你看,保诚在19/20/21三年销售的产品预期收益就明显低很多。

然后把保诚的产品收益率和我国预定利率变化曲线比较,就会发现1997年之前买大陆保险的赚疯了,预定利率4.025%的产品也是历史机遇。

但是我真正想说的是:香港的分红险收益率不应该和我们比,因为不是同一类产品。如果要比较,香港的分红险应该和我们现在的万能险和投连险比较,都是浮动收益率的产品。

在考虑通胀膨胀率、汇率等因素,香港储蓄险和国内相比并没有优势,尤其是现在美元强势、美债收益率较高,美国及香港通胀率较高的情况去配置香港的储蓄险,大概率是要吃亏或者失望的。

比如国内保险的收益率是3.5%,通胀率是0,那么实际收益率就是3.5%,香港保险收益率5%,通胀率3%,那么实际收益率就是2%,这才是真实的货币购买力增值水平。

所以从本质上,我认为香港的大多数储蓄险就是一个保本型的混合型基金,到底有多少收益率,天知道。

如果你一定要考虑配置点全球资产,喜欢稳健的为什么不直接配置美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都4.5%了,如果美元降息,还能再赚一把。

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强一些,买点港股的高股息股票不是更好吗?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中国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在取得股息红利时所需缴纳的20%所得税,以避免两地重复征税的情况。

如果这个是真的,港股的股息佬要赚疯了,港股的红利基金也要赚疯了,既赚价差,也赚股息,美乎美乎,比如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QDII)产品代码:513530(联接:A类018387 C类018388)。之所以说这个产品就是因为方案还没有落地,QDII类基金仍然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这个基金跟踪的指数是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从符合港股通条件的香港上市公司证券中选取30只流动性好、连续分红、股息率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采用股息率加权,以反映港股通范围内连续分红且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最新的估值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30日,股息率10.87%!10.87%!10.87%!@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港股通红利ETF(SH513530)$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证红利(SH000922)$

全部讨论

05-10 11:01

专业

05-10 10:20

内地在房地产爆雷前,资金有很多机会投房地产项目的信托,收益率高点时12、13%,后期到7、8%,所以香港5、6%收益的储蓄、分红险不算很高吸引力。现在国内十年期国债才2.5%左右,所以号称7%回报的保险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