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质量的基础逻辑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4

前期文章已经全面分析研究过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其依附的经济腹地密切相关,还取决于银行资产的行业配置。与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发展程度及土地劳动力价格不同,导致东西部整体产业发展结构呈现结构性分层结构。整体是一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格局。

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可以从其人口流入和房价趋势来观察。人往高处走,经济发展好的区域,存在大量发展机遇,必定是人口净流入,房价稳步提升的。

不同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初期是高风险高利润,适合风投,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等,要投贷联动才合算;

中期时内部分化,头部企业兼并重组弱者做大做强,尾部大量破产,产生坏账。需要银行深入研究行业,扶强避弱。

成熟行业进入稳定的寡头垄断状态。是银行的优质客户。

银行的资产质量还与股东的信用密切相关,民营私人企业存在更高的道德信用风险。大国企和政府背景企业信用最好。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信贷资产质量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的本质是胜率赔率下的数学期望。

银行贷款有个特点是利润封顶,风险无底。这种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特点使得银行的资产质量成为银行经营的核心。

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行业内有十家公司,处于前面所说的发展中期阶段。如果银行分散风险平均提供贷款支持,在行业发展到阶段三进入寡头垄断状态时,五家企业破产了,2家半死不活捶死挣扎,三家在竞争中胜出成为寡头垄断的行业通吃的赢家。虽然行业整体利润翻了几倍,但银行的贷款三家赚到了正常的利润,两家产生了不良,五家损失了部分本金。

银行整体亏了。

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把银行的区域优劣等同于发展程度是片面的。一个行业过了风投阶段,进入行业高速发展的蓝海,几乎所有公司都赚钱,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但当发展到行业供需的临界点,进入红海。进入行业的经济危机阶段,不甘心命运的垂死者拼命挣扎,优势企业大打价格战,加速清理门户,行业利润大幅降低伴随着破产兼并。这就给银行带来大量坏账。

发达区域土地和人力成本高,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腾笼换鸟就会造成大量银行不良。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银行贷款的利润是封顶的,其赔率相对固定。而胜率却是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如果是十家小公司银行贷款是赔钱的。但如果这十家小公司打包成一个大公司,因为它们十家的利润总额是翻倍的,所以银行的不良就是0。相当于部分落后产能的退出由企业内部自行消化承担,迭代发展。同样的经济和行业状态,因规模不同银行的不良天翻地覆。

银行应对收益封顶,风险无底的不对称风险的最好办法除了在贷款利率上收取额外的风险溢价外,就是规模选择。

比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等国家行业性公司。

例如中石化的炼油和石化板块经常会阶段性亏损,如果拆分成很多独立小公司,很多需要退出的亏损落后产能就会给银行带来大量坏账,但打包成一个大公司,这种成本是由其内部盈利版块来承担。银行就几乎0坏账了。如果是私企就存在丢车保帅的道德风险。

个体的企业风险很大,但行业整体打包,只要行业不消亡,行业的风险就小很多。即使行业消亡也容易 预测判断退出。

中石化是全国性纵向切割的行业公司,地方政府可以看做横向切割的集合体,其政权属性及财政和税收的属性决定了其信用等级。

不理解优势区域的政信业务的不良低,是没有真正理解不良的特性。

$成都银行(SH601838)$ $杭州银行(SH600926)$ $招商银行(SH600036)$

全部讨论

05-14 10:49

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为各种成本提高,腾笼换鸟,会造成大量坏账?
前十年,广东提出腾笼换鸟,好像并没有造成大量坏账,
在长三角,我看这几十年,企业升级是不断的,但并不是大规模的,而是不断循环的,现在不良率是全国最低的,而企业科技含量,是全国最高的之一。
所以,不太赞同作者这个论点。

05-14 09:07

好文。按照这个逻辑线推,全局性银行会优于地方性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