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0
回复@一朵喵: 啊,我本来很崇拜你的,可是你怎么这样说他呢……对你的好感度骤降20%了啊……ps:巴小时候就跟卡耐基学到了“不要批评、不要抱怨”,如果要收获朋友和影响他人的话,最好避免正面冲突。你失去了@时间是复利的好朋友 这个潜在朋友~

对于“巴菲特看不看宏观”这个话题会引起这么多争论,我觉得我们应该自省,我们是否真正懂巴菲特如何借鉴宏观数据的。

譬如你上个月的帖子里提到CPI,巴菲特对这个指数的构成非常非常了解。股东问他是否相信CPI是一个好的指标,他的回答大概是:
比尔gross对这个有非常好的论述,但CPI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数,因为这个数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也不包括房价。所以尽管包含了租金,但由于租金因素远低于实际住房成本而且住房成本占大头,因此CPI低估了实际的通胀水平。然后查理补充说,从好市多观察呢许多流通商品并没有通胀。巴菲特再说,好市多库存采用后进先出法(意味着物价上涨会很快体现到采购成本上),近期确实没有重大变动。

所以,巴菲特真的不是用你的角度来运用宏观数据的,他的本质还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他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指数的构成,然后也许只是盯一下大数,看是否符合所有微观部分整合后的判断。而不是简单看宏观指数的运行趋势,以此评价市场总体估值合不合理,这其实也是个看下估值就能得出的共识。我觉得你关注的点和巴菲特不同,所以你们会形成争论。

而他之所以能在69年关闭合伙企业,其实也不是运用多高深的宏观预测方法,其实就是按照他的标准找不到任何投资标的了,他了解全市场所有的股票。格雷厄姆教的也是这样的方法,只是格雷厄姆的标准更严苛,会更早预示顶部的到来——巴菲特成立合伙公司时,他父亲和格雷厄姆都觉得市场估值太高了。

对于他的“利率就像物理学中的重力”,其实本质还是微观方法,他把利率看成是企业的借贷成本,认为周期就是微观个体在利率(借贷成本)和股权回报二者之间权衡的过程。这个角度真的很妙,但也不是100%原创的,源头在格雷厄姆和凯恩斯,格雷厄姆的书里运用大量篇章描述投资者在资本获利率、股票红利率与债券回报率之间的取舍。

我认同你说的巴菲特是“宏观分析大师”,但他的宏观分析建立在对于一切重大微观行为的观察和把握之中。他多次强调,“宏观角度的定量分析不需要很复杂”,巴菲特自上而下的角度主要是“市值/GNP”、类似于ROE的“指数利润/指数账面价值”,一眼定胖瘦就完事了。他更像是“投资学的心理学家”,而这是他对比同时期其他投资大佬的优势。艾丽斯的描述确实是二手资料,而且更偏向于强调巴“自上而下”的分析,我觉得不太准确,容易对不了解的朋友造成误导。如果巴菲特专注于宏观数据,他不需要花费整整2周时间来准备太阳谷的演讲。

巴一般是先挖掘到个股,然后深入研究整个行业,详细对比然后得出结论。即使到了不熟悉的韩国、日本等市场,方法还是一样,比如从花旗集团拿到股票册子,翻翻翻,以他成熟的择股标准选出低估的公司。在一个市场中能以5倍以下市盈率筛出几十只股票,意味着市场不高估。他买中石油之前,对比了更出名的俄罗斯某石油公司,他说中石油是当时全球盈利能力第四强、对应估值最低的石油公司。他进行宏观分析了嘛,并没有……//@一朵喵:回复@时间是复利的好朋友:。。。。。。。无知
引用:
2022-04-25 08:29
有网友(网名生生不息)后台留言,分享巴菲特是如何看待宏观经济的。转一下。
巴菲特是如何分析宏观经济的?节选自 2011 年 11 月,Simoleon Sense 采访巴菲特的传记作者爱丽丝 • 施奈德,《怀疑论者是如何炼成的——从会计师到巴菲特在华尔街的发言人》。
米格尔:或许我可以问你一个离...

全部讨论

是的,我没恶意,他却出口伤人。不过他写的一些文章挺不错的,而且翻译了巴菲特很多东西对我们挺有意义的。

2022-06-08 16:19

所以巴告诉大家不要关注宏观,就是怕大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不合理的地方。
太阳谷的演讲为了达到警示投资者的目的,才搬出了成套的理论和大量数据。他自己平时不会主动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