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流量权的一点瞎想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1

最近,二级市场财经圈有不少吃瓜舆论,之前我一直都不去蹭流量,因为我认为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最重要还是要锤炼自己的操作体系。这俩天相关事件算是到了一个尾声,我倒是想来聊一聊关于流量权的问题。

其实我之前就说,一切都是市场博弈的一部分,大家谁也不比谁高尚。

交易市场本就不是一个线性的世界,如果想要获得超额收益的方法是一成不变的,那大家都是八年一万倍了。这个市场一定是混沌的,各种影响因素很多,不论是场内的还是场外的,所以既然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锤炼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搞啥八卦,甚至搞啥饭圈化。

但我们也得认识到,现在的市场,真的,场内之外的因子对市场波动的影响确实比以前更大了,尤其是流量权的问题。

我在2年前写过一篇文章。

记得当年小群成名之后,全网都在推流小群,小群总一言一行都被无数人解读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某个周末写的。那时候我是真的感觉市场变化好大,也是第一次在熟悉的领域认识到当代网红流量的力量。虽然以前也炒作网红经济,也了解网红的能量,但是财经圈、二级市场的网红,那个时候算是第一次见识到。

所以在那篇文章中我就谈论了市场生态的一个变化,认为流量权是我们短线选手必须要认识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需要纳入到我们的操作体系里面。里面很多内容对当下的市场超短生态都有印证。

比如:

新生代+流量权确实对市场生态产生了不少改变,这俩年很多老一辈游资很多也都逐渐不做了,也许是因为某些原因,但也有一块就是,模式的快速更迭,自媒体的不断推陈出新,让信息茧房逐渐被打开,某种赚钱效应模式的持续时间和有效性也大大缩短和降低。

所以某种程度上,确实没有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了。当然,我认为还是有,那就是情绪——人性的博弈,这个直面每个市场参与者们内心的恐惧,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追涨杀跌,涨的时候被自己吓死不敢去,跌的时候被市场环境逼死,这一点规律是不会改变的,理性人的经济学假设,并不适用。

我也经常和朋友们交流,每个人其实操作体系都有一些不同,甚至有一些天差地别的,尤其是在跟一些基本面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少困惑,因为有些基本面好的东西,未必有好的技术面,未必符合情绪流的审美,但是挖掘老师也能赚钱,我觉得也是合理的,市场本身很大,就需要有让不同模式都能赚钱的时候,做自己擅长的体系就好。

今天也和一个做挖掘厉害的朋友交流,我觉得大家做自己擅长的体系就好。

有时候,做挖掘的朋友关注的,也许也是能反证出市场主线的强度,或者龙头的地位,因为有地位,有持续性的东西,才会让做发散和属性挖掘的资金赚钱,那么他们的判断也就能成为一种旁证。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模式舒适圈。

而什么是审美,审美其实是对历史的总结,是对历史赚钱效应的一种归纳能力,或者说是盘感、直觉。而赚钱效应是什么,也是大资金们在某个阶段形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就可以说是审美在线。所以,正如三年前余哥有句话讲的很对,“炒股,就是找规律”,善于总结,客观地总结成败,你自然就会逐渐审美在线。

继续:

关于逻辑,这俩年其实也很明显了,和很久以前纯粹的玄学炒作和炒小炒差不同,现在的炒作还是比较喜欢基于一些宏大叙事。能讲出一些真真假假的逻辑,这一点是一波主题炒作行情持续性的关键,这里面机构的小作文扩散和各种路演、研讨会的线上化同样也居功至伟,这能够影响的资金级别也都不小,资金为王。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宏大叙事是故事,A股说真的,有多少公司能经得起三年五年推敲的逻辑吗?

一个字,6!

继续:

关于人气,其实流量就带来了人气。现在经常能看到各种机构小作文,包括进门财经的各种会议,甚至很多首席都有公众号,研报和信息的越来越开放,这些也都是流量。

全世界,好像直播带货产业最厉害的就是我们,也只有我们有这样的特殊的电商生态;所以也不难理解,直播带股票的盛行了,真的很多人吃这一套……其实也就是很多年前,所谓的电视股评家、电话投顾的一种形式上的升级罢了……就问问家里的老人,有没有以前被电视上的卖货给骗过!

当时写的文章还简单做了笔影响力的计算。这某种程度也是不少人包括我写文章其中一个初衷,也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认可,带来更多的潜在买盘和收益,当然这里面的阈值就考验人品了,有人客观分析总结,有人无脑吹票,有人卖号,有人杀猪盘。当然,我当初写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初衷,就是给自己一个督促和鞭策,让自己把每日认真的复盘当成一种惯例并执行下去,也是想和大家交流中共同进步,如果我总结的内容和策略狗屁不通,那我也是没脸的,有时候在写复盘的过程中,也总是会发现一些奇思妙想但又很有效的规律和细节。

所以回过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锤炼自己的能力。对待市场上的选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

尊重市场的客观性,找到自己擅长的操作体系,并逐渐知行合一!

最后再给大家看一段话:“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说,是抽象劳动统治具体劳动,是交换价值的增值支配使用价值的生产。”

这是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认知。而财富以使用价值的数量来计算这一点是不能被彻底遗忘的。

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我们欧洲人无家可归。

这是对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揭露,即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主导的近代文明他本质上是虚无主义的。

资本以追求最大化的交换价值为目的,而非满足人类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市场的交易者们通过买卖股票等金融工具,追求资本的增值,而这种增值往往并不直接对应于实体经济中的具体生产或服务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本通过各种机制“收割”小额投资者的价值,表现为一种抽象劳动(资本运作)统治具体劳动的局面。

所以,谁也不比谁高尚,锤炼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在存量市场中博弈,本质就尔虞我诈,相互收割。

但我依旧认为,古之成大事业者,在金融市场上有大成就者,修心是重要的,初心不能忘,市场的诱惑太多,尤其是当小有名气后。TD老师的微信名称“干净纯粹”我觉得非常重要。在这个充满变数和诱惑的金融世界里,保持一颗干净纯粹的心,不被贪婪和恐惧所左右,是每一个交易者迈向成功的关键。而且,更不能在这个悟道的过程中,丢失内心道德的底线,在物质追求中丢失了精神寄托和价值方向,忽略了交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

市场是梦想者的舞台。许多人在这里寻找破茧而出的机会,追求成功与自由。但同时,市场也是无情的,它考验着每个人的心理能力,让恐惧与贪婪,让人性的弱点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也是交易的美丽所在。

它教会我们:在复杂中寻求简单,在变动中寻找恒定,在每一次尝试中不断超越自我!

$莱绅通灵(SH603900)$ $三祥新材(SH603663)$ $万丰奥威(SZ002085)$

全部讨论

1

04-10 21:53

每天都看老师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