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释放了什么信号?影响有多大?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本次上调与前两次的不同点在于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最高为1.25,本次调升至1.5,创历史新高,反映央行当下有较明显的稳定汇率意图,对于稳定汇率预期、改善资本流动的调节效果边际上或更明显。月20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

对于有意愿进行跨境融资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上调可以增加跨境融资的规模,从而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吸引外资流入,缓解人民币贬值预期:

本次调整是将宏观审慎调节系数从1.25上调至1.5,达历史最高,从而令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规模上限再放大25%。如企业或金融机构自身有较强的跨境融资需求、并且此前已达余额上限,则本次上调系数后,企业或金融机构可跨境融入更多资金,有望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贬值预期。

受到这一消息提振,离岸人民币日内涨逾600点,现报7.17。

历史复盘:上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抑制贬值压力

央行自2016年5月起对全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计算公式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其中宏观审慎调节系数初始设定为1,在此次调整之前历经3次调整。

申万宏源东旭团队指出,具体来看2020年以来,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历经二次上调,一次下调操作,分别传达出央行希望缓解人民币连续贬值、连续升值压力的信号,但企业外债规模和自身经营及海外市场利率有关,并不直接挂钩参数,对汇率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经常账户:

1)2020年3月从1上调至1.25,以应对疫情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贬值压力,但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在于经常账户,参数上调效果有限。

2)2020年12月-1月,宏观审慎参数下调至1,但同样未改变经常账户驱动下的人民币升值趋势。随持续超预期的出口,2020年9月后人民币升值加速,至12月已升至6.53附近。央行分别在2020年12月11日、2021年1月7日将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但因经济形势向好,企业反而扩大外部借贷规模,和央行操作反向。人民币相对美元短线暂稳,但二季度再度由强劲出口、弱势美元共同驱动升值,5月底一度升至6.36左右。

3)2022年10月,宏观审慎参数再上调至1.25,企业外部信贷有所增加,但后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更多源于美元指数走弱的被动影响。2022年8月降息后人民币汇率趋贬,叠加疫情扰动和出口回落,人民币对美元最低贬至7.3附近。2022年10月25日央行将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再度上调至1.25,叠加当时市场对美联储转向预期,企业增加了外部借款,但规模有限。在美元指数下跌的被动影响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12月回升至7以内。

3月12日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后,人民币即期汇率继续上行了7个交易日才见顶。但10月25日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后,人民币即期汇率走势即刻便有反应,两个交易日内(2022.10.25-10.26),人民币即期汇率收盘价由7.31升值至7.18。

汇率展望:后续汇率有望稳定或略回升

短期来看,从官方近期连续密集出台相关表态、动作来看,短期政策维稳意图逐渐凸显,政策“底”较明确,7.3是季度阻力位,由于汇率工具刚出手,还有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等工具,储备尚充足,如有意图,短期可控性偏强。中期来看,我们从三个视角综合分析人民币三季度有望看到稳定略回升:

1)回头看,当下无论是USDCNY单一汇率、还是CFETS一篮子汇率,与理论价值中枢的偏离度均较低,偏离幅度都在3%以内,未积压方向性的贬值压力。

2)当下看,基本面、预期面、交易面尚稳定,并未特别一致地走弱。

3)往前看,汇率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定方向,外部因素定幅度。目前,内部方面,我们看到经济有诸多边际乐观的线索,PMI趋稳,且同环比视角交叉验证,二季度或是经济底部,后续经济有望上行,汇率具备稳定或略升的内部基础。

外部方面,美元加息无论是否多一两次都是加息的尾声,出口份额尚未完全回吐,因此人民币三季度有望看到稳定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