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警惕投资医药行业的陷阱

发布于: 雪球转发:28回复:160喜欢:213

这篇文章我很早就想写了,但始终没有下手。同时,我也好奇,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人讲这个问题。

后来我就明白了,他们不写,是因为他们不想损失利益。

在A股有两大赛道:白酒和医药,简称喝酒吃药,这两个行业常年估值较高,且成长速度较快,绝大多数长期投资人都赚的盘满钵满。

这个时候,我说医药投资后面可能是个大陷阱,绝对是没多少人能听进去的。

我的理由很简答:

第一、我国的医疗体制决定了,医疗费用支出的大头是医保。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医保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我国目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中,在国际上居民个人占比已经较高,未来这块比例要降低。

第三、商业健康险在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普及始终不理想,未来大概率也是小众群体能配置的。

那么就很简单了,不管医药有多大的需求,但是能够用来付费的体量就这么大,而且因为医保的现实压力就摆在这里,医药集采也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好,都会极力压缩医药行业的规模和利润。

需求暴涨和规模大增,是两码事,医保会要求医药企业薄利多销,如果不愿意,那就国企担起责任,因为在这里,民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觉得不合理,世界上除了美国,都是这么干的。

我们首先看卫生支出在GDP中的占比,英国、德国、欧盟和日本的比例基本上都是10%左右(正负0.5%偏差,德国偏高1%),这些都是高度发达的老龄化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年轻化的新加坡该指标才4%左右。

很多人喜欢对标美国,其实没有意义,2022年美国的医疗支出占GDP比例为18%,其中商业保险支出占比约32%,政府预算占比约39%,由于美国政府医保仅覆盖特定人群,医保体系总体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

我国2022年卫生费用占GDP比例为7%,未来按照10%计算,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卫生支出中,个人支出比例为27%。按照国际10%左右占比标准来看,个人支出占比应控制在15%-20%以下,才能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从发展空间看,有效利用个人卫生支出部分,未来留给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将会从今天的3%发展到20%,有望超过1.2万亿元市场规模。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的残酷的。从体质上说,政府坚持自己办医,我国未来的核心医疗资源还是在公立医院,从支出上说,医保仍然要承担基本的兜底角色,从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上说,商业保险几乎看不到大范围普及的可能。

支撑美国创新药发展的相对自主定价体系和强有力的商业保险支付能力在中国复制,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现实。美国作为全球最创新的国家,仍然有12%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美国的问题是医保保障水平、贫富悬殊大,高昂的医疗和药品费用,和商业保险高支出管理费用和运营挑战。

而对于社保来说,一方面要提供极大规律的基本保障,通过集采完成,一方面要为创新药的发展留出空间,把哪些创新药纳入医保?如何定价?如何提高患者可及性?对于创新药的处理注定是一个走钢丝,不断平衡的过程。

在世界医药企业中,前20大市值公司,要不是美国的企业,要不是利润主要来自于美国市场的企业,再牛逼的价值,没有钱去支付,那就没有投资价值。即便是在美国,价格昂贵的创新药也为政府带来巨大压力,要求改革成为重大政治议题。

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变长、疾病谱的变化、医疗技术的进步等,都会带来医疗需求的提高,而医疗需求本身是无限的市场,医保压力会持续增加。

而创新药发展的特殊性,企业研发投入越来越大,成功率却大幅度降低,从投资意义上说,这个行业的含金量在降低。

创新药如此,仿制药我就不说了。

回到我国的现实处境,我们和美国大环境完全不同,对标美国没有意义,我们对仿制药采取极限集采模式是一种必然,是长期会做的事情,对创新药的支持也是有限的,没办法提供像美国同类企业一样的收益率。

我们看日本是怎么做的:日本医保调控全国药品、器械、试剂价格的主要方式,一是控制新品种进入日本的医保报销价格,二是每两年(2021 年后改为每年)对存量产品医保报销价格进行改定和重算。

对仿制药定价则更加简单直接,日本根据首仿药和一般仿制药的差异实行递减定价法。从2021 年开始,新进入医保的仿制药价格上限是原研药的 50% ( 超过 10 个品种的口服制剂是 40% ) ,生物类似药上限是原研药价格的 70% (超过 10 个品种的口服制剂是60% ) 。此外,如果该通用名已经有仿制药上市,新入的仿制药应与已有仿制药中最低价格持平。

对于存量药品价格,日本医保有制度化的调查机制,不断采集医院终端的采购价格,并每两年(2021 年后改为每年)对部分或全部药品的报销价格进行再审查。

说到底,在以医保为主要支付方的医疗市场中,医保天然具有话语权,在自己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乙方怎么可能有好日子过?

但是日本医药企业的处境要比中国好得多,在美国保护下,日本医药企业的海外收入是持续增长,严格意义上,美国市场才是日本药企的主要盈利市场。

医疗器械同理。这个叫做医保控费,或者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最近有朋友跟我聊起现在的医保政策,说去看病,很多进口药都在医院买不到,得自费到药房买,或者说,本来打算住院一周,谁知道做完手术第三天,医院就通知出院了,开始赶人。

这个改革其实是源自于国家医保局在2021年11月发布的文件《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在三年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加快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预计2025年全部改革完毕。今年DRG改革在上海已经开始批量试点,很有可能明年就要全部铺开,毕竟,工作要有点提前量才行。

DRG支付方式是指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在国外是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式。以疾病诊断为基础,按照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治疗成本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组,以划分的组为单位分别定价,制定对应组的医保支付标准打包支付。一般来说疾病越严重、治疗方式越复杂的DRG分组,医保支付标准就越高。

以前是不给限额,账单出来就结算买单。改革后,是按具体的疾病诊断分组、病种分值分组对应的支付标准,打款付到医院,医院治疗账单花了多少,医保局不再管,超了的医院自行承担,盈余的就是医院的额外收入。

这些指标一定会分解到具体的业务科室,医生个人头上,医疗过程就从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了,医疗费用总的开支规模进一步压缩。

综上所述,我认为尽管老龄化会显著增加医疗器械的需求,但是受制于单一的支付方及日渐紧张的支付压力,需求向规模的转化,规模向利润的转化,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重仓医药股在过去是香饽饽,在今天和明天有可能成为一个价值陷阱,不得不防。@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恒瑞医药(SH600276)$ $爱尔眼科(SZ300015)$ $通策医疗(SH600763)$ #

精彩讨论

金猪0012023-11-15 23:09

三个:
1.医保结余目前历史最高,测算未来增速稳定,现在处在供给侧改革末端,也在进行腾笼换鸟,除了供给侧改革,还有提高医保费率等方法
2.个人医保支付是整体医保支付中的一块,怎么能拆开来看个人医保支付而忽略整体医保支付远低于国际平均的现实,国际平均也不止10%,何况中国是人口大国
3.商保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的情况是发展在加快而且高层层面是在支持这一块的,通篇无法找到支持结论的论据
另外FDA等并没有因为地缘政治刻意打压中国的药企,有关注跟踪的都知道只要去做临床效果好的都能上,刚刚出海在美国上的和黄已经不是第一款,而许多医药今年和去年财报的出海增速都非常快甚至高于国内相信你没有认真翻越。
哪怕是眼下整个市场的形式而言,煤炭为代表的大周期和电力为代表的公用事业都是高股息,在美元强势的过去三年左右几乎是单边上涨的避险品种,地产和大金融是因为基本面被地产周期拖累不然也会跟着高股息的涨。但是现在美元强势走到尽头,加息滞后效应会在后续越来越强,大宗之王原油在多重刺激表现下也十分弱势表明全球需求的弱势预期,表明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在加强,美债收益率一旦拐头向下,高股息的底层支撑就会崩塌,利率降低环境下对于成长股估值提升有所帮助,而成长股无非医药消费科技新能源光伏等,新能源光伏跌不久没跌透等问题不讨论,大科技很多刚被当成概念炒过,大消费以茅台为首并不便宜且几年等来的提价最终高开低走利好出尽,只剩医药从周线月线图形最好看且最刚需,主要医药企业集采也已经完成后面都是光脚的,剩下集采的很多还是产品非同质化的注定难以带量降幅也克制且有经销商缓冲。盘面分析并无其他可选,箭在弦上。
至于医药的问题,肯定有,但我认为不是你说的这些,特别是创新药个股不敢投。

齐恒辉2023-11-16 08:44

全文逻辑很合理,消费总额=价格×需求量。消费总额受制于收入增幅的限制,温和匀速增长,而需求量在老龄化驱动下未来5-10年会看到暴增,这样价格的压力巨大。
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状态只是比喜欢爆吹医药的观点要差,对大部分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同学来说,这应该已经是基础假设。实际上,因为医疗需求多样化,所以永远有结构性机会,大的方向主要有:1,创新药出海,这是一条艰难又让人兴奋的路。2、满足高端的医保外的医疗消费需求。3、帮助整个医疗体系提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大家补充

股性研究员2023-11-16 08:22

这认知真是片面。你把医药理解成消费就不这么想了,医保解决的是必须消费,这部分要管控,但是可选消费的空间是巨大的。几十年前你会因为中国人穷而认为可选消费发展不起来吗?

贫民窟的大富翁2023-11-16 09:03

第一,考虑中国的创新药在国际上面有多大的竞争力?所谓的出海是去哪里?除了美国市场,其他国家的市场差不多,大家都不太赚钱。要去美国PK,人才和资金有没有哪个本事?美国的医药公司可是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的,资金充裕,技术现金。
第二,依赖于保险行业的发展,你觉得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好不好?未来好不好?
第三,帮忙医疗系统,这个就属于自作多情了,医疗系统根本不需要,就算帮了也没啥,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做了那么多工作,最后连门都进不去。就算系统提高带来收益,也会被医保收走。

行者4192023-11-15 23:14

第一条说的对,现在医院的医生自己家里都不愿意备集采的药。同样是药和药店买的药效果差非常多。其实说的也对,我国14亿人,保障了大多数人看病的机会。这几轮流感病毒就非常明显,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开了药吃了也不好就要继续排队看病,由小病拖成大病,而且现在倒挂着医药公司在研发上投入越来越没有动力,这就是今年整个医疗板块跌下去的原因,而且确定的是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下去。。。。。。

全部讨论

全文逻辑很合理,消费总额=价格×需求量。消费总额受制于收入增幅的限制,温和匀速增长,而需求量在老龄化驱动下未来5-10年会看到暴增,这样价格的压力巨大。
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状态只是比喜欢爆吹医药的观点要差,对大部分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同学来说,这应该已经是基础假设。实际上,因为医疗需求多样化,所以永远有结构性机会,大的方向主要有:1,创新药出海,这是一条艰难又让人兴奋的路。2、满足高端的医保外的医疗消费需求。3、帮助整个医疗体系提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大家补充

三个:
1.医保结余目前历史最高,测算未来增速稳定,现在处在供给侧改革末端,也在进行腾笼换鸟,除了供给侧改革,还有提高医保费率等方法
2.个人医保支付是整体医保支付中的一块,怎么能拆开来看个人医保支付而忽略整体医保支付远低于国际平均的现实,国际平均也不止10%,何况中国是人口大国
3.商保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的情况是发展在加快而且高层层面是在支持这一块的,通篇无法找到支持结论的论据
另外FDA等并没有因为地缘政治刻意打压中国的药企,有关注跟踪的都知道只要去做临床效果好的都能上,刚刚出海在美国上的和黄已经不是第一款,而许多医药今年和去年财报的出海增速都非常快甚至高于国内相信你没有认真翻越。
哪怕是眼下整个市场的形式而言,煤炭为代表的大周期和电力为代表的公用事业都是高股息,在美元强势的过去三年左右几乎是单边上涨的避险品种,地产和大金融是因为基本面被地产周期拖累不然也会跟着高股息的涨。但是现在美元强势走到尽头,加息滞后效应会在后续越来越强,大宗之王原油在多重刺激表现下也十分弱势表明全球需求的弱势预期,表明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在加强,美债收益率一旦拐头向下,高股息的底层支撑就会崩塌,利率降低环境下对于成长股估值提升有所帮助,而成长股无非医药消费科技新能源光伏等,新能源光伏跌不久没跌透等问题不讨论,大科技很多刚被当成概念炒过,大消费以茅台为首并不便宜且几年等来的提价最终高开低走利好出尽,只剩医药从周线月线图形最好看且最刚需,主要医药企业集采也已经完成后面都是光脚的,剩下集采的很多还是产品非同质化的注定难以带量降幅也克制且有经销商缓冲。盘面分析并无其他可选,箭在弦上。
至于医药的问题,肯定有,但我认为不是你说的这些,特别是创新药个股不敢投。

还吹哨,真能吹,逻辑混乱不堪,抓不住核心。

2023-11-16 08:22

这认知真是片面。你把医药理解成消费就不这么想了,医保解决的是必须消费,这部分要管控,但是可选消费的空间是巨大的。几十年前你会因为中国人穷而认为可选消费发展不起来吗?

2023-11-16 09:04

马哲老师提着刀要来砍你了

2023-11-16 08:24

看到你的数据我恰恰得到与你相反的观点和结论。医疗需求是绝对刚需,管只因为我们目前做的不够好,需要引导梳理。

日本医药企业的处境要比中国好得多,在美国保护下,日本医药企业的海外收入是持续增长,严格意义上,美国市场才是日本药企的主要盈利市场

2023-11-15 23:15

什么都不懂,还写关于医药行业的文章,真是林子太大了。

2023-11-16 09:25

等人均GDP2万美元呢会怎么样

2023-11-15 22:59

同意,医药行业和美国有天壤之别。第一创新在这里就是意淫,第二最大的买家确实没钱了。某人看好中医有他的小聪明,这个地方中医可能还有大量看不起病的患者的替代。但是中医越来越贵,是否也会进入集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