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拼命自救!它却逃过一劫 趁机反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滑冰冰、Doris、晓太阳

时隔3年,蒙眼狂奔的小米,终于实现了自己曾经吹下的牛。

19年年底,雷军发布一条微博,小米将电饭煲卖回日本了!早在2016年低谷时,雷军就曾许诺“想做更好的电饭煲,卖到日本去”,如今诺言终于兑现,不过,雷军想做的,不仅仅是电饭煲。

与诺言一同实现的,还有小米正式官宣,进军日本。3个多月后,小米在日本的第一款智能手机产品发布,然而配合宣传的一支视频,却在日本惹下大祸。视频广告中,寿司、刺身配合白人、胖子、核弹爆炸的元素,迅速勾起了日本民众的情绪。

而在东海另一边,中国网友也陷入了沸腾,有网友表示“下台手机,就是小米了。”事件中,小米是否故意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不仅在中国,小米所到之处,江湖都会天翻地覆。

小米这个“价格屠夫”,以极致性价比起家,剿灭中国山寨机后,西出欧洲,东进美洲,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小米乘上的那股风,是中国智能手机集体出海的3年,但这股风吹到如今,却笼罩在不详的阴霾之下。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六天后,“实体清单”扩充至33家,包括360、烽火等等悉数上榜。这场封杀,不管是科技圈还是普罗大众,都是一片哗然。

同样是手机厂商,经常“碾压”友商华为的小米,怎么就岁月静好,毫发无伤?

这还要从美国“实体清单”的定义说起。

美国认证:小米 与科技无关

说的简单点儿,登上美国“实体清单”的企业和机构将无法与美国有着任何商业交易,美国企业在向“实体清单”中的企业机构出口产品时,也必须申请许可证,并且接受更为严格的出口审查。

由于美国的“实体清单”大多针对于国内知名的科技企业,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实体清单”更像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和机构的一种“特别认证”。

没上过一次实体清单,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国内的科研大厂。实际上,美国封杀华为,还真不是因为它的手机,而是因为华为的通信技术,华为已经成了很多科技组织的核心成员,参与甚至开始主导标准的制定;最重要的是,华为的科技开始向上游渗透,也就是芯片、核心材料等。这是美国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所最看重的东西。美国打压华为,是害怕它在科技和标准两方面,侵蚀美国的利益。

然而,哪怕是10个小米放马过来,恐怕都不能伤害到美国一分一毫。

2010年,华为年销售额超过1800亿,其中80%的营收来自全球服务业务,也就是通信行业。公司绝大多数业务来自海外,这时的华为,是一家对标思科的通信设备公司。

但是2010年,小米才刚刚成立。2019年,华为销售额超过8500亿,其中55%的营收来自消费者业务,以手机业务为主,华为一跃成为全球出货量前三的手机品牌。不过,公司45%的业务是企业级业务,比如基站、天线......2019年,小米营收超2000亿,刚刚赶上2010年华为的营业额,小米手机出货量全球第四,并成为中国出货量最大的电视机厂家。小米和华为不过是恰好在手机领域的业务有重叠而已。

更重要的是,小米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虽然小米号称拥有几千个专利,但是它所有的技术、专利基本上都局限于应用层面,什么插线板、电视、充电宝之类的,美国人不在乎,那些一没技术含量,更无法主导标准,爱做就做好了。

小米:我是互联网企业

被吐槽没有核心技术,也是小米的无可奈何——不过成立10年,要它技术卓越,又要它业绩动人,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在技术和业绩之间,小米不得不做出取舍。这也是为什么比起真正的科技公司华为,小米反倒更像家互联网制造业公司。科技公司靠技术吃饭,互联网公司靠模式取胜。小米的价值,正是迎合了这一轮移动互联网商业浪潮,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深深影响了传统制造业。比起制造业的“苦脏累”,小米的模式优点明显:

1、高周转、低风险。

没有制造工厂(全部代工)、没有线下渠道压货,配合预售/抢购模式(虽然饱受诟病,但不得不说对企业非常有利),大大降低库存风险。

2、低渠道费用。

没有线下渠道,意味着无需高昂的人工成本、门店费用和经销商的层层加价,加上高效周转带来的精准需求预测,这就为高性价比模式奠定了重要基础,构成了小米竞争护城河的根本。

3、粉丝经济。

通过雷军的个人魅力和小米自身的定位,小米在城里初期就吸引了大批“米粉”,商业世界里,亘古不变的定律之一就是——粉丝的钱最好赚。他们热切、包容,不顾一切。可以说小米是最早开创粉丝经济并取得成功的制造企业,通过小米社区等近距离的用户交互,高效感知用户需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MIUI的成功。在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之后,内容生态的完善和变现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与其嘲讽小米的技术含量低,不如把科技看作是一种生命,这种生命体的核心诉求是繁衍——也就是被更多人使用。

谁能够帮它实现这一点,谁就将获得最大的回报。所以在商业的世界里,有时候会出现发明者和创造者不是赢家,而那些借鉴者模仿者反而会赢得世界的情况。

小米:技术不强但我有别的

小小手机包含各种模块,一点也不比汽车简单,其技术,甚至更难。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公司自己揽研发自己生产,既不现实也不高效,因此严格来说,每一家智能手机企业都是“组装厂”。但市场中的苹果、三星、华为,作为头部玩家,拥有其他竞争对手短期甚至长期都无法超越的绝对技术壁垒。苹果的壁垒是软硬件技术,三星是具备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华为则是通信技术。通信设备是华为起家的基础,5G也是通信技术,华为在这块处于绝对领先。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华为在无线通信领域制定了大量的标准。尤其是在5G方面,华为持有的5G专利持有量,世界第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的伟大要靠竞争对手来体现。

华为的竞争对手是苹果、三星、IBM思科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等这些伟大的公司。小米的竞争对手看似是华为,其实仅仅是在手机业务而已。手机业务上,小米在国内销量排第四,与OV在手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雷军说小米专注产品,忽略了品牌和营销,由此才让OV厂靠渠道和铺天盖地广告、代言抢得市场份额。

小米难道不知道自己线下营销不行吗?

当然知道,但小米不可能像OV那样打线下,同时小米也知足了。因为深知自己造手机无论做多好,始终是不能跟科技大厂比的,手机领域自己也不求第一,中规中矩就行,可以在设计上创新,但毕竟软肋在那里:自己起步晚,又没有技术积累也无法形成核心技术壁垒。小米选择的道路,并非是做最好的技术公司,而是做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又便宜的产品,给平凡的东西加上科技BUFF。你可以说小米不够高端、不够商务,拍照不够炫,但小米会好好的,因为永远有人在乎性价比。

很多喜欢数码产品的,自己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等数码装备不会是小米的,小米不够高大上,但是却往往有几个小米其他的产品,比如台灯、移动电源、电饭锅、音响等等。小米想做的是科技界的MUJI(无印良品),不仅有科技BUFF加成,还极具性价比。小米的体脂称、空气净化器、电磁炉、摄像头、智能锁、踏板车……这些品类在消费者脑海里缺乏知名品牌,小米都做,市占率还不低。

消费者选择的理由是:因为这些东西小米做的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比小米好的,比小米贵,比小米便宜的,绝对没小米好。所以小米的让人人都享受科技的乐趣,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到实处的,你能在小米的店里看到丰富的产品品类。

可能去苹果店逛一圈什么也不会买,毕竟手机电脑又不可能天天换。但去小米的店里,可能就会买点什么,毕竟价格实惠东西还都不错。因此小米做的物联网设备卖得很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

截至2020年3月31日,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小米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增加至4.6百万,同比增长67.9%。虽然小米没有自己的技术,但如果没有小米,没有人向供应商提出需求,也就没有这么多用户体验优秀的产品。没有厂家提供设计思路,供应商什么也不会造,小米的核心就是打造好产品,并通过控制成本,把好产品送达用户。小米的产品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可。

2020年一季度小米境外市场收入达到248亿元,同比增长47.8%,占总收入的50.0%,这是小米历史上首次实现境外收入占比达到一半。可以看到,国内因疫情影响,收入同比下滑8%,但是海外收入增长强劲,同比增长48%。作为一家成立10年的公司,能冲上400亿美元市值,小米的发展可谓迅猛,同时在疫情影响下整体行业下滑,而小米一季度营收净利还实现同比增长,可谓惊艳,可见抗风险能力之强。

比起华为走的道路,小米的路要好走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