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材调研纪要 20220112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双星新材(SZ002585)$  

纪要私享👉👉👉:网页链接

Q&A

1、新上产能是基于行业增长还是进口替代?新增产能的优势是什么,成本还是什么?海外应该已经折旧完了,我们为什么成本更低。

都有。高端产品替代进口,总需求则是新兴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作为领跑企业,我们现在在每个板块都走在市场前列,跟三星保持全球六个基地供货,替代了日韩企业。我们完善了技术工艺的总结,保持了技术优势,采用的新工艺,比如我们是在线涂布,海外是离线,我们质量更好。第二个我们在拉升过程的单耗,能耗更节约,单耗节约35%左右,采用数字化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单线产能供给能力比日本同行,一条线相当于他们三条线。过去他们可以卖更高价格,号称质量如何,我们今天同样质量,成本更有优势。新工艺如双料直供,效率更高,而老装置如果中断,则影响比较大,新装置没有这个问题,原料更洁净。

2、国产设备如何?日本设备和德国设备对比?

做高端产品,国产还是有差距。材料不同,配置不系统,东找一家西找一家,没有完整的设计。日本的装备整体比较小,能买欧洲的就不用日本的,能用日本的就不用国产的。

3、下游应用很分散,是不是需要频繁调整参数,停机怎么做到连续生产的?

这里体现了双星的集群优势,专线定制化,某一个厚度可以实现产品归集,只有一两条线的则做不到。

4、21年四季度毛利率情况,预计今年22年毛利率情况。

21年四季度持续稳定,今年进一步优化,毛利率还会持续稳定,个别材料还会提高,功能材料有一些变化。总的来讲盈利能力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下游提价情况?去年底落实今年的合同,今年提升5-15%不等。

5、高端膜是不是周期行业?

新材料在加速扩张。新能源材料正是因为国家有所控制,才能理性发展,否则就会发疯了。但就这样,我们接的订单,同比增长依然在30-40%。5G相关应用的材料增速也很快。今天定位双星,从我们自己理解,替代进口,国产材料自主,双星走在前头,我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具备竞争力。不能用传统薄膜来看待双星了。去年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6、上下游都在延伸,怎么看竞争格局?双星如何应对?

光学、光伏、ttr等方面双星都是龙头,有些企业可能在某一个单品上,比如某一个离保材料,搞了一条线,拿不到更好性价比更高的材料,他们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薄膜还是需要集群和规模效应。后续产能?后面还有,还在建设,今年还会有新产线,6月份进场安装。

7、100万吨以后,进一步规划?

还有一个20万吨的,今年进场安装,后边还有一期30万吨的,正在抓紧落实。今年光学膜占比51%,新能源15%,热缩和ttr各在5-6%。去年成本增长多少?比市场低5-6%。今年成本提升多少?会增加5%左右。去年四季度就对今年的原材料有布置。年度合同都已经提价。如果成本大幅变化,合同有同步调价协议。车膜窗膜市场?占我们这边5%不大。我们做成品膜为主。竞争对手和格局情况?车膜占40%以上。车膜和建筑膜加起来超过上百亿规模。mop占比更高。复合膜目标达到1000万平。

8、去年pta采购采购价格?

平均价对应石油62美元。研发方面,有更高阶的产品在开发,还有利用后道在深加工,尤其是高阻隔材料,有成立小组,电子书,oled,柔性光伏面材和背材等方面的阻隔材料。今年列入新开发项目有15项,30个项目,今年陆续完成开发,部分会要上市。如何选择新产品?以市场需求为主,未来替代,以及公司能力,对标国际企业。未来公司后产品加工会加速成长。

9、22年预计产量?

整体计划80万吨左右,新材料65万吨。

10、在手框架订单情况?

框架订单超过100万吨,在手保持2-3个月滚动。

11、光学材料的成本比例?

材料65%,人工8%,燃料动力7%,其他的一些费用。

12、10亿平对应多少基材?15万吨。10亿平的占比?

高端离保材料占主导,新型背板材料有1亿平,还有高阻隔材料还有2亿平。

13、国内复合膜今年提高到80%以上。从已经投入和计划投入的项目来看,都是用自己的净现金流,没有有息负债。