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有什么内在联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对人才转移,做过一次非常精彩的论述:

第一次世界人才大转移,是苏联的三百万犹太人转移到以色列,以色列成为了一个科技高地。第二次人才大转移又来了,美国排外,大量人才进入不了机密研究。美国著名媒体写了一篇文章反问美国“中国如果发明了治疗癌症的药物,也危害国家安全吗?”美国癌中心辞退了三个华人科学家,中国人发明的癌症药,难道也危害国家安全了吗?他反问美国。很多科学家在美国丧失了工作信心,为什么不拥抱他们进来呢?他们问“怎么进来?孩子上学难,没户口买不了车,还要缴很高的税收。”应该调整我们的政策,拥抱这个世界。美国两百年前是印第安人的不毛之地,就是政策对了,今天是世界霸主。我们国家有五千年文明,有这么好的基础,应该拿出政策来拥抱世界人才来中国创业。

——出自2019年5月21日华为创始人、CEO兼董事,任正非接受数家中国媒体采访全程纪要,纪要内容由华为官方整理。全文两万余字,以上为节选。

大家可能都耳闻过二战期间 纳粹德国排犹导致犹太人向美国转移,但是任正非提到的“第一次世界人才大转移,是苏联的三百万犹太人转移到以色列”,就鲜为人知了,而其中就包含了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的内在关联。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百五十年前。1881年3月1日,被称为“解放者”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身亡。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现场

亚历山大二世,就是历史书课本里常常提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那位沙皇,有当事者回忆道,在亚历山大的葬礼上,农民代表团向他敬献的花环被放在了他的胸口,“一如他生前我们农民在他心中所处的位置一样”。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影响极为深远,他推动的改革进程被打断,改革措施被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逐步取消。俄罗斯的各种隐患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十月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俄国人受“好沙皇”思想影响,且东正教带有浓厚的忠君传统,很少能做出刺杀沙皇的举动。因此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在俄国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犹太人随即被指责刺杀了沙皇,国内爆发反犹迫害和屠杀。

在这种情境的影响下,俄国犹太人犹大·勒布·平斯克,转变了过去让犹太人融入欧洲社会的主张,放弃了欧洲的人道主义和启蒙运动能够消灭反犹主义的想法。他发表了《自我解放》(Selbstemanzipation)一书,号召犹太人回到以色列故地——耶路撒冷。

在这本小册子的影响下,东欧开展起“热爱圣山运动”,为以色列带来了第一波移民潮(1882-1903)。此后的第二波(1904-1914)、第三波移民潮(1919-1923)也主要来自于东欧、俄罗斯。

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国后的近三十年里,都对以色列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泽维·贾伯京斯基,大卫·本古里安,梅纳赫姆 · 贝京,这几位曾经在以色列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人物,都是来自于俄罗斯帝国的犹太移民。这些俄罗斯犹太人曾构成了以色列建国前的中坚政治力量,并为以色列带来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大名鼎鼎的“基布兹”,正是来源于此。根据1969年出版的《犹太人百科全书》,基布兹是一个志愿组合的集体社区,主要务农,在那里没有私人财产,它对它的成员及其家庭的一切需要负责。”

基布兹构成了以色列社会的基层中坚组织,其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基布兹的目标是混合共产主义和锡安主义的思想建立“乌托邦”社区。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一起劳动,共同生活。“基布兹”的住房、汽车、学校、图书等等属于“基布兹”的每一个人。如何分配年度利润,也由大家一起商定。社员平常的开支,包括吃饭、穿衣、看病保健、教育、旅游乃至听音乐会、看电影等全部免费,并由集体统一分配。在“基布兹”的食品店、服装店,每个成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表格,需要什么只管拿,签个字就行,所以说“基布兹”内部没有金钱往来,成员不领取任何报酬或工资。但一般“基布兹”都为每个社员设有一个外购用的帐户,如果所需东西在“基布兹”内部实在买不到,则可以从帐户上取些钱到外地购买。

基布兹这种形式,对于年纪大一些的中国人可太熟悉了,因此常常称之为以色列的“人民公社”。

中国的人民公社,在建国三十年之后,大规模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色列的基布兹,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影响力依然巨大。以色列许多精英人物都来自“基布兹”。以色列精英人物中有相当多的人要么生活在“基布兹”,要么在那里出生。在工党执政的29年中,其内阁成员的1/3都来自“基布兹”。在以色列国防军中,许多高级将领原本也是“基布兹”成员,如曾任国防军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的摩西·达扬,就出生在以色列第一个“基布兹”(“克武查”)。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30%的空军驾驶员和近1/4的陆军军官是“基布兹”成员。在这场战争中,以军阵亡778人,其中200人也都来自“基布兹”。

排除掉犹太民族主义,当时的以色列与苏联意识形态最为接近,活脱脱就是一个中东小苏联。而且犹太人也与苏联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二战期间尤为突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入侵后,苏联丧师失地,损失惨重。为了调动各族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经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苏联情报局先后发动不同民族、不同团体的文化代表人物成立了反法西斯委员会,犹委会名列其中。

1942年4月23日,在苏联战时首都古比雪夫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苏联情报局副局长所罗门·洛佐夫斯基正式对外宣布了5个委员会成立的消息,并指出:

“犹委会的主要目的是动员所有国家的犹太人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发起一个全力以赴援助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肩负重任的苏联及红军的运动。”

苏联犹委会代表团应邀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行了友好访问,不仅与这些国家的主要犹太人组织进行了广泛交流,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且大大地推动了西方犹太人的援苏话动。

这是犹委会对外宣传的高潮,也是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苏联情报局领导的5个反法西斯委员会中,犹委会的活动最活跃,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在犹委会的努力宣传下,国外犹太人组织和个人对苏联红军和民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现金、食品、衣物、药品、机器设备、救护车等,不一而足。

按照洛佐夫斯基的说法,仅美国的苏联战争救济犹太委员会就为苏联募集了9300万美元,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在战后的许多文件中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卫国战争期闻,犹委会“在抵制反苏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当时以色列还没有正式建国。犹委会自觉犹太民族对苏联立下了大功,总可以要到一点回报吧?既然苏联这么地大物博,给我犹太人一点生存空间不过是九牛一毛?

1944年2月15日,犹委会的几位领导人联名向苏联政府提出了在俄国犹太人的传统聚居地——黑海的克里米亚,建立犹太族自治共和国的建议(简称“克里米亚方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恍然大悟了?

今天以色列的那些犹太人(至少其中的中坚力量),过去千年的真正故乡不在巴勒斯坦,而是在黑海之滨的乌克兰(尤其是克里米亚)。

甚至他们也不是古以色列的闪米特人种,而是出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种,在中世纪改宗犹太教,被称为可萨犹太人。粟特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比如掀起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粟特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仅是唐玄宗外重内轻,重胡抑汉玩脱了的恶果,也是当时整个粟特民族蓄谋已久的鸠占鹊巢的谋国大计——长期在丝绸之路上经商,粟特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和庞大的情报信息网络,但是伊斯兰帝国的兴起,严重威胁了粟特人的地位。他们希望利用唐朝政局的弊病趁虚而入,取代汉人成为天下之主!

克里米亚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在苏联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此事“不仅在莫斯科的犹太居民中公开谈论,在苏联当局上层中也广为谈论”,并且受到苏联广大犹太民众以及各兄弟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