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斗:石油大王大战地产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中国,地产商的名声总是不太好听。

但是在美国,地产商的形象要好得多;

为了对抗绑架国家利益的石油利益集团,总是地产商挺身而出,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过去二十年,代表石油财团利益的小布什政府,在中东花了几万亿美元发动两场战争,引爆了国内的次贷危机,极大加剧了美国的衰落。八年之后,纽约大地产商特朗普临危受命,极力主张退出中东乱局,希望能拨乱反正力挽狂澜。老迈拜登昏庸无能,被以色列继续绑在中东,懂王特朗普要王者归来,续写地产商守护星条旗的传奇……

这个戏码其实并不新鲜,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场了。

首先由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来介绍故事的主角。他说过,“我心目中的赚钱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约翰·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全名叫做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美国第一个十亿级富豪,也是十九世纪的世界首富。考虑到同期美国GDP仅为920亿美元,从财富比例和影响力上说,这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个人财富积累,今天的首富马斯克、盖茨、巴菲特等人,根本难以望及项背。假如活到今天,他的财富将比全球前十大富豪的总资产还多10%。

洛克菲勒的讽刺漫画

洛克菲勒的奋斗历程,就是美国梦的最高呈现;洛克菲勒家族百年发展史,就是浓缩版的美国历史。

直到今天,洛克菲勒家族已经发展到第七代。今天洛克菲勒家族明面上的财富只有几十亿,然而其实际财富通过家族信托、慈善基金会、家族基金会、家族办公室等形式沉在水面之下,通过慈善捐助和投资的方式延伸关系网络,其影响力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洛克菲勒财团与摩根财团、杜邦财团、梅隆财团等十大财团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利用它们雇佣的金融家、企业家及经济学家,组织各种委员会、协会、同业公会等公众团体,针对当前美国的财政、金融、外贸等经济问题,发表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提出有利于财团的各种建议意见,以左右政府的决策。十大财团还通过组织游说集团,操纵总统竞选和国会改选的途径,甚至派出代理人争夺政府要职和国会席位,从而左右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美国真正的统治集团。

我在《华为崛起》中曾说,华为公司是中国的分形,理解了华为就理解了半个中国。那么洛克菲勒家族就是美国的分形,理解了洛克菲勒家族,基本上就大致理解了半个美国。

洛克菲勒的飞黄腾达,是十九世纪最为典型的美国式财富传奇,是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巨大石油需求风口扶摇直上的标杆案例,其中包含了战争、阴谋、垄断权力、金融控制、工人运动、血腥镇压等一系列要素。

约翰·洛克菲勒是德意志移民的后代。约翰的父亲威廉是个不太成功的小推销员,但却很注意对儿子进行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教授他商业相关的知识,以及对财富的渴望。耳濡目染之下,12岁的约翰就开始向邻居发放“高利贷”,收取利息,以至于他的邻居们纷纷认为他是一个犹太人。

很多资料对于洛克菲勒血缘出身到底是不是犹太人纠缠不休,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具有犹太血统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认知最为深刻。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剖析到,犹太并不是宗教或血缘等狭隘的问题,而是指代国际金融资本的犹太精神。犹太教的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人世俗的神是金钱。从做生意和金钱中解放出来——因而从实际的、实在的犹太教中解放出来——就会是现代的自我解放了。

约翰·洛克菲勒

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天然具有联合起来控制世界攫取利益的内在冲动,其人间代理人总要通过某种纽带彼此连接,惯于游走在各国从事金融行业的犹太团体,就是最好的“附身”对象。同时完全可以有其他选项,比如共济会、光明会、玫瑰十字会什么的。由于这个群体中大部分都是犹太人,当一个人思想和行为都是从国际金融资本的角度出发,那么无论他自身血缘如何,他已经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了。从洛克菲勒的思想和行为来看,他是比绝大多数血缘犹太人更加正宗的精神犹太人。

1859年,20岁的洛克菲勒以10%的利息从父亲那里借来1000美元,再加上自己前期工作积攒的800美元,与英国朋友莫里斯·克拉克开办了一家小型农产品贸易公司。

洛克菲勒从报纸每天报道的新闻中,正确预判到紧张的国内局势必将引发战争。两年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果然暴增。洛克菲勒抓住了这一风口,倾尽全部身家,再以银行贷款为杠杆,囤积了大量谷物、棉花、食盐、火腿还有煤炭等军需物资进行倒卖,大发国难战争横财。至于有多少士兵因为军需物资短缺在战场上流血又流泪,那就不是洛克菲勒操心的事了。保守估计他至少挣了十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也成为洛克菲勒起家的第一桶金。

战后,农产品需求归于正常,洛克菲勒嫌农产品挣钱太慢,盯上了快速发展的石油市场。他从炼油厂起家,几经扩张,兼并,将合伙人克拉克踢出局,到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之时,资本额为100万美元,控制了美国炼油业10%的市场。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我不迎接竞争,我摧毁竞争。”

洛克菲勒再一次踩在战争风口上。标准石油成立的同年普法战争爆发,欧洲各国硝烟弥漫,导致美国石油出口受阻,石油价格暴跌,中小炼油厂纷纷破产。洛克菲勒与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秘密结盟,保证标准石油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出货。这份协议被称作“美国工业发展史上最残酷的死亡协定”。未能进入利益集团的中小企业,要么在高昂的运输成本中等待死亡,要么向洛克菲勒俯首称臣。视洛克菲勒为偶像的比尔·盖茨,在一百年后联合Intel公司搞了著名的“Wintel同盟”,使得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大杀四方,确立了垄断地位。

洛克菲勒还通过恶意操纵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的方法,进一步将同行逼入绝境,从而能以“更合适”的价格展开收购。战争过去后,新兴的内燃机技术带动国内外经济快速发展,拉动石油需求的井喷,洛克菲勒再一次通过战争挣得盆满钵满。

1882年,标准石油成为美国第一家托拉斯。同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是由铁路建设的过度竞争引发的,并由此引发全行业经济崩溃。这场危机成为托拉斯大跃进的助推剂,遍及铁路、石油、食糖、肉类加工、煤、酒等产业。标准石油借助这一风口飞速发展,从炼油延伸到石油产业链的上下游,巅峰时期,垄断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30%的石油产量,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市场垄断程度世界记录。

在此基础上,洛克菲勒财团深入到金融行业,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核心机构,这七大金融机构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形成了仅次于摩根财团的金融托拉斯,洛氏家族通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

到十九世纪末,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王摩根,钢铁大王卡耐基,并称为美国财富三巨头。

讽刺标准石油的漫画

所有的三头结构都是不稳定的。到1905年,洛克菲勒财团与摩根财团通过一系列相互合作,完成了对钢铁大王卡耐基财富帝国的肢解,形成了两强对峙的局面。

洛克菲勒看不起摩根,更羡慕摩根的有利地位,因为摩根财团的金融扩张主要影响少数大企业高层,金融业也主要服务有钱人,尽管财富更集中反而不那么拉仇恨。洛克菲勒洛财团的基本盘是实业,其残酷扩张要直面无数中小企业主,将后者逼入破产境地,煤油灯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使得所有人都知道标准石油,而它的超级垄断地位让所有人感到愤怒和恐惧。石油工人们不得不为了每周3到4美元的可怜薪水拼命劳作,大量童工要从早上5点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收入更加微薄。

于是,相对于隐身幕后的摩根,洛克菲勒成为无数人憎恨和诅咒的对象。那个时代的美国妈妈常常这样吓唬孩子:

“如果你不听话,洛克菲勒会把你抓走的。”

有了标准石油作为始作俑者,白糖托拉斯、烟草托拉斯和橡胶托拉斯一个接一个拔地而起,这些垄断巨兽一手操控了市场,攫取巨额利益的同时,疯狂压榨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了权钱勾结、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的美国“镀金时代”。

擅长现实讽刺题材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名声鹊起,197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引发巨大社会轰动效应,许多评论家疯狂口诛笔伐当中销量一路爆红,马克·吐温亲自改编的同名戏剧在全国巡演了三千多场,场场爆满。打击托拉斯,遏制垄断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表现镀金时代的漫画

民间的巨大呼声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有所动作,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出台,该法律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1892年,美国联邦法院裁定标准石油托拉斯为非法垄断企业,洛克菲勒被迫将财产转到各分公司名下,但仍由原董事会集中经营。1896年,洛克菲勒审时度势之下决定退休,把帅印交给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自己隐身幕后,仍然控制着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1901年9月6日,麦金莱总统被刺杀,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即老罗斯福)继任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早觉察到民间对托拉斯的垄断行径怨声四起,几乎已经到了动摇国本的地步,而麦金莱对垄断资本的纵容让他格外不满,他曾评价这位现任总统“麦金莱并不比一块巧克力点心有更多的脊梁骨。”老罗斯福一上任,就拿出了牛仔强悍的劲头,向托拉斯巨头们挥下了“大棒”。

如果是平民出身的总统,洛克菲勒早就用金元收买等方式让其为自己效力了。但是这招对于老罗斯福无效,因为罗斯福家族也是大富豪,还是纽约首屈一指的银行家与地产商。美国最值钱的那些物业,从纽约曼哈顿第22大街到第46大街,从第五大道到哈德逊河,大部分都是罗斯福家族的产业。

与洛克菲勒这种在美国蛮荒西部野蛮生长白手起家的创一代不同,西奥多·罗斯福是生活在纽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从小锦衣玉食,声名显赫的富N代。

作为老钱,老罗斯福一点都看不起洛克菲勒这些白手起家的新生代暴发户。搞钱就搞钱,能不能注意一下可持续发展?品味能不能稍微上上档次?吃相能不能不要这么难看?

西奥多·罗斯福

当然,洛克菲勒更看不上老罗斯福,在他心中,天大地大我最大,连被称为美国“幕后总统”的摩根他都敢当面羞辱,还有谁他能放在眼里?老罗斯福不过就是仗着投胎技术好的纨绔富家子弟,除了骑马喝酒泡妞,还会干啥?他曾经说过:“我们真是瞎了眼,居然选了这么一个混混当总统!”

罗斯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移民美国的第一批清教徒身上,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正星条旗元老家族。罗斯福家族的祖籍是在荷兰莱茵河口的托伦岛,那里曾有一片土地叫作玫瑰田,曾住有一个在该地区很有名望的范·罗斯福家族。荷兰人名字里带“范”,德国人名字里带“冯”都表示这是贵族姓氏。他们信奉的拉丁文治家格言“谁从事种植,谁就能生存”为美国的罗斯福家族所继承。

在漫长的岁月中,该家族通过各种手段逐渐积累起家族财富,其中还包括向中国贩卖鸦片。对你没看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祖父沃伦·德拉诺是旗昌洋行的大股东,后者是美国洋行中的头号鸦片贩子。这成为攻击他们家族最重要的黑点。他的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后,政策比他还要左倾,简直比苏联还像社会主义,普利策奖获得者韦斯特布鲁克·佩格勒曾撰文称,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抨击美国富人的不当得利是一种可耻的伪善”,因为罗斯福总统的“海盗”外祖父曾经营鸦片生意,“从悲惨的中国人民手中掠夺来的财富,让其家人过上了最奢华的生活。”

在1901年12月4日提交国会的咨文中,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自己的反托拉斯政策。在自己的第一个总统任期,他先后对40多家大公司提起诉讼,因此获得了“托拉斯爆破手”的美名。由于顺应民意,老罗斯福又以高票迎来了第二个总统任期。

西奥多·罗斯福反垄断的漫画

1911年,也就是老罗斯福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美国联邦法院做出最终裁定,标准石油公司必须拆分为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从此成为历史名词。地产商大战石油商人的戏码达到高潮。

然而,这不代表洛克菲勒一败涂地。从标准石油拆分出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占据了“石油七姐妹”中的三家,另外四家是德州的海湾石油、德士古,以及英国的壳牌和BP(英国石油)。洛克菲勒财团没法在国内搞垄断,就把垄断国际化。二战之后,这七家公司通过相互交叉持股,编织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结成了“联姻”式、共为母公司的亲缘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石油卡特尔,对于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影响比以往更加深入,美国的外交视角从此就没有离开过中东。“石油七姐妹”一直垄断全球石油市场数十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海湾石油危机。

老罗斯福卸任后,他掀起的这波反托拉斯浪潮成为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依然被威尔逊总统所继承。在担任总统之前,威尔逊是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法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对于大公司搞垄断破坏自由市场的行为早就诸多不满,他在老罗斯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阻止不公平的交易行为来遏制垄断,鼓励竞争。他还迫使国会通过了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以使诸如价格歧视、与零售商签订协议使其不能贩卖其他公司的产品、及通过董事会或特定协议控制其它公司等竞争行为非法化。这个新法案比起之前通过的反托拉斯类法案要更强大,因为它能够在公司违法时针对个人问责。

然而,美国政府遏制垄断的行动,只是更有利于中小企业主和消费者,由于减少了托拉斯集团的利润空间,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后者对劳动者的盘剥,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苦难。武装革命的火种正在酝酿。

1914年,在科罗拉多州南部,大约11000名矿工对洛克菲勒财团名下的科罗拉多州的燃煤电力公司(CF&I)进行了罢工,以抗议低工资,危险的工作条件,以及公司在工人生活中的独裁统治地位。洛克菲勒家族的掌舵人小约翰·洛克菲勒雇用私人武装队,使用装甲车、步枪和加特林机枪袭击工人帐篷营地。工人进行反击,小约翰则直接公器私用,调来了国民警卫队进行镇压。最终酿成了赫赫有名的勒德洛(Ludlow)大屠杀,造成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26人死亡,其中11名儿童被活活烧死,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罢工”。

小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

被焚毁的罢工工人帐篷营地

阶级兄弟的鲜血激怒了所有勒德洛的矿工们,他们自发组成了志愿军。当时的美国西部就是符合美国西部片刻板印象的西部,西部工人本质上就是一群牛仔,手里有枪,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在中国,先有共产党再有工人武装斗争,在美国,先有工人武装斗争,再有共产党。

在随后的10天里,志愿军用“记住勒德洛”(Remember Ludlow)作为战斗口号,在科罗拉多州南部展开了一场血腥复仇的武装行动。其结果是六处矿井被毁,煤矿官员、罢工破坏者、警卫人员和其他与采矿公司结盟的人死亡。当矿工们最终向联邦政府让步时,已经导致冲突双方共75人死亡。

罢工宣传画

小约翰·洛克菲勒是个强硬的反工会分子。在听证会上,当国会委员会主席问小约翰·洛克菲勒,他在“付出你所有的财产,杀死你所有的员工”的代价,是否仍然会坚持他的反工会立场时,他强硬回复道:“这是一个伟大的原则!”

1919年美国共产党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美共的领导下,美国工人运动和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严重威胁到资产阶级的统治,迫使他们采取一系列让步。更严格的劳动法被采纳和执行,对工会的支持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顶峰。勒德洛被认为是劳工运动的分水岭,现在这里树立了一座美国劳工斗争纪念碑。

以上不厌其烦地讲述洛克菲勒的发家史,是想告诉读者,这位发迹于十九世纪镀金时代的美国顶级富豪家族,绝非什么一心向善的“善男信女”,而是纵横捭阖,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商业枭雄。他居然要搞慈善基金会,肯定不是因为良心不安想要买点赎罪券这么简单。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头号代表,洛克菲勒家族一方面控制了巨大的财富,制造了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手里沾了那么多工人阶级的鲜血,让无数人憎恨和诅咒,你说他会不会在午夜梦回时扪心自问,担心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也像俄国那样“日月换新天”,整个家族像俄国同行那样一个个挂上绞架呢?

洛克菲勒深深感到,美国人干什么都是直来直去,粗鄙不堪,极度缺乏高超的社会治理人才,不仅社会矛盾此起彼伏,一点小矛盾就会搞出大事,如此下去,还怎么愉快地搞钱?德国诞生了让他恐惧的马克思主义,搞得他的工厂矿山风起云涌,相应的“解药”会不会也可以在德国找到?他对大西洋彼岸各种各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经济学,及其代表的高超社会治理技术心怀巨大的渴望之情。

除了社会革命的隐忧,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财富转移趋势,更让洛克菲勒夜不能寐。他自己就是依靠科技革命的风口战胜了old money,当然知道其中蕴含的巨大威力。

二十世纪初,电气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老对手摩根财团先后收购了贝尔电话公司将其整合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收购爱迪生电灯公司将其整合为通用电气,1907年趁着金融危机将西屋电气收至麾下,从无线电、电力、照明、电机掌握了电气的全产业链。虽然现在洛克菲勒富可敌国,但一切都是建立在石油基础上。如果能源转向全电气化,不就相当于对洛克菲勒财团的釜底抽薪,再庞大的财富帝国也会轰然崩塌。

1908年福特T型车问世后,迅速风靡,洛克菲勒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将挽救已经显露颓势的石油市场。如果汽车行业能够大力发展,让每个家庭都能有一辆车,自然会带动石油需求的飞速提升,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自然江山永固。在此之前,石油的主要产品是煤油和柴油,汽油只是被当做一种危险的副产品存在。经过五年的重点攻关,1913年洛克菲勒旗下公司发明了“热裂解”工艺,使汽油的提取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高达40%,极大提升了石油的价值。

尝到科技甜头后,洛克菲勒不仅看到汽车工业崛起拉动石油工业的未来曙光,更看到了科技的巨大力量。与其殚精竭虑背着骂名,冒着引发革命的风险搞市场垄断、剥削工人,不如上点科技狠活,又能挣到高额利润还能收获好名声,简直强太多了!

科技,才是最大的垄断!

要把这个美好前景变为现实,需要大批的机械加工、材料科学、内燃机、化工等方面的高端人才,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德国。除此之外,更让洛克菲勒感兴趣的是,德国物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看不见的原子核内部,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这将是有可能颠覆石油的伟大能源技术革命!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如何去搞人才?去欧洲,去德国!

于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应运而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