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智慧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每一个踏足投资界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巴菲特的,我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入门读物也是巴菲特。只是走着走着很多人就开始质疑他,甚至嘲笑他。很多人因而走上别的路,但是也有一些人在走过一段心路历程后重新回归巴菲特。入市后迷信巴菲特和价值投资是初级阶段,但是历经狂风暴雨后再次回归巴菲特就是高级阶段了。当然,你也可以走出一条与巴菲特不同的路线,从而进阶到高级阶段。

巴菲特的厉害之处并不是始终坚持简单的投资原理,而是始终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

从少年、青年到中老年,巴菲特角色已然有了较大的转变:从商人巴菲特-投资家巴菲特-企业主巴菲特。

巴菲特慈祥模样的背后,其实是一位奋战终身的斗士。他从小做生意,经历了各种商业的历练;他有着扎实的经济和数学功底,对金融和实业都有极深的洞察;他下过无数次的“注”,犹如打过很多场实战的乔丹;他天生冷血,下注时不受七情六欲的羁绊;他一生只爱投资一件事,每分每秒都专注于此。

与同时代那些著名的价投派朋友比较,巴菲特总是表现的与众不同。《滚雪球》的作者说巴菲特是一个"温和而又固执的卡耐基式的人物"。

梅琳达(比尔·盖茨的前太太)曾经这样评价巴菲特:“乐观是一项巨大的资产,我们在你身上看到了这点。并非是你的成功造就了你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你乐观积极的态度造就了你的成功。”

像格雷厄姆对未来就远没有巴菲特乐观,这当然与他在大萧条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关。所以,他对资产的价值判断远大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格老不赌国运,甚至对未来充满怀疑。

另外,巴菲特习惯重仓,而格雷厄姆喜欢分散。

师从格雷厄姆并且终身对其尊敬有加的巴菲特并没有停留在老师的认知范围里。巴菲特的进化主要体现在对格雷厄姆的“股权代表企业的一部分”原则做了细微调整:从“股权代表企业现有资产所有权的一部分”,调整为“股权代表企业未来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

《巴菲特之道》作者说过:巴菲特的确运用了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却摈弃了他的方法论。巴菲特实际比格雷厄姆对投资更坚定,信念更强。巴菲特实在是更高水平的价值投资者。

与成长投资大师费舍一样,巴菲特也对赔钱极端厌恶。与格雷厄姆只关注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不同,费舍更关注数字背后的人和实物。巴菲特介乎两者之间,他对数据很有兴趣,但他关心管理层。

严格说来,芒格也比不了巴菲特。因为巴菲特更专注,而且更勤奋。芒格的兴趣更多元,不独专注投资。巴菲特讲: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的答案和我一样!

巴菲特:回头看,总会有些犯傻的时候。但我回顾自己的一生,我会说,除了疾病与死亡,那些认为糟糕的事情,都是充满了幸运。

巴菲特对健康的追求成了一种信念:如果我给你一辆车,这是你余生得到的唯一一辆车,你将会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去维护它。一有划痕,你会即刻修复;你会详细阅读车主手册;你会给它修一个车库,——做所有维护好它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有一个大脑和一个身体。你不能在50岁的时候才开始来照顾它。到那个时候,如果你什么都没做,你就生锈了。所以,你真的应该确保你需要记住,你只有一个大脑和一个身体来度过一生,并且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它,所以你要照顾好。

成为股神,需要“专业+认知+肌肉+反人性”,以及非常非常好的运气。巴菲特:最赚钱的200家公司中,能在未来20年中保持15%每股盈利增长的公司,将不超过10家。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什么是好的投资标的?简单的企业,强大的壁垒。巴菲特说:业务模式简单,拥有强大壁垒的企业,连傻瓜都可以经营。

在垄断企业方面下过很深功夫的是Pat Dorsey,他在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国内翻译为《巴菲特的护城河》)中,就护城河企业(其实就是垄断企业)的特征,提出了以下几条:无形资产(品牌、专利和政府许可)、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

2000年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任何泡沫都会被针刺破,最终戳破泡沫的时候,又会有一批投资者学到那些老早就有的教训:第一、只要一样东西有投资者买,华尔街很多人都会想方设法推销;第二,看起来最简单的投机,其实最凶险。”

巴菲特说:聪明人在开头做的事,傻瓜在结束时做。市场屡试不爽的总是,首先是创新者来,随后是模仿者来,最后是傻子来。

通过年报以外的信息甄别获取有价值的投资信息,经常是你获得一条的代价是过滤掉一百条。而年报本身在一百条信息里可能蕴藏着一半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何苦浪费时间在年报外刻意寻找价值信息呢?所以,巴菲特大量时间不是看年报,就是思考。

巴菲特其实并不是只追求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状态下价值被低估的证券,也追求高风险下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证券,比如购买垃圾债券。他的投资价值观本质就是价值严重低估时买入,即套利而不简单是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这样的一般人以为的那些观念。

我们可以看到在道琼斯指数表现不好的年份,全靠 WORKOUTS(套利)的贡献才使得巴菲特战胜了市场。对于套利投资,巴菲特相对而言不要求什么价格远远低于价值,他看重的是另一方面的安全性,即短期是否可以获得确定无疑的正回报。哪怕持股 3 个月只能获得 3%的收益,只要该收益有确定性,那么从年化收益率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可观的收益率了。投资那些暂时陷入困境的大公司,优惠的价格是主要考虑因素。企业发展遵循人性规律,不死终会出头。多数情况下你都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巴菲特说过,当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遇到巨大但可以化解的危机时,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就悄然来临。

巴菲特的投资交易风轻云淡。他说过:“如果只是为了賺钱整天盯着股票行情,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可言?如果你能在周末不去看股价,那么就该试试在工作日也这样做。”

在巴菲特那儿,原本充满喧嚣和快速流动的证券市场一下子安静了:耐心等待机会而不是随机买卖公司股票、并购交易后很少会交易并购企业、投资证券市场股票后也会持有很久才瞅时机出售等。心平气和,像一位哲学家和教师,没有证券投资市场普遍的焦虑。

从某种意义上讲,价值投资是反人性的,特别是长期持有的理念。而技术分析和短炒才合人性。所以,任何时代,价值投资都不会成为主流。巴菲特说过,在我实践格雷厄姆投资法则的几十年中,从未发现价值投资已蔚为潮流。在人性中,似乎有种化简为繁的倾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投资者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与价值投资的教导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估值是投资理论中很吸粉的一个术语,很场面上的一个词,但实践中更多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在方法论上可操作性不大。实际上,一个股票到底值多少钱,连上帝也搞不清楚。

简单有效的粗鄙比高大绚丽的玄虚有价值的多。价投派的内在价值就是这样一个玄虚的概念,缺乏可操作性。远不如“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这样简单但有效的理念有价值。相对而言,内在价值还不如账面价值有实际意义。

在个企基本面这个逻辑点上,管理层尤其是一把手的能力品质显然是重要的权重。但就投资而言,只需要搞懂一把手是不是一个能力出众、品德担当的决策者就可以了,至于他具体做了什么,无需过多关注。

没有谁可以准确计算一只股票到底值多少钱。但是市场情绪干扰导致的明显高估或者明显低估还是比较容易辨别的。聪明的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克服贪婪,保持耐心。

巴菲特说过,发行新股实际上是出售公司的一部分。因此市场上发行新股的行为基本上表明公司市值是高估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没有谁会低于成本价售卖自己,极其特殊的情况例外,比如为了续命。

巴菲特作为一个企业家,兴趣和关注点更类似于一个总会计师,而不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的角色。

巴菲特是个财务专家,也是一个股票投资专家,但不是一个经营天才,也不是一个管理专家。后来的并购交易也不都是成功的。如果说有聪明的地方,就是他基本不干预并购后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他的特长是财报分析和远见。


投资一定有投资者的情感在里面,情感包含了投资者独特的认知在里面,因此情感也构成价值的一部分。就像巴菲特投资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报业股,就有他从小以来跟报纸不间断的情缘有关系。

面对投资压力时,即使笃定如巴菲特,也不见得能释然。即便贵为投资大师,也有被事态激的整夜睡不着觉的时候。

巴菲特代表了一种大规模或者超大规模资金的投资模式的成功。但年化20%的盈利,即便是多年连续稳定,也不代表盈利率的天花板。实际上,不少资金规模小一些的基金可以连续实现远超20%的复合盈利率,它代表另一种成功投资模式。与巴菲特迥然不同,但同样成功。并且这种成功模式更值得散户学习和模仿。认知到这一点,消耗了我数年的时光。当一个人没有享受过賺钱(尤其是賺大钱)的快感和高档消费的经历,很难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巴菲特式的投资者,属于买进科学,持有懒散型。或者说,买入很天才,卖出较平庸。前端买入谨慎,充分考虑市场情绪,并且保持充足的耐心。但是持有后习惯长睡。偶然检视,也是说服自己持有大于怀疑。卖出显然难于买入,‘买入是徒弟,卖出是师傅’绝对是经验之谈。巴菲特和他的忠实信徒并不隐晦自己卖出上的拙劣。问题是市场更多的却是自以为比他们聪明的人,一次次在卖出的泥潭里挣扎,徒然消耗着资金和时光。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与巴迷不同的关键是,巴菲特只在市场因为重大波动出现低价买入的机会时才出手,此前他可以忍住很久不出手。但巴迷们做不到,他们是有点波动就出手,美其名曰抄底。实际上,绝少有价值投资者经常有大量现金留在账上的情况。他们几乎很早就打完子弹。这导致了迥异于巴菲特的结果。

财务数据分析是一项基础能力,但不是高手投资者的关键能力。如果你资金量很大,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你的价值会大一些。如果你只是小散,可能他的理念只有很少的部分会对你有益。

巴菲特的投资建立在一些和小散户微妙的区别上:他是大股东、控股股东,并且超长期持有。这使他基于自身利益的一些投资理念只会让自己受益,但对小散并于益处。譬如他关于分红、期权等的认知。

是否对股东友好,分不分红其实关系不大。不分红用于扩大再投资,强劲增长也是实实在在回报股东。即便分红,也体现的是对大股东即时需求的满足。对小股东而言,也不过是搭个便车。交易中,衡量企业投资价值一般是不必把是否分红作为影响因素考虑的。只不过,在管控增强、经济放缓的困难时期,稳健比激进更符合生存的需要。不分红,激进扩大再投资的上市公司还是应该增加一些风险权重的。

巴菲特老是讲交易成本,借此反对频繁交易。其实,股票交易时段固定,A股又是T+1交易,与汇市和期市近乎无交易时限,又可以即时买卖的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对大多数散户来说,根本谈不上交易频繁。此外,与大资金进出不易不同,小散买卖交易都极容易,高设几个小数点卖出,低设几个小数点买进,手续费就出来了。以大A的流动性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所以,手续费对大资金是个问题,对小散却近乎一个伪问题。

对小散而言,投资考虑的因素只需要与賺钱相关即可。但对于机构和大的游资,还需要考虑社会价值和舆论的影响,需要平衡的东西比小散多许多。例如股东是否公司治理中至高无上的一环固然存在争议,但对投资者(尤其是投机者)而言,实际上不在交易需要考量的因素之内。换句话说,对操盘者而言,不重要。所以,作为一个小散可以更专注,没有理由賺不到钱。

巴菲特确实说过:市场常常是有效率的,但并不总是有效率。但世人解读的时候经常忽略前半句,太轻易的认为自己可以轻松找到市场的无效率,并且抓住机会大赚一笔,这实在是太无知的想法了。市场价格是由聪明的人和聪明的钱博弈形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是非常有效的。我自己反复试错交纳了高额学费的经历告诉我,一定要深刻认知这一点,千万不要因为看了一些巴菲特的书就嘲笑市场,那样很容易经常被市场嘲笑。

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是巴菲特喜欢熊市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多数投资者,包括大部分职业投资者,其实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大家基本都是存量资金参与股市交易,而且很少有投资者可以长期轻仓,耐心等待市场不断走熊不断加仓,大部分投资者很早就把子弹打光了或者接近满仓。所以,巴菲特可以说喜欢熊市,普通人跟着瞎喊就是弱智无脑了。

另外,巴菲特的投资表达,总是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小散而言,可能更近乎于奢侈品。

巴菲特其实有多种选择,只是最终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但并不是最赚钱的方式。他完全有能力賺更多的钱,只不过他不愿意因此牺牲自己喜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无疑是高手的所为。


巴菲特代表了华尔街的一种有效賺钱模式,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模式。事实上,市场足够大,可以容纳足够多的赢利模式。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当然,即使是一瓢饮,也不是可以轻松获取的。

股神接受外媒专访曾表示,其实从2008年金融海啸经验上,他真正学习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市场内的我们,都是一张骨牌,紧紧地靠在一起” 。巴菲特对此回忆称,“在那一场危机之中,置身于市场任何一隅的我们,都只是一张多米诺骨牌。”

附巴菲特经典语录:

对于产品和管理层,我们不会费尽心思去挖掘模糊的事实,或培养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如果一家企业赚取一定的利润,其他条件相等,这家企业的资产越少,其价值就越高。

作为一个公民,芒格和我欢迎变化,新鲜的想法、新颖的产品、创新的过程,以及那些提升我们国家生活水平的东西,这些当然很好。然而,作为投资者,对于那些处于发酵中而迅速膨胀、变化的行业,我们的态度就像我们对于太空探索的态度一样,我们会鼓掌欢迎,但不会参与其中。

黄金有两大缺点,既没有太多用处,也不能自我繁殖。的确,黄金有一些工业和装饰上的用途,但是,这两种用途的需求都很有限,而且无法吸收新的产能。

在银行业中,资产总值是权益的20倍,这样的比例很常见,即便一个小小比例的资产错误,就可以吞噬掉大部分净资产。而且,在很多大型银行中,错误是经常的,例外是非常的。

保险这行业虽然小错不断,但大致上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果,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情况与纺织业刚好完全相反,管理阶层相当优秀,但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各位的管理阶层所学到的一课,很不幸一再学到的就是,选择顺风而非逆风产业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被告知,巨大的负债可以让管理层前所未有地专注工作,就像在汽车方向盘上装一把匕首,可以提高司机的注意力一样。我们承认,这样的提醒方式,固然可以使司机变得更加警觉,但是,这样做的另一个后果将会是致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如果汽车遇上哪怕极小的坑洞或者冰裂,都足以导致致命的灾难。商场上到处布满坑洞,一个要求避开所有坑洞的商业计划,本身就是一个灾难。

通常而言,华尔街对于一个主意的热情并不取决于它的优点,而是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利益。

当一个公司销售的是普通商品型产品或者服务时,它不可能比最为愚蠢的竞争对手聪明多少。

投资人必须谨记,难度高低并不重要。你正确地投资一家简单易懂而竞争力持续的公司所得到的回报,与你辛苦地分析一家麻烦不断、复杂难懂的公司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那些在公众场合误导大众的人,最终也会在私下里误导自己。

好的投资主意非常稀缺,就像优秀的产品或企业并购的主意一样。

市场是一个变换位置的中心,钱在这里从活跃的投资者流向有耐心的投资者。

无论天资或努力有多大,一些事仅仅是需要时间。

没智慧的人有理由,没理由的人有智慧。

高IQ不足以让人成为伟大的投资家,否则大学里的教授们一定是全美最富有的人。具有商业思维导向以及常识或街头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比分析市场的人心容易得多。

我不喜欢很容易的生意,生意很容易,会招来竞争对手,我喜欢有护城河的生意。我希望拥有一座价值连城的城堡,守护城堡的公爵德才兼备,而且这座城堡周围有宽广的护城河。我经常对伯克希尔子公司的管理者说,加宽护城河。往护城河里扔鳄鱼、鲨鱼,把竞争对手挡在外面。这要靠服务、靠产品质量、靠成本,有时候要靠专利或营业地点。我要找的就是这样的生意。在哪能找到这样的生意呢?我从那些简单的产品里寻找好生意。

一门生意,要是你不能一眼看懂,再花一两个月的时间,你还是看不懂。

习惯的枷锁,开始的时候轻得难以察觉,到后来却重得无法摆脱。

直接和间接的企业分析经验,使我现在特别倾向于那些拥有金额很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商誉,却对有形资产需求很少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商誉是一份不断创造丰厚回报的大礼。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买入时机的选择都要优于我们对于卖出时机的选择。我们并不指望能够赚到可能赚到的每一分钱,我们将十分满足于以很低的价格买入,然后在该证券的价格能够大概正确地反映其价值时(意味着这对于一个私人持有人将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将他卖出。

对超过 40 岁的证券分析师的评价:“他们知道太多如今已不再适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