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南极电商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24喜欢:15

南极电商年报出来了,因为工作比较忙,还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不过今天也大致浏览了一遍。又把以前年度的数据梳理了一下,有一些想法和疑惑想记录下,也分享下。

首先我觉得如果简单的把公司本部综合服务的收入直接除以GMV,那得出来的绝对不是南极电商真实的货币化率,应该是小于真实货币化率的。因为南极电商的收入确认方式导致了其收入的确认具有非常大的弹性。之前聊过这个事情,南极电商年报中披露:客户在本公司履约的同时即取得并消耗本公司履约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属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履约义务,故公司品牌综合服务费收入在各产品约定的服务期内分摊确认收入。

就是说南极电商可以在把本公司的无形资产(商标)授权给客户时就可以按照相应履约进度确认收入了。并且确认的收入都进入了应收账款。等到经销商把带有南极电商商标的产品卖出时才会有现金流入公司,这就是公司在年报中说的后置式收费。这样确认收入也导致了公司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很长,基本都在200天以上。因此也导致了公司收入跟公司GMV其实是脱节的,至于为什么后面会详细再说。

公司在年报中分别披露了17年、18年、19年综合服务应收账款分别是3.37亿、4.18亿、6亿,17年-18年增幅是24%,18年-19年增幅是44%,整体与利润增幅相当,公司在20年和21年并没有单独披露综合服务应收账款的数额,但是在梳理年报数据时会发现公司全资子公司时间互联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对比较稳定,可以先算出20年、21年时间互联的应收账款数目,扣除保理业务应收后大致可以估算出20年、21年的综合服务应收为9.6亿、7.6亿。那么19年-20年应收账款增幅为60%,而利润增幅为-1.5%。这也是公司为什么在21年一直在提去库存的原因。因为授权出去的商标周转变慢了,既有平台游戏规则变更的原因,也有疫情叠加影响的原因,更有同行竞争加剧的原因。

公司去库存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减少商标授权,同时也减少了收入的确认。可是之前授权出去的商标依然在市场流通,依然会产生GMV,而此时GMV对应的收入可能在19年已经被确认了。所以这种时间差和人为的缩减授权额度会导致GMV在增长,收入在下降,货币化率更是下降的厉害。因此南极电商的变现能力会比表象要好些,但也仅仅如此,因为20年和21年的货币化率与19年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其实我觉得真正能代表公司货币化率的指标应该是用当期综合服务产生的经营现金流入除以当期GMV。因为当GMV产生时,公司就有现金流入,两者在时间上和比例上都是同步的,因此更能说明问题。

把以前年度的数据拉出来看了后发现公司并没有单独披露综合服务现金流入,不过通过对比会发现在18年时间互联正式并入南极电商报表时,并表后的经营现金流入的增幅几乎就是当年时间互联营业收入,而且综合服务与时间互联又是彼此关联不大的两个独立运作的公司分部,最主要的是时间互联的各项指标和比率很稳定,因此可以简单的将公司经营现金流入减去时间互联营业收入计算出公司综合服务产生现金流入,其分别是:18年(11.8亿)、19年(13.8亿)、20年(14.9亿)、21年(14.8亿),其各年度的GMV分别是:18年(205亿)、19年(305亿)、20年(402亿)、21年(434亿),对应货币化率大致是:18年(5.7%)、19年(4.5%)、20年(3.7%)、21年(3.4%)。

数据反映出21年与20年货币化率基本保持一致,并且未来可能都将保持目前变现水平。

如果以上逻辑和数据推断正确的话,那么当下的南极电商现状就能相对清晰些。首先20年、21年各种原因导致南极电商产品在各大平台销售受阻,当情况传导到管理层时收入早已确认。无奈只能去库存,同时缩减商标授权额度,可是从当下的状况来看,问题可能比管理层想的更加复杂、更加严重。从21年年报中并没有看到关于视频和跨境电商的描述就能说明管理层的各种尝试可能基本都将以失败告终了。但是如果以现金流的角度去看南极电商的话,其实公司还是蛮赚钱的。

那目前南极电商价格还值得持有吗?可以先看下21年情况,经营现金流入与去年持平,但年报显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莫名其妙的增加了接近8亿的额度,按道理说这么大的支出应该会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可能我没有注意到,如果有朋友注意到可以留下言,感激不尽。如果能找到那8个亿的出处,或者说这个出处没有问题的话,那相对于目前的股价来说我觉得持有还是值得的。(个人臆断、个人臆断、个人臆断!!!)因为公司21年的GMV是434亿,同比增幅大概在10%左右。那今年因为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的GMV如果能保持去年水平,甚至略微下降些,那就意味着本部依然可以为公司再度带来近10亿的现金流入,至于公司的收入,如果GMV可以保持的话,收入到不怎么需要担心,目前头疼的是21年综合服务应收账款为7.6亿,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说明21年去库存并不理想,可能会对22年的收入和利润也会有些影响!至于公司收购的品牌,希望在22年能陆续带来回报,虽不能做到雪中送炭,或许可以锦上添花。

以上均为个人推断,有些细节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明白,不喜勿喷!!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2-04-24 08:17

拿着吧,静待佳音

2022-04-24 14:13

基于财报的分析是建立在财报真实的假设之上的。不过很可惜,收入确认方式与财报现金流是自相矛盾的。何况市值交易规模是这些现金流的50多倍,即使真有现金流入,又如何确定这些现金是真实销售、而不是割韭菜所得?经营力量并没有站在投资者这边,割韭菜决心已经昭然若揭,业务又不透明,要赌茅坑下面埋的是黄金而不是祥,赌对也惹一身臭,连挖都没必要去挖。

2022-04-24 08:32

非常好的角度。
2021年的实际货币化率可能高于楼主的3.4%,因为去库存导致消耗标牌但收入跟不上标牌消耗量(库存标牌中至少有部分是在2020年就确认过收入的)。

第四季度,直播渠道收入0.11亿,拼多多收入0.73亿,这两个渠道都是没有库存标牌的,反映出了问题。

2022-07-16 19:26

请教南极人品牌对于现在的南极电商价值几何?时间互联的净利润真实吗?如果看待成为一个低端产品的网络商贸公司是否恰当?

2022-05-05 10:35

根据公司的数据应该是算不出真实货币化率的。按照南极电商的收入确认方式。是提前签一个合同(估计是类似预测合同期内可能的销量之类来敲定金额),其实南极电商每个月确认的收入,其实都来自于之前的预期(预测),如果预测和现实销量差距较大的话,这个就不准。其次是消耗的标里不只是预测的还有之前遗留的。这也可以解释消费很差的2020年南极电商收入没有降很多(因为这些收入都是2019根据当时的预测确定的)。我估计按照预期来说,2022年的收入由2021的预期决定。2023年会受2022预期的影响(预计2023年的的收入还有一次降幅)。总之这些因素叠加,加上公司披露的信息质量也差,南极电商的可预测性(确定性)是比较差的。

2022-04-30 08:56

怎么说呢,这是两个方面的事,收入是权责发生制,收现是收付实现制。而货币化率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相对店铺成交金额(GMV)南极电商的抽成,为此南极电商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也就是分段确认收入部分),抽成部分有直接的商标费(当即确认收入)和南极电商的服务费(分段确认收入)。而现金收入呢,是南极电商对经销商的业务的收现,与整体GMV并不是有必然联系的,比如行情不好是放慢收入,那么收现是可能放缓的,但收入却不一定。
所以个人觉得义务对应义务,收支对应收支,用收入去除GMV,通过货币化率变化趋势观察库存会更好点,收现是对经营利润的观察,对货币化率,不一定准确。
另外那个8亿是成本现金支出,在资产表上不一定有体现的,利润表成本还增加10多亿,而支出现金只有增加8亿呢,这怎么解释呢,是不是说应该有大笔的应付呢?实际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有的会在资产表上形成,比如合同资产,预付等等,有的不会,比如南极电商的保理服务,他也是收入的一种啊,但是他的成本是什么呢?

2022-04-25 19:36

公司21年的GMV是434亿,同比增幅大概在10%左右,这个GMV是算时间互联了吗

2022-04-25 11:43

观察南电角度特别!

2022-04-24 20:43

8个亿主要是互联网平台业务投放的费用

2022-04-24 19:25

增加的这近8个亿流出,具体是啥,确实不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