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哈撒韦编年史15:走出低迷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1回复:4喜欢:3

1970年代的美国处于通胀的阴影下,1974年CPI上涨11.0%、1976年5.7%、1977年6.5%、1978年7.6%、1979年11.2%,到1980年达到13.5%的峰值,为二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期美联储加息达32次,最高利率达到19%。

🕐1976年:走出低迷

1976伯克希尔公司经营业绩明显改善,营业利润达到1607万美元,净资产回报率17.3%。

虽然纺织业经营惨淡,但是为了保持工作岗位,不得不继续维持;保险业由于提高了保险费率,承保赔付综合比例(underwriting ratio)显著降低,从108下降到103,保费收入也大量增长,相应带来保险浮存金收益增长到1082万美元,这主要是债券利息收入,没有计入股票投资的浮盈(到1976年底浮盈约为4570万美元)。

在这一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首次提及收购公司所考虑的四个因素:一是业务长期向好;二是优秀的管理层;三是价格有吸引力;四是对行业熟悉。(请注意这四点的顺序,将来会有变化)。

这一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巴菲特时隔25年后再次投资盖可保险(GEICO,政府员工保险公司)。

GEICO在1950、60年代发展迅猛,但是到了1976年却面临破产。主要原因是当时的CEO只注重增长,而不注意保费价格,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导致公司亏损严重,股票从高点的61美元跌到了2美元,公司处在破产边缘(注意与同期伯克希尔旗下的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对比)。市场、包括监管当局均已对GEICO失去信心,但是巴菲特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GEICO仍有机会。


此刻要令GEICO起死回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个是要换一位被大家认可且具备力挽狂澜能力的CEO,二是一笔足够大的注资帮公司摆脱经营困境。

于是巴菲特在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安排下与公司新任CEO杰克·拜恩(Jack Byrne)进行了会晤(这就展示了格雷厄姆人脉的重要性)。在认可杰克的能力之后,巴菲特认为值得一搏,马上买进了400万美元的GEICO股票。他又联系了所罗门公司的约翰·古特弗洛伊德(John Gutfreund,注意这个名字,将来会是大角色),在巴菲特信誉的加持下,所罗门公司提供7600万美元购买GEICO公司的可转股保险。这时,公司起死回生的两个因素都具备了。

在巴菲特和杰克·拜恩的努力下,GEICO开始逐步走出困境。这又是一个投资美国运通和华盛顿邮报案例的翻版:在公司处于风暴漩涡中时,冷静分析、大胆出手,然后施以援手,帮助公司摆脱困境,重回正轨。

#伯克希尔哈撒韦# #巴菲特#

$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伯克希尔-哈撒韦B(BRK.B)$

全部讨论

02-28 16:13

学习

03-18 17:23

很有意思 继续mark

02-28 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