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哈撒韦编年史20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1回复:1喜欢:5

🕐1981年:

1981年,美国长期应税债券的利率达到了16%,而长期免税债券的利率则达到14%,对比可见巴菲特在上年为伯克希尔所发行的长期债券利率有多优惠了。

这一年公司的营运利润约为4000万美元,净资产收益率约15.2%。

可能是在并购市场遇到了争抢,巴菲特又对同行的高价并购行为进行揶揄,他将这种行为归纳为三个动机:一是出于动物争强好胜的天性;二是只想扩大规模而不注重盈利质量;三是盲目自信,认为自己能将“癞蛤蟆”变成“公主”,尽管他们的后院早已养了一群“癞蛤蟆”。

但是他也说到有两种情况“癞蛤蟆”会变成“公主”:一是被并购的公司能适应通货膨胀的环境(例如喜诗糖果,能逐年提价而不影响销量,我的统计:巴菲特的喜诗糖果,但这种公司不应该归于癞蛤蟆啊…);二是有“点石成金”能力的管理者,这里他特别提到了大都会广播的汤姆·墨菲,这是他极为欣赏的企业家,大刀阔斧、严控成本、极度放权,他们之后还有大手笔的合作。

美国当时持续的通胀环境也令巴菲特苦恼,他将通货膨胀比喻为寄生在企业体内的巨大的绦虫,为了维持经营,企业的盈利到最后变成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存货或固定资产。即是以伯克希尔超过20%的收益率,相比通货膨胀这道门槛,也只能是刚刚跨过。

这年年报的最后首次提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副董事长兼蓝筹印花的董事长查理·芒格”,他构思了股东指定捐赠计划和其他活动,将和巴菲特一起作为公司的执行合伙人管理伯克希尔,芒格持有伯克希尔2%的股份。

~~ ~~ ~~ ~~~~ ~~ ~~ ~~

🕐1982年:

经过数年漫长的诉讼,巴菲特和芒格赢得了《布法罗晚报》与同城《信使快报》的官司,《布法罗晚报》更名为《布法罗新闻报》,而后者被迫停刊。但是巴菲特没有给报纸的管理层和员工发放奖励,他认为投资报纸并且承受了数年的巨额亏损,盈利应该首先还给投资方,当年报纸的税前盈利达到1935万美元(前几年每年要亏损数百万美元)。

198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营运利润约为3100万美元,净资产收益率下滑至9.8%,主要是因为保险承保造成的约2155万美元的损失。所以他在年报中花了大量篇幅对保险业的现况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保险业是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而这个产业的供给收缩需要一个冲击因素,例如巨大的自然灾害或金融领域的强震。在此之前,还看不到改善的前景。【点评:这也说明没有一个行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依靠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但是198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大幅增加了2.08亿美元(持仓股票以市价计算,扣除假设卖出后的资本利得税),年初净资产为5.19亿美元,增长了约40%,主要得益于盖可保险的股价上涨。

巴菲特对此发表了一通感悟,“在投资选股时应该特别重视念旧情怀nostalgia should be weighted heavily in stock selection),伯克希尔在《华盛顿邮报》和盖可保险中的巨大未变现收益,源自于我在13岁和20岁时便与他们结缘,经过二十多年后,我们在1970年代重新回归这些公司,这展现了对公司忠诚的回报。” 我们在投资中是不是也遇到类似情形呢?

巴菲特在这年年报中还有一个比喻,“股市像一个拍卖市场,价值投资者经常可以从一群行为有如惊慌失措的旅鼠(manic-depressive lemmings)手中捡到便宜货”。熟悉芒格的都知道,“旅鼠”是他经常拿来比喻从众行为的“梗”,大概芒格也开始给巴菲特布道了。

#伯克希尔哈撒韦# #巴菲特#

$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伯克希尔-哈撒韦B(BRK.B)$

全部讨论

他认为保险业是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而这个产业的供给收缩需要一个冲击因素,例如巨大的自然灾害或金融领域的强震。
。。。。。。。。。。。。。。。。。。
正如当下的房地产,只有致命的冲击才能影响供给收缩。。。
巴菲特为什么买西方石油,石油的供给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收缩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