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三十年沉浮录(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在夹缝市场中站稳脚跟后,雷军对盗版发起宣战——用低价的正版软件来打击盗版产业。1999年10月21日,金山推出了“红色正版风暴”活动,将原本168元的《金山词霸》和《金山快译》一次性降到到28元售卖。

而当时的盗版软件价格也普遍在20元左右,在正版、低价、优质、可靠在这一系列亮点的吸引下消费者立刻转向正版市场。“红色风暴”一举打散了盗版软件市场——消息发布3天,21万套产品销售一空。

红色正版风暴发布会

雷军说:“我们原本预计销售30万套,但没想到3天就销售了21万套,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11月1日,金山宣布《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快译2000》已经在全国断货。12月21日,《金山词霸》的第100万套产品下线,成为中国软件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正版软件,为了纪念这个数据,国家图书馆对这两款正版软件进行了永久珍藏。

“红色正版风暴”是雷军从程序员转型市场人员后的一次价格实践,他不但懂得了什么是市场喜欢的东西,还明白了应该怎样定价才能既叫好又叫座。

但游戏业务的拓展也引来消费者对金山“不务正业”的质疑,大家认为金山不再钻研WPS,没有尽到一个民族软件旗手的职责。

雷军回应说,我们理解用户对我们的苛责,大家认为WPS承载着民族软件的希望,希望我们做下去,但是金山作为一家企业也必须考虑生存问题,我们需要用这些小产品支持我们生存,当然我们的目的不仅限于生存,我们要通过这种游击战积累战斗经验。

就在他们忙于和微软缠斗时,科技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在大洋彼岸,1994-1995年,网景和雅虎分别在美国成立,成立一年就纷纷上市;很快这股风潮席卷国内,1997年,当初的惠多网友丁磊创立了网易;一年后,另一个惠多网友马化腾成立了腾讯,同样在1998年底搜狐、新浪更名后开始快速发展,1999年英语教师马云在杭州成立了阿里巴巴。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中国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爆发。

这是金山的沉舟侧畔时,他们慢了半拍,直到1998年10月雷军才意识到互联网的崛起,他向金山董事会建议直接收购一家公司切入互联网赛道,他看中了网易。那时网易成立才1年,只有5个员工,主要做邮箱和个人建站两项业务。雷军计划以1000万人民币的价格来收购网易,但丁磊考虑后拒绝了。

两个月后,丁磊告诉雷军,他们融了1000万美金,网易估值5亿人民币,这个消息惊呆了雷军。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在还不知道怎么赚钱的时候,什么样的业务能让一家公司在两个月内估值涨几十倍?”

雷军后来回忆说,1999年他整夜睡不着觉,那时候四通利方转型做新浪网,周鸿祎离开了方正投身互联网创立了3721,许多科技公司都在转型互联网后拿到天价估值。金山是当时最好的软件公司,但却不知如何改变?他说,1996年的艰难事后我们知道错在哪儿了,但1999年的痛苦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金山不敢想象的目标,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跨越?

最终雷军决定自己干,他在金山内部成立一个事业部,最初做软件下载网站,后来改成电商网站,这就是后来知名的B2C电商网站——卓越网。

2000年5月卓越网上线,主营音像、图书、软件、游戏、礼品等产品,此时的雷军已经初窥营销之道,他挑选了正版《大话西游》《东京爱情故事》等VCD摆上货架,价格比盗版还便宜(正版《大话西游》2元),这立即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雷军还将他泡CFido论坛的经验用在了创业中,他认真研究各种论坛、社区的发帖制度后给自己定下一个规则——每天在不同论坛发300个字数不少于100字的帖子来宣传卓越网,不同的帖子要适应不同的论坛,并且要言之有物,不能被管理员当做广告贴删除,那是互联网论坛最火爆的时代,雷军的“软广告”很快就为卓越网拉来一批喜欢网上冲浪的消费者。

为了测试卓越网的服务,雷军每周都在卓越网上买大量图书、音乐CD等商品,同时他们还在北、上、深三地开设仓储,自建物流,这也是国内第一家自营物流的电商平台,上线2-3年后卓越网成为中国最大的B2C电商平台,其市占率一度达到90%。

卓越网团队

但卓越网生不逢时,2000年正是互联网泡沫崩盘后的大萧条时期,它的融资速度远低于烧钱速度,而当时的金山也无力支撑这样的庞然大物。最终在2004年,雷军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卓越网忍痛卖给了亚马逊,卓越网成为今天的亚马逊中国。

卖掉卓越网半年后,第二波互联网热潮崛起,B2C电商迎来了春天,卓越网倒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刻。

在2022年的演讲中雷军说“时机和能力”是卓越网失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卓越网创办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倒下于中国电商崛起前。”

卖掉卓越网是雷军极为痛苦的选择,那段时间他不去卓越网办公室,回避卓越网同事,他知道此次出售不仅卖掉了心血结晶,更意味着自己错过了互联网时代。

而此时的金山也正在经历着漫长的上市征程。早在1998年8月,雷军就表明了上市意愿,他说:“金山公司的志向是3年内在香港上市,5年内成为国内最受尊重的软件企业,10年内成为国际化软件企业。”

但这个上市计划一波三折。1998年金山原本计划登陆香港创业板;但1999年国内着手成立创业板,这给了金山新的选择,他们想回归深交所,不过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延宕了创业板的推出;无奈之下金山又转投主板,努力数年后未果;到2005年他们又考虑赴美上市,但随即又被一些政策性文件所阻碍;最终在2007年金山重回港股,2007年10月9日,金山在香港上市,市值6.2亿港币。这个市值远低于早前上市的互联网公司,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为39.58亿美元,而更早在美国上市的网易市值为4.7亿美金,金山连他们的零头都不到。

从1998年到2007年,抵抗微软,卖掉卓越,上市受阻,错过互联网,漫长的跋涉让雷军疲惫不堪。雷军说:“整个金山公司都被上市拖累了,这种疲惫很难用语言表达。”

2007年10月9日,金山软件在香港上市

虽然上市,但金山的主体业务和最初设想大相径庭,一直以来金山都形容自己是一家通用软件公司,主营软件为WPS、金山词霸、毒霸等;但市场已经视他们为一家网络游戏公司——上市时金山网游业务的销售额占比60%多,软件30%多。

从商业角度看,WPS一直都不是金山的最优选,甚至一直都是金山最烧钱的项目。雷军说,“金山后来所有的艰难痛苦,跟这个决定(坚持做WPS)密不可分。我很内疚,那个决定是我当时做出来的。因为输了不服气,要扳回来,所以把所有优秀的人才都派去做 WPS ,所有‘以战养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养 WPS ,这让当时的金山像背了一个巨大包袱在长征。后来我反复复盘,假如我们不做WPS呢?当年的那个决定叫做“不顺势”,顺势就应该做互联网。”

为了扛住“民族软件”的大旗,求伯君和雷军将十余年青春尽付这场赌约,他们确实没有输——WPS不仅是中国,甚至是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和微软Office抗衡的办公软件,到今天WPS全球的月活跃设备数超过5亿,在办公软件领域全球第二,仅次于微软的Office。

但金山也没有赢,甚至到2007年时他们和微软的竞争已不那么重要,因为全球PC软件公司正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敌人——移动互联网,PC已经不再是软件公司争夺的主要阵地,无论是微软还是金山,都需要拿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在科技大潮的涌动下,个体公司间的胜负都显得微不足道,而雷军当年的万丈豪情也成为时代的一粒尘埃。

换个角度看“民族软件”这个称号像是金山的宿命,民族软件成就了它,却也桎梏了它,国人当初对WPS有多少夸赞,面对微软的时候金山就有多少压力。作为“英雄”他们不能临阵脱逃,而这成为金山最难以放手的重担。

在金山上市的答谢宴上,求伯君说,金山这个大厦,张旋龙买了一块地,求伯君搭建了地基,而雷军才是真正盖楼的人。

金山上市时的求伯君、张旋龙和雷军

但金山上市并不是雷军的圆梦时刻,上市两周后,雷军做客第一财经《波士堂》,被现场嘉宾提问“作为技术出身的CEO,互联网热潮来临时你一直没有在商业模式上做出创新和突破,你是否合适这个职位?”雷军支吾半晌没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随后主持人又问他,作为一位资历非常老的“老革命”,面对丁磊、马化腾等后辈的超越,是否有焦虑?

雷军承认焦虑,甚至嫉妒都曾有过“但要学会欣赏、祝贺别人的成功”,然后回家,“把自己的地种好”,面对这样的诘问,雷军显得尴尬局促,

嘴上说着“种好自己的地”,但两个月后,雷军就提出了辞职,他说金山上市后,他终于对大家有了一个交代,这些年太累了,希望借这个机会休息下。

在雷军辞职的记者会上,求伯君把董事会对雷军的评价念了两遍:雷军一直任劳任怨、呕心沥血、超负荷地在工作,把金山软件从一个勉强维持生计的小作坊带入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这期间付出的艰辛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求伯君对媒体说,雷军辞职他十分惊讶,他和雷军彻夜长谈,慢慢理解了雷军的想法。“我们一直身在局中,对金山的具体业务付出很多精力,并且因为感情因素,往往会影响到公司的决策。雷军需要从繁杂的管理业务中跳出来看金山,也许能够更科学一些。”

听闻雷军辞职张旋龙也很生气,“16 年来第一次对他发了脾气,但是后来我想,我们真的不忍心,这样下去真的对不起他。”

从1992年加入到2007年上市,雷军在金山工作了16年,期间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他精力异常充沛,是中关村出了名的“劳模”,每周工作6-7天,每天16小时,16年来雷军的衬衫尺码从41码变成38码。

金山上市后,即便雷军对所有人都有了交代,但他还是不甘心——眼前的金山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梦想,他不但没能成为“求伯君第二”甚至也没能成为“丁磊、马化腾第二。”金山虽然上市,但它既没能创造高额的市值,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也未能实现雷军心目中“民族软件英雄”的理想,一向高傲自负的雷军不愿接受这个结果。

小米官方传记中描述,雷军离开金山后思考了大半年,“我们这么努力,为什么在互联网浪潮里没有成为主流?”

05小米,生于失败

离开金山后,雷军变身投资人,投资了拉卡拉、UCWeb、凡客诚品、欢聚时代等企业,并获得不错的收益。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雷军投资拉卡拉430万,16年后他的持股市值超过了3亿;2005年时他投资投资欢聚时代100万美元,7年后翻了120倍,估值1.2亿美元;2007年,他投资何小鹏的Ucweb,占20%股份,10年后UC被淘宝以43亿美元收购……

2007年1月,雷军投资了UCweb并任董事长,左二为雷军,右一为何小鹏

但投资领域的成功无法替代自我创业的快乐。3年后,过完41岁生日,心有不甘的雷军再次出发,在2010年4月6日创立了小米

错过了互联网时代,但雷军要站上移动互联网的风口。

先从操作系统起步,小米利用开源的安卓系统做了一个定制版的ROM(系统软件包)——MIUI。他们并未对安卓进行全面开发,而只针对其中使用频次比较高的几个功能进行定制,如给用户提供百变主题,或者给通话增加录音选项等。

雷军将卓越网的推广经验再一次运用在MIUI身上——他和伙伴们到各个技术论坛、手机论坛上发帖推荐,这正中发烧友核心群体,带来了病毒式的传播。MIUI一上线就受到“刷机”爱好者的欢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获得了30万用户。

软件成功后,再进军硬件。2011年8月16日,小米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第一场手机发布会,雷军提前十分钟达到会场,但现场摩肩接踵,他根本挤不进去,最终找来四个同事带着自己挤进场内,刚进会场,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就催促他提前开始“再挤怕出事”。

钻过人群的雷军站上舞台,介绍完小米1的配置后,他大声问道,这样的手机该卖多少钱?有观众回答5000元。雷军哈哈大笑拿着遥控笔说,我们要把产品定到足够便宜的价钱,随后屏幕上跳出¥1999的字眼,现场响起长达3分钟的欢呼声和掌声。

小米1发布现场

随后小米手机创下了一系列惊人的销售数据,2011年销售30万台,2012年719万台,2013年1870万,2014年6112万台。

融资数额也不遑多让,2010-2014 小米共完成6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晨兴,启明,IDG、DST、GIC、厚朴投资和云锋基金,其估值从2010年的2.5亿美元开始,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到2014年,小米E轮融资估值450亿美元,翻了180倍。

雷军不再重复“抵抗巨头、举起民族软件大旗”这样宏大的词句,而认可商业趋势,赞成“顺势而为”,他说人不能推着石头上山,而应该先爬上山顶随便踢一块石头下去,他说金山那些年就在“推石头上山”。

“金山就像是在盐碱地里种草。为什么不在台风口放风筝呢?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小米大火后,这些理论被诸多创业者奉为圭臬,而如果认真研究,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条理论背后都对应着雷军早年的职场伤痕。

以知名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为例。

“专注”强调“单点突破,逐步放大”,不要用一款产品解决太多问题,能满足一项迫切需求就是成功。这是盘古失败后雷军在门店做销售时悟出的道理,《电脑入门》这个软件就是早期“专注”的产物。

“极致”对应着完美主义和产品超预期,WPS97正是符合了这个逻辑才能获得用户认可,而‘红色正版风暴’也沿袭了这种“超预期”才能将盗版打出市场。雷军说‘极致’不要误入歧途,不要盲目炫技和自我感动,这也是他在盘古失败后总结出来的教训。

“口碑”则是雷军职业生涯前后态度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方面,早期他不在乎口碑,产品发布会“交给方正帮忙组织”,发“看不懂”的新闻稿件,甚至在销售软件时和用户争论技术问题“买不买没关系但道理必须说明白。”而现在小米一张海报他要改100遍,甚至要在演讲前推敲“每5分钟听众会不会有掌声,每10分钟听众会不会累”。

“快”,网易的收购失败和卓越网忍痛售卖都让雷军明白“慢半拍就是错过了全部。”

1611年莎士比亚在《暴风雨》的开篇写下“What's past is prologue”(凡所过往,皆为序章),而雷军则践行了这个理论——他将金山所有跌宕的过往都变成小米创立的序章。

就在雷军创立小米的同时,金山正陷入新一轮危机。2010年金山多项业务受挫,杀毒业务遭遇360免费杀毒冲击;游戏业务也遭受腾讯网易的绞杀——西山居投入巨大成本研发6年的《剑网3》未能获得预期成绩。

雷军离开后,“半退休”的求伯君不得不重回CEO岗位,但他乐于编程不爱管理,为了维护股价安抚投资人,求伯君到处路演疲于应付,他感叹说“这(管理公司)不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最终求伯君和张旋龙又邀请雷军回归金山。

就在小米1发布前一个月,2011年7月5日,金山软件宣布董事长兼CEO求伯君退休,雷军出任董事长。

求伯君对媒体说自己快 50 岁, 从20 岁开始闹革命到现在差不多 30 年,想做一个退休的快乐的人。2007 年雷军退出,我临时接下CEO,到现在实在无力做下去,所以和老板张旋龙一起邀请雷军出山。

雷军说,回金山一方面是和张旋龙、求伯君两个大哥有20多年的深厚感情;同时和金山老同事有极其深厚的信任;并且对金山非常熟悉。“作为一个老金山人,希望金山能够成为一家一流的公司。”

随后他带着金山全面转型“移动化”——2011年金山发布了安卓版WPS,2013年发布IOS版WPS,这个速度甚至超过了老对手微软,在国内市场,现在WPS 在 PC 端的市场占有率约 40% ,而移动端达到了 90% 以上。同时雷军推进金山“上云”,带领金山重回轨道。到2017年,金山集团整体收入已经超过百亿, 2011-2017 年,金山集团整体收入年复合增长高达 47% 。

金山十数年的波折磨炼了雷军,让他有更丰富的经验来应对挑战,甚至这些经验又被用来解决小米遇到的问题。

2015年小米遇到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销量下滑。

年初雷军定下年销8000万台的目标但当年销量仅有7000万。对于瞬息万变的手机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手机品牌和供应链相互依存,销量增长时供商们链全力支持,而一旦销量下滑就会动摇大家的信心,供应商会拒绝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最优的价格,而这将加剧手机品牌的没落,进而陷入“死亡螺旋”出现双输的结局。

我们可以列举出一大堆在销量下滑后快速崩盘的手机品牌,西门子、黑莓、索尼爱立信诺基亚、HTC等等。

2015-2016年的小米也站在了相似的悬崖边,他们在产品、供应链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因为对接不畅,高通芯片延迟交付;同时供应链团队和供应商产生矛盾,三星拒绝向小米供应AMOLED面板,这导致小米5迟迟不能量产。

2015年双11,小米遭遇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战。小米5延期,他们只能用小米4和红米机型来凑数,为了保证销量,小米4降价200-300元。而就在双11结束前两小时小米和华为的数据还难分上下,最终小米临时决定给消费者发放50元优惠券,依靠变相减价的方式,堪堪保住了“销量第一”的名头,而“销售额第一”被华为抢走。因为竞逐过程太惊心动魄,以至于双十一结束后现场督战的女高管当场落泪。

第三方比价软件显示,小米是2015年双十一“一小时销售额破亿商家中折扣力度最大的品牌之一。”

这种困境在2016年第一季度愈发明显,当季小米手机销量1480万部,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小米已经滑出了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前五名,取而代之的是OPPO和vivo。

小米手机前6年销量趋势图

这逼得雷军不得不做出调整,2015年5月18日,小米原硬件负责人周光平改任首席科学家,雷军亲自抓手机研发和供应链。

小米传记中描述,为了修复和供应商的关系,雷军先飞到深圳给三星中国高管道歉,他们“在中午的饭局上喝光了5瓶红酒。”随后雷军又四次飞赴韩国三星总部道歉,经过几个月的沟通协商后,三星恢复小米供货。

小米内部纪录片显示,2016年7月小米手机部举办誓师大会,背景屏上打着“形势严峻”的标语,雷军在舞台上来回踱步的念叨“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把手机做好……我压力非常大,手机是我们绝对不能输的一仗。”

雷军后来在采访回忆这段经历,虽然小米创业前五年所向披靡,但基础不扎实,对制造业的理解也不深入。比如他接管手机部才发现小米手机只有一个的螺丝钉供应商,且价格比同行贵5倍。这个供应商把每个螺丝钉上都铣出个小米的标识,因此价格贵到苹果都用不起,这个供应商只服务小米一家。“我们需要在螺丝钉上铣标志吗?”雷军反问。

2016年雷军对手机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重新对接供应链之外,他还拓宽了销售渠道。经过5年的发展,智能手机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小米初创时只注重电商销售,而在2015年,电商并不是手机主流的销售渠道,其占比不到20%,剩余80%都是线下实体门店。

于是2016年,雷军将销售渠道拓宽到线上线下两条线,小米在线下大量设立“小米之家”并且从一线城市下沉到4-5线城市,雷军甚至到5线城市的夫妻手机店考察,向店主讲述销售政策。

同时他督战国际市场,尤其重视印度。小米印度总经理马努.贾殷(Manu Jain)回忆说,一年里雷军来了三次印度,凌晨1:30到印度,2:30在酒店开会,马不停蹄的讨论3-4个小时,凌晨6点结束会议。

雷军一直保持着勤奋刻苦的本色,小米员工回忆说,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雷军连续一年都是每天凌晨两点以后才回家。

这些努力最终转化成小米重新崛起的动力。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降至5541.9万台,连续两年下滑;但到2017年,小米手机销量反弹到9141万台,并在10月提前实现了营收过1000亿的年度目标,2017年第三季度,小米成为印度第一手机品牌。

2018年4月,带领小米走出泥沼的雷军重回母校,在武汉大学举办小米6X发布会,会上雷军宣布小米硬件综合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他说“我们击垮了几乎所有的山寨手机,因为我们的性能比山寨手机好100倍,而且价格比他们还要便宜。”——在手机领域雷军复制了一次“红色正版风暴”。

小米6X发布会

三个月后,2018年7月9日小米登陆港交所,市值550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公司第三大IPO。

在金山上市11年后,雷军又走了一遍上市之路,不同的是金山上市准备了8年而小米不到6个月。雷军终于用行动回答了当年“波士堂”嘉宾的提问——他不仅是一个合格的科技公司CEO,更是一个优秀的董事长。

06雷军的最后一仗

2021年3月,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小米造车。

雷军说,他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和巨大投入。但“今日的小米,不再是当年的小米”,他们在资金、技术、业务、人才和智能生态上有所储备,截止2020年底小米集团现金余额为1080亿元人民币——“小米亏得起”。他已经成立了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计划十年投入100亿美金,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

雷军说,小米汽车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他愿意押上一生的荣誉和成就。

这一年雷军52岁,距离他离开武汉大学30年,距离他“押上十年青春豪赌微软”过去24年,虽然抵抗微软和进军汽车都被雷军形容为“赌博、押注”,但这两次“押注”背后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富含理想主义和民族精神,而后者则顺从商业逻辑和经营需求。这是雷军成熟的标志,他造车的理由不是“炫技耍酷”也不是“扛起大旗”,而是 “顺势而为”的发展。

在过去几年里,小米虽然走出泥潭上市港股,甚至从2018年的营收1749亿元,净利润8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10亿元,净利润193亿元,但小米的估值并未实现同幅度的增长,截止2024年5月初(小米汽车发布一月后)小米的市值约585亿美元,和上市时相当。

营收、利润增长但市值不涨的背后,是小米和金山遭遇了类似的资本困境——资本不认可小米的移动互联网属性。

就像上市时金山认为自己是通用软件公司而市场认为他是网络游戏公司一样,一直强调自己是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小米失去了资本市场的共鸣。创业初期,风投公司一度认可小米是互联网公司,因此在营收700亿元时就给与了450亿美金的估值,但上市后资本市场认为小米是一个传统的手机制造业公司(2017年其手机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0.3%;IoT业务占比20.5%,而互联网服务占比仅有8.6%)因此其市盈率迅速下跌,退回到传统制造业的水平。

最初雷军对于这种估值方式颇为不忿,但后来他们似乎习惯了这种定位,不再分辩而是顺其自然的称小米要在“互联网+制造”领域发力,做“价格厚道、感动人心”的产品。

在此定位下,小米一直保持着克制的净利润率,正如雷军所承诺的小米硬件利润率一直保持在5%以内,2023年小米集团整体业务的净利率也仅有7.1%。

亲民的价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给小米带来一个个爆款产品,但在硬币的另一面“薄利多销”模式并不被资本市场青睐。

为了提高资本市场的信心,小米选择了两种战略:走高端路线和扩大应用场景。

从2020年开始,小米就宣布冲击高端市场,当年发布的小米10系列价格达到3999元,随后小米11-14系列价格逐步攀升,现在小米14系列已经站稳4000-6000元价格区间。

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说,接下来小米手机的目标是突破6000元到1万元的价格段,进一步推动产品的高端化和国内、海外市场的扩张。

高端手机的成功虽然不能突破5%的净利率,但是能保证营收和提升净利润,这也是小米能够积累如此庞大现金流的原因。

同时小米也马不停蹄的扩大应用场景。

2019年小米提出了手机+AIoT的核心战略,将AIot和手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年后这个战略升级为“手机 × AIoT”,雷军说“×”为贯穿所有场景的产品和服务的互联互通能力和体验,包括“人工智能、云、大数据”能力、商业变现能力等,他要加大手机和AIoT的交互能力。

而2023年10月底,该战略再次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小米要成为一个涵盖人们生活、工作、出行全场景需求的科技公司。

如此频繁的升级战略,可见小米对于扩大应用场景的急迫,他们希望通过扩大品类,创造更多的服务场景。如果说早前的场景只是手机、手环、小米电视之间的交互,那么未来的场景将是手机、汽车、家电等更大范围,更全品类的场景交互。

交互场景增多后,小米就可以通过场景+AI服务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进而提升利润率,在这个生态中,汽车具备想象空间和增值场景,是他们必须填补的场景缺口。

SU7的发布给小米带来积极的市场反馈,3月12日小米官方宣布SU7发布时间后,小米集团港股股价应声上涨,盘中一度上涨了12.39%。从3月中旬到5月初,在小米汽车发布、交付的两个月里,小米股价从13港币到17港币,涨幅超过30%。

同时雷军也用3年时间交出了自己最后一场创业的首秀答卷——从4月3日首次交付起,小米SU74月已完成交付7058辆。截至4月30日24时,小米SU7锁单量达88063辆,预计全年交付目标超10万辆。雷军说,这个数据超出预期4到5倍。

随着SU7一起火爆网络的,还有雷军本人,他成为顶流网红,粉丝数比肩顶级明星,他的语录、视频、理念被广泛传播,从业30年,雷军终于成为万众瞩目的创业教父。

回顾三十年商业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创业家群体中从不缺乏天资聪颖的神童,但像雷军这样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反复创业的聪明人却屈指可数。很多天纵奇才的商人在赚取了第一桶金之后就归隐田园享受生活,远的如易趣网的邵亦波,近的如拼多多的黄铮;也有一些天才在获得了第一份成功后,就固守业务稳扎稳打,比如搜狐的张朝阳和网易的丁磊。

但雷军不同,三十年来,他几经沉浮,频遭摔打,但依旧身处一线,亲力亲为。为了测试小米SU7, 56岁的雷军凌晨5点从北京出发自驾1300多公里,耗费15个小时,晚上9点才抵达上海,对于一个身价千亿的富翁而言,这样的行为很难单纯的用“利益驱使”来解释。

同样,回顾三十年历史,我们还可以看到雷军的转变。青年时他骄傲自负想成为数字英雄,成为第二个求伯君,做民族软的旗手,带领金山逆风前行抗击微软;中年后他向现实妥协,收起锋芒,学会避让强敌,迎合市场;创立小米后,他融汇前二十年的得意和失意,最终走出了一条和大多数天才不同的成长之路。

一路上雷军徘徊在幸运和落寞之间,寻找着理想和现实的交集,不断变换身份,更改目标,而不变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一股激情,一种热爱,虽然“豪赌微软”让他付出了十几年的青春,但在决定做小米汽车时,他还是喊着“押上所有的荣誉”。

2018年12月22日,金山集团举办了30周年庆典活动,张旋龙、求伯君、雷军齐聚现场,会上雷军发表了名为《金山为什么能活30年》的讲话。他回顾了自己在金山的工作经历,最后说,WPS我们坚持了30年,谁也没有想到,现在每天都有2-3亿人在用它……未来还有漫漫征程,但未知和不确定恰恰就是未来最大的魅力。

我们也用这句话作为这篇长文的结尾,虽然雷军奋斗了30多年,但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他还有漫漫征程,不过未知和不确定恰恰就是未来最大的魅力。

金山三十年庆典现场求伯君和雷军相拥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